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笔记.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595053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病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神经病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神经病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神经病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神经病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病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学笔记.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个半综合征:桥脑尾端被盖部病变侵犯PPRF,引起向病灶侧凝视麻痹,若同时累及对侧已交叉的MLF上行纤维,是同侧眼球不能内收,仅对侧眼球外展.2.霍纳征:典型表现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轻度内陷,可伴患侧面部无汗意识障碍:包括意识水平受损,如昏迷和急性意识模糊状态;以及意识水平正常而意识内容改变,日;如痴呆和遗忘.意识的维持是通过脑桥中部以上的脑干上行性网状急活系统及其投射至双侧丘脑的纤维,以及双侧大脑半球的正常功能实现的一.意识障碍分类:1.嗜睡是意识障碍早期表现,唤醒后定向力基本完整,能配合检查,常见于颅内压增高的病人,2.昏睡处于深度睡眠,较重的疼痛和语言刺激方可唤醒,模糊的作答,之

2、后熟睡.3.昏迷意识水平严重下降,是病理睡眠样状态,患者对刺激无意识反映,不能被唤醒.昏迷浅.中.深昏迷.二.特殊类型意识障碍:1.去皮质综合正,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去皮质强直的姿势常有病理征2.无动性缄默症,为脑干上部或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及前额叶-边缘系统损害所致.昏迷注意与闭锁综合征鉴别.三.动眼神经支配上睑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外展神经支配为直肌.四.眼肌麻痹分四型:1.周围性眼肌麻痹,2.核性眼肌麻痹3.核间性眼肌麻痹4.中枢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表现:眼外肌麻痹表现上睑下垂,外斜视眼球向上.向上及向下运动收限出现复视;眼内肌麻痹如

3、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复视总是出现在麻痹肌作用方向上.核间性眼肌麻痹是眼球协同运动中枢桥脑旁正中网状结构与其联系纤维内侧病变所至,有前核间性眼肌麻痹和后核间性眼肌麻痹普通光线下正常瞳孔直径3-4 mm五.光反射传导路径为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中脑盖顶前区Edinger-Westphal核动眼神经睫状肌神经瞳孔括约肌.六.临床常见的异常瞳孔包括:1.丘脑性瞳孔2.散大的固定瞳孔3.中等大固定瞳孔4.针尖样瞳孔5.不对称瞳孔七.面积瘫痪分型:1周围型面瘫:表现同侧表情肌瘫痪2中枢性面瘫表现病灶对侧眼裂以下的面瘫4.晕厥:是全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发作性短暂意识丧失伴姿势性张

4、力丧失综合正八.最能提示癫性发作的两个病史特点:1与局灶性痫性发作有关的先兆2.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后意识模糊状态感觉:1.一般感觉2.特殊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障碍分类1刺激性症状a感觉过敏b感觉倒位c感觉过度d感觉异常 e疼痛2.抑制性症状a完全性感觉丧失b分离性感觉丧失5.脊髓半切综合正: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缺失,同侧深感觉缺失,6.瘫痪:是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是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内囊:运动纤维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损及整个锥体束,引起三偏征,内囊膝部及后肢前2/3受累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后肢后1/3受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视辐射受累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第三章肌力的六

5、级记录法: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运动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起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肢体能做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5级正常肌力8.肌力:指肌肉的收缩力,一般以关节为中心检查肌群的伸.屈.外展.内收.旋前和旋后等功能,适用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几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瘫痪9.眩晕: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升降和倾斜等.眩晕分类:1.系统性眩晕,a周围性眩晕,b中枢性眩晕,2.非系统性眩晕.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分四类:1.缺损症状.2.刺激症状3.释放症状4.休克症状去皮层强直:表现上肢屈

6、曲,下肢伸直,经典地与直接累及丘脑病变或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从上方压迫丘脑有关去脑强直:表现四肢伸直,肌张力增强或角弓反张提示中脑功能损伤,腰椎穿刺1.适应症.适应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2禁忌症,.颅内高压增高和明显视乳头水肿,怀疑后颅窝肿瘤,穿刺部位化脓性感染或脊椎结核,脊椎压迫征的脊椎功能处于即将丧失的临界状态,血液系统疾病,应用肝素等药物导致出血倾向1.并发症,腰穿后低颅压头痛.2.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的无色透明液体,由脑室脉络丛分泌,经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最后经第四脑室中间孔和两个侧孔流到脑和脊髓表面的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压颈实验:在

7、压颈实验前应先做压腹实验,用手掌深压腹部,压力迅速上升,解除压迫后压力迅速下降,说明穿刺针头确实在椎管内.第五章神经疾病诊断三步骤:1全面的占有临床质料2定位诊断3定性诊断定位诊断(topical diagnosis)是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质料提供的线索,确定神经系统疾病损伤的部位定性诊断(etiologic diagnosis)目的是确定疾病的病因,不同类型神经系统疾病有各自不同的演变规律,根据病人主要症状体征的发展变化,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通常可对疾病性质做出正确判断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1血管性疾病2感染性疾病3脱髓鞘性疾病4神经变性病5外伤6肿瘤7遗传性疾病8营养及代

8、谢障碍9中毒及环境相关疾病10产伤及发育异常11系统性疾病伴神经系统疾病第六章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Bell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临床:1.任何年龄,男性多发.起病急.2.患侧表情肌瘫痪,可见额纹消失,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Bell征;鼻唇沟变浅,吹口哨漏气;单侧,一侧周围性面瘫.Hunt综合症;舌前2/3味觉障碍和听觉过敏,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疱疹.鉴别诊断:1.Guillain-Barre综合症:多为双侧,对称性肢体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2.中耳炎,迷路炎和乳突炎治疗:改

9、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压面神经水肿,促进功能恢复2.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GBS):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的自身免疫疾病.病因:空肠弯曲菌临表:1.肢体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曲行性加重,可出现Landry上升性麻痹 2.肢体感觉异常,如烧灼,麻木,刺痛 3.出现脑神经麻痹,可为首发症状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皮肤潮红5.Fisher综合症: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检查:1.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2.电生理检查 诊断1.病前14周的感染史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3.四肢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4.脑神经受累 5.CSF蛋白细胞分离 6.早期F

10、波或H反射延迟 7.真感觉异常治疗:1.血浆交换 2.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 3.补充维生素 通常死于呼吸衰竭第七章 脊髓疾病1.脊髓全长4245cm,占据椎管2/3,自上而下发出31对脊神经,包括(C)神经8对,胸(T)神经12对,腰(L)神经5对,骶(S)神经5对,尾神经1对;与此相对应,脊神经分为31个节段。2.C8L2侧角内主要是交感神经细胞S24侧角为脊髓副交感中枢C35节段损害出现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C8T1侧角损受可见Horner征,表现瞳孔小、眼球内陷、眼裂小和面部汗少。3.脊髓半切综合症: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

11、障碍,触觉保留。4.急性脊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5.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病变累积胸髓(T35)最常见,急性起病.自主神经障碍:早期尿便潴留,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充盈过度出现充盈性尿失禁:随着脊髓功能恢复,膀胱容量缩小,尿液充盈到300400ml时自主排尿,称为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影像学检查:MRI典型显示病变部脊髓增粗。诊断:1.急性起病,迅速进展为脊髓完全横贯性或播散性损害2.病变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结合脑脊液4.MRI检查确诊鉴别诊断:

12、1.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2.脊柱结核或转移性肿瘤 3.脊髓出血治疗:减轻脊柱损害,防治并发症及促进功能恢复.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6.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积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临床表现双下肢感觉缺乏,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及周围性神经病变.临床表现:早期:双下肢无力,发硬和手动作笨拙,行走不稳,踩棉花感, 步态蹒跚,基底增厚;随后出现足趾,手指末端持续对称性麻木,刺痛.麻木和烧灼感,Romberg征.检查:血红网织红细胞数减少第八章脑血液供应:1脑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即前循环和后循环脑底动脉环(willis

13、)由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和后交通动脉组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2心脏病3糖尿病2TIA和脑卒中史5吸烟6高脂血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颈内动脉系统TIA)和(表现一过性黑蒙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易发生脑梗死。(心房纤颤合并TIA0易发生栓塞性脑梗死。临床表现:1颈内动脉系统TIA。特征性症状:1)眼动脉交叉瘫和Horner征交叉瘫2)主侧半球受累出现失语征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特征性症状:1)跌倒发作2)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

14、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1阿斯匹林2盐酸噻氯匹定。 抗凝药:1肝素2华法林。脑血栓形成(CT)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脑动脉主干回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官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脑血栓形成(CT)病理分期:1超早期2急性期3坏死期4软化期5恢复期抢救缺血半暗带的关键是(超早期溶栓治疗),减轻再灌注损伤核心是(积极采取脑保护措施)临床类型:依据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为:1完全性卒中2进展性卒中3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依据临床表现分为:1大面积脑梗死2分水岭脑梗死3出血性脑梗死4多发性脑梗死临床表现:1颈内动脉

15、闭塞综合症2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症3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症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症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症(延髓背外侧综合症: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类型)辅助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脑梗死: 1发病年龄:多为60岁以上2起病状态:安静回睡眠中3起病速度:十余小时或12天症状到高峰4高血压史:多无5全脑症状:轻或无6意识障碍:轻或无7神经体征:多为非均等性偏瘫8CT检查: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9脑脊液:无色透明 脑出血: 1发病年龄:60岁一下2起病状态:活动中3起病速度:数十分钟到几小时达高峰4高血压史:多有5全脑症状: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6意识障碍:较重7神经体征:多为均等性偏瘫8CT检查: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9脑脊液:血性急性期治疗原则:1超早期治疗2个体化治疗3防治并发症4整体化治疗脑出血病因:(高血压)和(脑动脉粥样硬化),(豆纹动脉)是脑出血的好发部位.脑出血常见临床类型及特点:1基底节区出血:壳核和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最常好发部位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头出血 2脑叶出血:头痛,呕吐,失语症3脑桥出血:大量出血/双侧针尖样瞳孔,昏迷,中枢性高热,小量出血/交叉瘫和共济失调. 4小脑出血:眩晕,平衡障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原发性脑出血脑出血检查:首选CT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