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教育史.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5952639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纳西族教育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纳西族教育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纳西族教育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纳西族教育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纳西族教育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纳西族教育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纳西族教育史.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纳西族教育的历史研究摘要纳西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拥有同样悠久的教育史。从春秋时期一直到现在,一共几千年的时间按,纳西族的教育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东巴教育是纳西族跨越时代的最优纳西本民族特色的教育。此外还有寺庙教育等。纳西族最大的特点是她有自己的古老的象形文字,有用这种文字写成的纳西经典东巴经,而且在今天,这种文字还活着,纳西的智者东巴,还在用它举行法事,为人民解决一些问题。经过长久的时间,这样的文字仍然能保存下来,并沿用至今而没有被汉文化同化,不可谓不是纳西族教育的影响作用。关键词:纳西族,教育,东巴,丽江引言纳西族作文么古羌族的一支,公元前7世纪脱离众羌南徙,开始新民族的形成,

2、纳西族教育的历史和纳西族的历史一样悠久。本文通过纳西族形成后开始到现在的教育的研究,来了解纳西族教育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纳西族的学校教育起步比较晚,比中原地区晚两千年有余,而今天,纳西族的文盲率比汉族还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解雇有呢?研究纳西族的教育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两。东巴教育在纳西族的教育中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纳西族,历史上曾被叫做摩沙、摩娑、麼些、么些蛮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厂里后,改称纳西族。本文主要通过纳西族教育的历史来研究丽江的纳西族的教育。正文春秋、隋唐时期,在纳西族历史上可以叫做远古时期,在这个时期,少年在老一辈的指点下熟悉房门牛羊、制作生产工具等基本的生活技能。远古的纳西族教育包

3、括衣食住行、婚姻、伦理、等各方面的教育。这个时期,纳西族的宗教东巴教的雏形已经形成。已经有了青年礼教育,在满12周岁的儿童在正月初一举行成年礼。古代纳西族比较系统的、有文字的教育大概始于隋朝。从隋朝到雍正改土归流,大约1100年的纳西族社会基本上是奴隶制社会。改土归流后,流官知府杨馝才彻底废除奴隶制。这段时期的教育主要有东巴教育、寺庙教育、木氏土司家族的教育和社会教育四类。其中,寺庙教育起步较晚,唐朝才有寺庙;木氏土司家族的教育属于统治阶级的教育。纳西族与其他民族的最大区别就是纳西族至今仍有人使用本民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用来书写纳西族的经典东巴经。掌握东巴经和东巴文的人被称为“东巴”。据考

4、证,东巴文创于隋朝或更早一点,因此,纳西族最早的比较系统的教育应该就是东巴教育。东巴教育是纳西族跨越时代的最具有纳西族特色的教育,它起于东巴文化的创始是,一直延续到今天。东巴教育分为两类:培养新东巴的教育和东巴对纳西族民众的教育。每一个纳西族的男性同胞都有同等的资格接受学习成为东巴,不问智力、家庭出生等,他们可以找一个老东巴学习成为新一代的东巴。东巴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在纳西族的教育上来说是内容最丰富的教育。大致有:1、学习东巴经。2、学习音乐、舞蹈。3、学习绘画。4、学习扎草人、草马等,法事上要用。5、学习做木偶,捏酥油花、面偶等酥油制品。6、学习所有作法事的程序、礼仪等。7、学习造纸、造颜

5、料、墨水等。8、学习制作、使用各种道具和法器。要学会以上各项,一是需要时间,二是要智力,还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虽然说东巴在收学生时是没有具体的要求,但实际上还是要学生家庭经济允许才有可能学习成为东巴的。投学的学徒,拜东巴为师,没有专门的礼节,从小就开始,白天在东巴家,晚上就在灯下学习东巴经。教学是在生活实践中完成的,一个东巴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还必须到中甸的白地去向当地的大东巴学习一段时间,因为最早的一个大东巴丁巴什罗晚年在这里活动,并死在白地。东巴在做法事时,也是在进行一种教育,即对人民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算作是社会教育的一种,但它是用东巴经进行的,是具有纳西民族特色的一种民族教育。教育者和

6、被教育者都是纳西族,使用的是纳西语,在还没有寺庙的时候,它是唯一有系统内容的教育,其影响的广泛在后来有了寺庙的时候,也是最大的。这种教育的内容有:1、历史教育。2、地理教育。3、民族团结教育。4、道德教育。包括理想教育、团结互助教育、说话要讲信用、伦理教育、孝敬父母教育等。5、自然知识教育。6、学习长辈。7、东巴的作用与如何让对待东巴。8、如何准备祭祀。9、哲学思想。10、美育。11、生产知识。12、文学教育。13、医药卫生教育。14婚姻、恋爱自由的教育。15、性教育。在一年多次的东巴活动中,好奇的人们一次次。一年年地反复学习、观看,自然而然地久学到了许多只适合,同时,信仰也慢慢地深入骨髓。在

7、丽江,寺庙教育也是兴起得比较早的一种教育。从唐朝、宋朝到元朝,寺庙教育集中在北岳庙、普得坛、月均坛和羡陶坛。从四个寺庙的所属来看,当时寺庙教育也表现出了阶级分别。作为统治者的木氏土司及家族有其自己的寺庙,老百姓另有其他寺庙。明朝时,有余丽江与外界的往来增多,外地到丽江军民府的人不仅带来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同时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各种寺庙祠堂大量建立。寺庙教育达到极大的发展,对人民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寺庙教育的内容也大大的丰富了。一些新的内容儒、佛、道的内容的进入,说明中原和西藏文化的出入和纳西族对汉藏文化的接受,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开始。从寺庙的分布来看,寺庙教育已经相当普及,连离城60

8、0里的地方也有了寺庙,表明纳西族的子民在向更大的范围扩展。清朝时候,寺庙教育得到极大的发展,新建的四面有数十座,其中不仅有官府修建的,还不乏普通老百姓集资修建的。改土归流后的寺庙教育比明朝时期的规模大大地扩展了,到处都是寺庙,到处都有寺庙教育。虽然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的一次打毁坏,但其复兴的速度也是极快。尤其是光绪期间的大建设,官府在建、土绅在建、百姓也在建,还有三者联合在建、喇嘛也在建,真有点全民动员的味道。从内容上看,藏、汉文化的影响也大大加强了。藏传佛教的七大寺,很文化的武侯祠、文昌宫、关帝庙、娘娘寺等也深入人心了。特别是孔子的影响加强了。这些寺庙的修建盛况和人们去寺庙的情

9、况是教育的盛况,同时又是教育的成果。木氏土司接受汉教育的起始,估计是在元朝,在开始的时候还很艰难,因为纳西族生活的地区没有掌握汉文化比较多的人。好在离丽江仅40公里的鹤庆,1271年即建有官学,木氏土司未来路让组人能得到汉文化的教育,派其后代到鹤庆的官学学习学成回来的人又成了其他人的教师。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搞好家族的教育,土知府木公于明嘉靖七年(1528),在黄山建立“木氏勋祠”,并作了木氏勋祠自记。在木公木增之间,为了搞好家族的教育,木氏土司 在黄山脚下见了藏书楼,取名为“万卷楼“,内藏各处收来的图书,并将其间所作的诗集藏于此处。万卷楼不仅是藏书楼,也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木氏土司家族的教育,

10、开了汉文化在,丽江纳西族中传播的先河,同时,也出了不少有学问的人才。如:木公、木高、木东、木旺、木青、木增,人称“木氏六公”。木氏土司家族的汉语教育,尤其是在初期,老师的来源是一个大问题。木氏土司一方面送子道鹤庆学习,学成回来的即为教师,另一方面主要是请客居在丽江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人教,遇到有名的人,木氏土司主动去请来教学。如敖毓元、唐泰、杨运升、李万全,最出名的当属徐霞客。唐朝到清朝时期,纳西族社会党 社会教育非常丰富,有政府组织的移风易俗教育、生产教育、鼓励和促进学习的教育、道德教育等。在民间,有祭天教育、音乐舞蹈教育、医学教育和自然保护教育等。改土归流后,流官们都很重视移风易俗的教育,

11、知府杨馝认为,陋习不除,其危害馝土匪严重,于是提出以下改革:首先是请出木氏土司的苟派,让人们知道这是不合理的;其次将庄园里的500万户奴隶全部解放;再次,开始赶个葬俗,将原先火葬的习俗改为土葬,还有改服饰,把原来原始的服饰改为长袍马褂。当时的了丽江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阶段,为了发展里讲的经济,叫人民种稻。教制革,丽江多牛羊美因茨皮毛也多,于是管学宣从陕西请来师傅教制皮毛的工艺。忠孝节义的教育及儒家思想的教育,这些教育早先就有,在流官到丽江后则更是强调其发展。至今丽江仍有“忠义”牌坊。纳西族的祭天活动是最古老的活动,起源估计与东巴教同时。这种活动用来教育下一代,团结民族具有更大的效力。在丽江纳西族

12、的音乐舞蹈教育和其他民族一样,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也有受中央政府影响而形成的成分。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教育包括:东巴音乐舞蹈,主要是老东巴带徒弟是进行的,还有在东巴做法事时,老白向从中自然而然接受到的教育;葫芦笙;里尔吧、皇经洞经音乐,这是现在闻名于世的“纳西古乐”了;其他音乐舞蹈教育。在丽江,纳西族的医学教育起源估计是东巴在给人治病时给弟子的点滴指点。后来到明朝初。木氏土司请来杨辉做家庭医生,它的医术在家里代代相传,当时的纳西族人民不能理解其医术,因而并没有在民间教育。直到杨辉的第十代杨成初,人们才相信医药。他高明的医术,吸引许多人来拜他学医,师傅带徒弟式的医学教育才开始了。在丽江,有余地理位

13、置偏远,由政府办的学校教育开始得非常晚。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孔子的后裔孔兴询任丽江府流官通判,他对当地文化习俗的落后十分感叹,就大力请求上司在丽江建立学校,以改变落后面貌,建办了丽江府学。标志着丽江官学的开端。改土归流后,第一任知府杨馝在教授万咸燕的协助下,建办了“雪山书院”,后来继任的知府也很重视教育,使官学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府学,由于学生很少,又因教师难得,所以只有一个教师,一个训导。教师负责教学,训导负责管理。教师人数虽少,但要求很高,不是认识几个字就可以充数的,从康熙四十六年的杨教授,都是巨人和进士。在丽江,书院的兴建,比起府学稍晚。康熙四十九年(1710),丽江的第一所书

14、院玉河书院建成,后来又建成了天鸡书院,知道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兴办学校,雪山书院改办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天鸡书院废除。在丽江,书院是纳西族学生学习的一种场所,在扩大教育,传播汉文化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光绪年间,是丽江纳西族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旧学的教育发展更加广泛深入;二是从半旧学转到办新学。光绪三十年(1904年)到丽江上任的重负彭继志,主张变法,拥护新政,创办了丽江府中学堂(后称省立第三中)、师范学堂、实业学校、丽江府高等小学堂等。这些学校的校长,一般由有一定学识的纳西人担任,也聘请汉族、白族的名师任教。在丽江,学前教育的兴起比中、小学教育都晚、知道

15、1943年,杨超然先生在丽江开创了第一所幼儿园黄山幼儿园,这是一个设备良好、在当时可以说是高水平的幼稚园。教学内容包括手工课、劳动、园艺、饲养课、卫生课等。民国期间,丽江的小学发展很快,清政府的垮台在丽江并没有显著影响,同时别是小学教育。1923年,丽江开始奉命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到1930年开始六年制义务教育。辛亥革命后, 丽江府小学堂归并大理,于是用原丽江府中学堂的经费办了一所方属联合中学,招收在丽江、鹤庆、剑川、中甸、兰坪的学生。学校实行日本式军事管理。民国时期,纳西族的师范教育在清末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建起师范学校。此外还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留学。民国时期,东巴教育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

16、形式上,还兴起了学校教育,条件更好了。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成为大后方,国内有些名牌大学迁到昆明、大理等。一些纳西族学生到这些学校学习深造,同时也有不少西南联合大学等校的毕业生到丽江的中学任教,从而使丽江的教育事业繁荣起来,除原有的丽江中学,各中心小学外增设国立丽江师范学校,县立丽江中学和私立幼稚园。1949年7月丽江解放后,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整顿和充实教师队伍,所有小学马上复课;几所中等学校进行整顿后,合并入丽江人民中学。1949年以后,有余政治运动频繁,一些教师淘汰了,新增加了一些政治条件好的教师。1957年的反右派活动,许多丽江中学、丽江师范的老师、学生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更是有许多uren遭到迫害,丽江的教育一时间陷入低谷,知道1970年,师范恢复招生,但废除考试入学,改为推荐入学,学生文化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