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5952512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杨村甸乡中学 阳新月【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从创新精神的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教学环境、培养过程的关系,突出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并进行长期的培训才能造就。【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已成为共识。一个国家的昌盛,一个民族的崛起,科技创新决定着她的兴衰成败。而科技创新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因此,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教育应该成为“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课堂教

2、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最根本的途径是课堂教学。既然学生的发展需要创新,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作为教师就应义不容辞的肩负使命,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教学之根本,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入到教学中去。(一) 学生的创新,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1、 更新观念。 随着创新教育思想的深入发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封闭教学模式得到彻底革命,创新思想开始融入教师的血液之中。为此,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我们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培养和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第一,创新能力是多元的。美国

3、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认为人有7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理解智能、音乐智能、躯体运动感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意识智能。创新能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可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 第二,创新能力又是多层次的。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处在成长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教师应善于抓住不同层次学生着力培养、哪怕一个问题中的一个小火花,也应随时进行激励和引导。我想,创新性的人才就是在这一点点中培养起来的。2、 大胆实践。 要培养创新型学生,自己首先要做一名创新型教师。如在设计圆的认识一节时,学生探讨圆的认识时,以往都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圆的模型。然后教师拿着圆的模型讲解

4、圆的特征,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今天我做了大胆的调整,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改为首先让学生讲解生活中见过的圆。,然后根据他们的初步认识思考如何画圆,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这样通过大家深入探讨,教师稍加点拨和归纳,一个浅析完整的圆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师这一点点创新的想法,使得学生在从事的数学活动中,是一种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创造,让学生在创造中亲历着数学,提高着能力。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二)学生的创新,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首先要转变教师为“

5、中心”、教师是“权威”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古怪的问题、有别出心裁的念头怎么办?当然是尊重当先,欣赏在中,启发为后。要让他们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满足和冲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想法得到尊重和保护,创新是不难实现的。(三)学生的创新,需要有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能力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提出“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对“问题”的感知力和创造性想象力。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

6、都要树立“问题”意识,把“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敢问。 学生不敢问“问题”,多为恐惧心理。认为问了问题会暴露出自己在学习上没学会的地方,怕挨老师的批评,怕受同学的笑话。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问题”。 首先利用名人故事教育学生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其次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去”。(2)会问。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

7、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出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角度去问“问题”,然后就要慢慢放手,由学生来问,达到会问。 如我在设计圆柱圆锥练习课时,上了饮料包装中的数学问题一课,因为在饮料包装中,多数都为圆柱体。“那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但我又不想把这个问题出自教师之口,于是在课前参与中,安排学生自己找一个饮料包装,并计算它的用料和容积。课中,在小组做前参的交流中,请每个小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主动提出了生活中饮料包装中的许多数学问题,如:“为什么饮料包装大多数都做成

8、圆柱形?矿泉水瓶是个不规则的圆柱体,怎样算它的用料?有的圆柱体包装为什么要有凹进去的一部分?”教师把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选择,我们先解决那个问题?问题在学生的筛选和解决中落在了“为什么饮料包装大多数都做成圆柱形?”的问题上。为了体现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可,我还穿插着给学生放了一段教师进超市买饮料的情节,货架上的饮料玲琅满目,确实多为圆柱体。学生更是有了研究的兴趣,在对长方体包装和圆柱体包装进行对比研究中,通过测量、计算,达到圆柱体包装省料的共识,并进而探讨那为什么有的软包装饮料要做成长方体形状?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小组的研究。课中的研究、探讨气氛很浓,生生的互

9、动、师生互动交替进行,思维的火花不断出现,谈到了省工、省料、环保、美观、创意等多方面的问题。学生学得投入、愉悦;教师参与得充分、高兴,。(3)善问。 有些教师常说的一句话是:学生不爱问“问题”,或者没有问“问题”的习惯。其实主要是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提问应是孩子的天性,不问则表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留给学生问“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不断培养学生善问的习惯,在问中不断创新。 记得有一次,在临下课时,我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没有了。”于是我心满意足地微笑着

10、点点头,下课了。课后,听课的领导在点评时谈到了这个细节。说道,真正的一节好课,不是以学生没有问题而结束。而是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并带着问题离开教室。正是这句话点行了我在教育上的一个误区。一个好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向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4)解问。 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果不给予妥善的解答,就可能损伤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给予解答。教师对学生的解答不是按“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而是注意鼓励学生的独创性。2、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是创新的本质,新颖、独特,说到底就是与众不同。在创新型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体现求异精神。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用、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都要大胆的标新立异。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说话要不落俗套,要敢于与众不同,讨论问题时所传递的信息力求新鲜,解题要另辟蹊径,追求方案方法的多元性、结果的丰富性。 创新是新世纪教育的神圣使命。创新型教学就是连接创新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纽带。作为一名21世纪的青年教师,应该不断地用理论武装自己,大胆实践,用“以学论教”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实现师、生各自的自我超越,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