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5957840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度安庆市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结合观摩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胡礼虎 枞阳县破罡初级中学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的初中语文课应该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和坚实的语文能力,注重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又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初中语文课呢?下面就结合去年五月三十一日在枞阳二中教学开放日中听的二节观摩教学课,谈谈自己的体会。首先,要用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让课堂教学体现浓郁的课程改革气息。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向纵深推进,新课程理念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广大

2、教师都与时俱进的争相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求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科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力争为新课程改革作出积极的贡献。因此能否体现新课改理念已成为甄别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在本次听到的二节实践观摩课春酒和到民间采风去中,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散发着浓郁的课程改革气息。其次,合理广泛地发开发课程资源,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新课改强调,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教”,要创造性的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本次实践观摩教学活动中,大家都一致看好的项和桥老师春酒一课的教学中,项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

3、识,让学生探究中国文学作品中寄托人们思乡感情的“物像”,在“春酒”之外,学生们又探究出“杨柳”、“月亮”、“潭水”等。这一环节的设计和落实,科学合理的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和内涵。又如,教师在教学的高潮部分将“故乡情节”与“文化之根”、“精神之根”紧密联系起来,最后上升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高度,使学生灵魂深处受到一次圣洁的洗礼,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对之神往和敬仰。这种教学效果是死守课本、只教课文永远都无法达到的。第三,要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以学情为依据”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并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

4、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充分了解学生,这对上课尤为重要,因为在新课改下的“备课”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生的经验,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了解与新知识有关的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通过同化、类比、迁移等方法而获得新知识,了解这些,可以找准教学的起点;预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准备状况。我们的课堂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备课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

5、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等情况。教材的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学情清楚了解、牢牢把握的执教者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合情。比如在齐秀萍老师所授的到民间采风去一文的教学时,活动目标的设定就汇总了学生的意见,齐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课外采风计划,做好动员工作,阐明进行民间采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采风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村窜巷广泛搜集与枞阳有关民俗文化的资料。教师在阶段性活动中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搜阅学生整理编辑的稿件、小报并及时反馈信息,给予灵活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有 “我来说说”,有 “我来演

6、演”,有 “我来看看”等等。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在课堂上竞相展示才艺,很投入;齐老师运筹帷幄、寓教于乐,很幸福;作为旁观者的我很羡慕。第四,要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结构,努力实现教材、课堂、教师的超越。要想上好一堂课,执教者必须预先进行精心设计,既做到科学、合理,更要做到巧妙、创新,尤其是创新。在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内容过渡等方面,在科学的教材分析、处理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新课程三个“超越”,是指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让学生不惟上、不惟本、不惟师,解除束缚,能够从

7、学校教育教学中寻找自我,培养个性。超越教材,其目的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素养的过程。超越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课堂教学应该是多样化的组合,不仅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且教学的场景也需要多样化。除了用书本、信息技术等给学生呈现知识外,大自然、社会也是读不完的教科书。实景、实事、实例的教学也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必不可少的。语文课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广场、公园等场所开课。超越教师,从老师的角度讲,实际上是教师自我的一种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为表现

8、。从学生的角度,是学生超越了教师的搀扶和点化后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因此,超越教师的理念首先提醒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双主体的互动。超越教师最主要的还应让教师明白这样一种理念,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样样都不如自己。事实上我们面对的一个班集体中,有许多学生在某些方面比老师见长。例如在导语设计上,春酒一课就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出发巧妙引入,从酒是助兴的工具,更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珍贵的部分,过渡到历史上与酒有关的文化名人及作品。这种导语设计,不但紧扣文本,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且使课堂教学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第五,是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9、不仅要注意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对涉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求我们要有学生意识,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善待“差生”,保护学生个性,运用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育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合作、创新、乐学、好学,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哺育与熏陶,进而与教师共享学习成功的快乐;还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遵循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原则,教出语文的诗意,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海德格尔说“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人情味儿”,充满了人性美,在师生的互动中共同去感受唐风宋韵带给我们的情趣与理趣,共同

10、聆听圣人先贤的教诲指导,共同在文学艺术的殿堂徜徉欣赏。所以当有的学生不能很快进入文章的情境中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帮助和引导所有学生去体会感悟,最终达到对文章意义的深刻领会。我们很欣喜的看到两位老师都体现了高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他们或启发诱导,或质疑激趣,或寻径探幽,语调和谐,语气温和,言辞婉转,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体会到了作品的美妙之处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不自禁地鼓起掌,叫起好来!这真是一种享受啊! 当然,要想上好一堂课,还需要注意很多方面,但受到篇幅的限制,就不再赘述了。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密切联系生活,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既“出新”,又“出彩”,更“出效”,我们就一定能上出一堂好的语文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