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处理教材挑战学生思维.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5956235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活处理教材挑战学生思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灵活处理教材挑战学生思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灵活处理教材挑战学生思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灵活处理教材挑战学生思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灵活处理教材挑战学生思维.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灵活处理教材 挑战学生思维案例分析无疑是教师学习和研究的重要途径,关键是如何选择好的案例,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分析。一个教学案例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从实践新课程的理念,从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或问题中提炼出来的,下面就是本人经历的一个教学案例。一、案例描述“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此例题似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计算中学会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1、案例研究的起因对这个案例研究的起因是我看了这样一篇关于以上内容课堂实录的文章

2、。文中的教者以实际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后,在讲解其应用时,以小黑板出示课本中的例题,再由学生看题、读题、分析,并把题目分成三步走。学生在教师的授意下按部就班,很快把结果计算出来了,整个环节流畅有序,师生配合默契和谐,老师满意而热情地表扬了全体同学。殊不知,我们生长在南方,很多同学对小麦并不熟悉,更何况课本例题和我们相距甚远,教材对例题的设计意图无非是对圆锥体积公式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教师如果对教材照本宣科、一成不变,那么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根据本地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认识水平,适时改造例题、习题的内容或数据”又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之中呢?带着困惑和疑问,使我萌发了围绕这个内容

3、开展研究的念头,于是我通过例题的改编并试上了这节课,并把课堂中观察到的学生表现和我的思考记录了下来。2、课堂教学基本过程上课之时,我在讲台上放了重量不等的用塑料袋装好的泥沙以及秤子、报纸等。在公式推导出来之后,由各个学习小组上台领取了编了袋号的泥沙和报纸(报纸是垫泥沙用的),当每个小组领取到了各自的沙包时,同时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都想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于是我在他们疑惑之时,提出了“你可以把这些泥沙堆成我们已学过的哪种形体?”“如何计算这些形体的体积?”“如何计算这些形体的重量?”这些问题使学生产生亲自操作的愿望。活动1、把泥沙堆成已学过的形体我们小心翼翼地把泥沙倒在报纸上,并展开激烈地讨论

4、:小组1:“借助四人的笔盒把泥沙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小组2:“先拿出一张纸,把纸围成空心圆柱,在把泥沙装入空心圆柱,使泥沙变成圆柱体”。小组3:通过整理把泥沙做成近似的圆柱体。我不停地巡视、与同学交流,发现每个小组所堆放的形体各不相同,并不是我所想象的全部是圆柱体。我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先从不同的形体求泥沙的重量,再来和圆柱体形状泥沙的重量作一比较呢?于是我向学生推出了第二个活动。活动2、说出所堆放成的形体的体积公式并测量计算。师:同学们,看到你们亲自把泥沙摆放成各种不同形体时高兴的样子,我也特别快乐,可你们知道你们所摆放的形体的体积公式并怎样计算他们的体积吗?小组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小组

5、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小组3: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教师利用秤子计算出1立方厘米的沙的重量,并把数据提供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计算出你们组的沙重约是多少吗?计算出来后再利用秤子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好吗?”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又一次开始尝试计算、检验。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哪种形体容易堆放(得出圆锥体形状容易堆放,可以不借助其他材料即可堆放成圆锥体)。于是教师再次请此小组根据计算过程归纳计算方法。二、案例问题仅有案例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挖掘问题,为反思、学习、研究、讨论搭建平台。下面是我对此案例所思考的几个问题:1、对课本例题一成不变、照搬讲解的方法

6、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吗?2、学生在“三次活动”中表现如何,他们的思维如何发展?三、案例分析、反思对案例的分析、反思并不是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希望为教师提供多方面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引发进一步的讨论,为促进教师合理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帮助。1、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常看到的是教学服从于教材,教材怎么编写,教师就怎么上课,常常只为获得结论而设计教学过程,忽视了结论被发现和认识的过程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而本案例,我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设计了一“泥沙”代替“小麦”而进行教学的方法,材料易取且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和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7、2、三次活动的设计挑战了学生的思维,教学设计安排了三次活动,每次活动都富有目的、具有挑战,学生的思维是在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逐渐得以发展。活动1、把泥沙堆放成已学过的形体,此设计就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开动脑筋,把泥沙堆放成已学过的形体,此活动看似简单,但对学生的综合知识灵活运用方面是一次挑战,在挑战中,各小组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智慧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对所堆放的形体达成共识。活动2:对形体进行测量及计算当各小组把泥沙都堆放成不同的的形体时,教师又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不能想出办法计算出这些物体的体积?”这时学生的思维又开始处于活动的状态,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在智

8、慧的碰撞中,出现多种测量数据的办法和计算体积的不同策略,从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活动3:计算并检验泥沙的重量当学生运用各自的方法计算出各自形体的体积时,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有没有办法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计算出泥沙的重量?”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挑战,通过又一次的讨论交流得出:“体积单位体积的重量”的计算方法。之后,再引导学生利用秤子等计量工具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使他们的思维再次得以发展。教学反思“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教学片段:师:有一天老师回到家里看到桌上放了些水果,小朋友们看看有些什么水果?(出示图片)生:苹果和菠萝。师:现在请小朋友

9、们拿出游戏小棒,用你的小棒来表示一下桌子上的苹果和梨。好了吗?那么,小朋友们帮老师想想这是()是()的()倍呢?哪位小朋友来告诉老师?生:苹果是菠萝的3倍。师:为什么苹果是菠萝的3倍?(出示图片)生:因为苹果有是6只,菠萝有2只,6是2的3倍。生:苹果里有3个2,所以苹果是菠萝3倍。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这时候老师有些饿了,看见红红的苹果就更加饿了,于是拿起苹果一下子就吃了2个。现在桌上的水果用小棒该怎么表示?一起动起小手来摆一摆,好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的()倍,为什么?生:苹果里有2个2,就是4是2的2倍,就是苹果是菠萝的2倍。师:老师吃完苹果突然

10、发现,桌子旁边有个袋子,打开一看,发现里面也是苹果,于是老师把它们一起放到桌子上,发现现在的苹果是菠萝的5倍。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很聪明,所以考考大家。现在桌子上的水果该怎么摆?为什么?师:知道苹果的只数是菠萝的5倍,也知道菠萝的只数是2,(板书:苹果的只数是菠萝的5倍)也就是说.生:苹果的只数是2的5倍是多少。师:这就叫:一个数(2)的几(5)倍是多少(板书)。而桌上的水果有苹果和菠萝,菠萝有2只,苹果的只数是菠萝的5倍,苹果有多少只?(出示题)这类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叫做“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板书)。教学反思:相对于美术、音乐、语文而言数学就根本没有乐趣可言。而在教学

11、低年级的学生中,兴趣就更加重要了。当然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不断增加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上创设他们感兴趣的事。首先老师一回到家里看到桌上放着些水果,这是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想象的也是一些小朋友遇见过的,在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于是很快就在小朋友们大脑中出现情景。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水果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而且一般都比较爱吃,可能有些小朋友看着这些水果还直流口水呢?这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再请小朋友们帮助老师动动脑筋,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帮助老师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当然就非常乐意动起脑筋,所以在课的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然而低年级的小朋友专心一件的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针对这点我就通过动手、动口,来转移他们对别的事情的注意,培养他们的耐心,同时也帮助他们对题目的理解。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朋友用红色小棒来代表苹果,黄色小棒代表菠萝,这就是他们对颜色、声音、动作等感兴趣吧。当然,在这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比如课堂用语、结构安排等地方还需要我学习进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