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行役诗”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5954872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羁旅行役诗”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羁旅行役诗”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羁旅行役诗”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羁旅行役诗”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羁旅行役诗”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羁旅行役诗”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羁旅行役诗”诗歌鉴赏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羁旅行役诗”诗歌鉴赏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自学B案,了解羁旅行役诗特点二、自查工具书,初步鉴赏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三、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 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育方面:1、 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2、 了解古典诗词,提高文学修养。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三、 教材分析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

2、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四、 教学方法BCA教学模式,学生首先结合B案自学,找出存疑问题,老师订正;课堂学生讨论C案问题,交流思想,找出难点,老师学生共同解决;利用好A案练习,当堂巩固。课后加强练习。五、 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B案一、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二、常

3、见意象及特征:1.这类诗常描写的景物、用词有客船、车铎、孤帆、驿道、落日、圆月、晚钟、秋风、苦雨、杜鹃、鸿雁、浮萍、飞蓬、天涯、砧声、油灯、家书、故园(西楼、高楼、小楼、危楼)、慈母等。2.景物特点常常是: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3、表达技巧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衬托,乐景衬哀情、 对比, 虚实结合(主客移位)、侧面落笔,比喻,拟人,直抒胸臆等。三、思想内容:羁旅愁思,游子漂泊在外(四处漂泊)的凄凉,孤独(孤苦无依) 愁苦,寂寞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思念亲人,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感慨身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

4、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江汉、旅夜书怀、登高。四、语言特色: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范仲淹的苏幕遮。浑厚悲凉,杜甫的江汉、旅夜书怀、登高。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深沉委婉,杜甫的月夜,方干的思江南,张继的枫桥夜泊。五、思乡类诗词的鉴赏,或物或事或人,把握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又是如何将思乡的情感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是“触景伤情”“托物传情”还是“因梦寄情”。触景伤情: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伤

5、情: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托物传情:借月、雁传情的,如韦应物的闻雁;借秋风传情的,如张籍秋思;借桥传情的,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借柳传情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借杜鹃、鹧鸪等传情的,如秦观的踏莎行与文天祥的金陵驿。因梦寄情:如方干的思江南: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六、复习、预习经典篇目:1、默写旅夜书怀 , 。 , 。 , 。 ? 。2、预习长安晚秋商山早行。C案一、B案效果检测二、阅读鉴赏长安晚秋。1、了解作者和背景,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赵嘏,字承祐,年轻时四处游历,

6、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这诗是赵嘏寄居在长安时,秋天所写的诗。2、思考后再与同学交流,研讨下面问题:整体感知,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诗从不同角度入手,写景很有层次,思考讨论,有哪些角度的描写?首联写景有何特点?“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杜牧极为赞赏“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一句,人们也称赵嘏为“赵倚楼”,说说这一句有怎样的情味?颈联: “紫菊”、“红莲

7、”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尾联中作者是如何抒写胸怀的?3、小结:这首诗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而且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层次清晰,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三、学习鉴赏商山早行。(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相貌奇丑,才思敏捷,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

8、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诗歌里,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二)朗读诗文结合诗题、注解和背景知识,通读全诗。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找出本诗的诗眼。这首诗题为“商山早行”,作者是怎样表现题中的“早”字的?品味佳句: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

9、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三)小结: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A案一、背诵积累名句二、实战训练,能力提升:秋 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答: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

10、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以上两首诗可以找到许多相似的地方。如,从时间看,都写于中国传统的节日;从空间看,都写于远离亲人的异地他乡;从选材和主题看,抒写的都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且抒发情感的方法也相似,有别于同类诗作,试就此作简要的比较分析。 2除夜作中的第一句和邯郸冬至夜思家 中的第二句都写到了“灯”,在表达人物的心情上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二、阅读鉴赏长安晚秋。1、了解作者和背景,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赵嘏,字承祐,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

11、(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这诗是赵嘏寄居在长安时,秋天所写的诗。2、思考后再与同学交流,研讨下面问题:整体感知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仕途失意,羁旅思乡之情。)这首诗从不同角度入手,写景很有层次,思考讨论,有哪些角度的描写?( 层次角度1、远望和近观的角度:1、2句远望,5、6句近观。2、仰视和俯看的角度:1、2、3、4仰视,5、6俯看。3、静态和动态的角度:3、4句动态,5、6句静态。)首联写景有何特点?“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

12、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思考:“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杜牧极为赞赏“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一句,人们也称赵嘏为“赵倚楼”,说说这一句有怎样的情味?( 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秋雾拂晓,残星几点,群雁南飞,寥廓静寂之中,突然一声长笛飘飞而来,笛声悠扬,情催意动。幽怨的乐曲,寂寥的冷秋,仕途的失意,离乡的羁旅,揪人愁肠,撕心裂肺,感人至深。)(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突然一声

13、长笛穿空而来,多么惊心动魄,揪人柔肠,撕心裂肺。)颈联: “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尾联中作者是如何抒写胸怀的?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14、: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三、学习鉴赏商山早行。(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相貌奇丑,才思敏捷,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诗歌里,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二)朗读诗文结合诗题、注解和背景知识,通读全诗。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找出本诗的诗眼。明确:悲故乡思乡。“悲”这首诗题为“商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