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学生学习.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5934323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木学生学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土木学生学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土木学生学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土木学生学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木学生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学生学习.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苏轼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苏轼的生平可分为四个时期:一、 读书应举时期。二、 从入仕到贬谪。三、 从谪居到再起。四、 远谪惠儋时期。苏轼的一生三次在朝,时间都很短,三次到外地做官,共十九年;两次谪居,共十二年,历尽升沉。他前后两次受到新党打击,中间又受到旧党派斥,耿直敢言使他成了党争的牺牲品。由于他仕途坎坷,倍尝了人世艰苦,包揽了祖国山川,广泛地接触了人民,因此他创作大量的优秀作品。今存东坡七集,包括诗、词、文共一百一十卷。 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

2、杂。他为人重操守,不以时迁,毁誉不计;一生热爱学问事业,中心乐之,自进不已。他能做到随缘自适,知足常乐;处逆境而不颓唐,处顺境而不淫逸。他有治世济民的政治抱负,但在北宋昏暗政治斗争中成了牺牲品。苏轼的一生,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幕悲剧。第二节 苏轼词 苏轼的词作,年代可考的是与三十七岁前后,正当仕途遭受挫折的时候。苏轼词作的旺盛期,是“乌台诗案”以后的编管黄州时期。苏是以他杰出的文学才能,渊博的学识,发抒胸中之郁积,正如“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郁勃而见于外”(江行唱和集序)。苏词比苏诗更富于革新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他异军突起,将诗文革新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

3、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革新了词的语言,始创豪放词风。 苏轼的词大踏步跨出花间小径,凡诗人惯用的怀古、感旧、记游、寓理等题材都可移之于词,而且挥洒自如。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描写打猎的盛况,抒发慷慨报国的激情,首次将儿女柔情换做英雄豪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心报国,胸怀宽广,气节高尚。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多幅农村风景画、风情画和风俗画。将现实的农村生活写入词中,苏轼是首创。苏轼的词又富于哲理,如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词从

4、亲切的生活感受中生发妙理,形象和思想紧密拍合,是哲理词的上品。前此晏殊的一些词也能导入哲思,却无意于哲理发掘,只有苏轼才第一个在词中有意创造一种融理入景,融理入事的“悟境”。 最能代表苏诗词艺术风格的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类思亲念友、怀古纪游之作。它们大都将四时清景、江山胜迹、亲朋诗酒、人生哲理与历史风云、宦海风波糅合在一起,气象恢宏,富于浪漫情调,表现了苏词旷达超脱或豪迈奔放的风格特点。水调歌头写于熙宁九年,这是苏轼出知密州,在政治上很不得志,理想和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又加上丧妻别子,兄弟久隔,心情压抑,形单影孤。故于中秋月夜,借助清风明月和诗情酒兴,生发了思君念亲之情。诗人

5、驰骋想象,上下于古今之际,变幻于仙尘之境。“琼楼玉宇”的纯洁美景,“起舞弄影”的婀娜仙姿,“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治理妙谛,“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理想,令人遐想,引人深思。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在艰苦的贬谪生活中,诗人深感年岁渐老,功业未就,面对传说中的赤壁战场,沉浸于雄奇的江山景色,缅怀着英雄的业绩,寄托自己的深慨。词境蕴含着变化不定的人生、历史风云,暗藏着现实的宦海风波。这首词写得沉雄豪放,虽有“人生如梦”的感叹,却不掩雄奇壮丽的江山胜景和英雄豪杰的慷慨壮怀。 苏词不仅在题材内容上铲除了诗词的畛域,在语言上也革尽了花间词人错彩镂金的作风。在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的关系上

6、,一般能做到和谐协调。当词的文学性要求与音乐性要求相冲突的时候,或改变词的音乐以与文学表达相一致,或使音乐性服从文学性,改变了词对于音乐的依附地位。苏轼这些创举给词人“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就直接受到他的启示,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 苏轼也有不少描写爱情的作品,这些词继承了婉约词情感缠绵、细腻婉曲的特点,但又有自己的特色。这类词往往是结合着咏史、咏物,着重描绘纯洁的精神境界,所以感情深厚纯正,使人回肠荡气。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借扬花写闺怨春愁,用拟人手法,变“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似花还似非花”,若即若离,不粘不脱

7、,使想象得到飞跃,感情得到升华,成为咏物词的名篇。又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思念亡妻,结想成梦,写得凄楚哀惋,真挚动人。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充满着创造精神,既开创了豪放词风,也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在词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以学生赏析为主,教师点播、总结)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永词风靡一世之际,他志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就以柳永为对手出猎词。致书鲜于子骏;“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树起“自是一家”的旗帜。出猎上片;纵情

8、放笔,气概豪迈“狂”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雄姿,随从锦帽貂裘-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壮观出猎场面。“为报郎”如此,声情口吻何等豪兴,请战下午:由实而虚豪放不羁,“酒酣”豪情洋溢“会挽雕弓如满月”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他以“揽辔澄清”之志,写慷慨豪雄之词,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范围。把词从花间柳下,浅斟低唱的靡靡之音中解放出来,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凡是可以写诗的内容,无一不可以入词,词至东坡,其体始尊,从此词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得到了确认。江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

9、义。第三节 苏轼诗现存苏轼诗歌二千七百余首,题材广阔,内容繁富。它们以富有个性化的形式,书写襟怀,立意多有创新,题材也有新的开拓,比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主要内容: 一、社会政治诗。苏轼早年“奋励有当世志”,进入仕途之后,长期在外地做官,又广泛地接触社会。因而,他的诗有风土人物的描写,有社会矛盾的揭示,有对人民生活和国家命运的关注。如荔枝叹等。 二、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数量最大,抒情气氛浓,最能代表苏轼的特色,影响也最大。苏轼写景既有宏伟的长卷,也有精美的条屏;既有壮丽的美学境界,也有清新温润的情趣;既善于描写静态的美,尤善于描写变化中的动态美,佳篇、佳句甚多。在思想上,或为赞美,或为相思,或

10、借山水之乐排遣心中的郁勃,或从山水之中引出人生哲理的启示,个性十分鲜明。 三、题画诗。变空间艺术为语言艺术,使人们“见诗如见画”,又不粘在画上。这些诗或就画寄情,抒发感慨;或借题议论,发表艺术主张。如惠崇春江晚景诗题画诗中的上品,读者可以从次相见华中景物,然而又极似取于实景。画意诗情,兼而有之,是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艺术主张的具体体现。 四、以羁旅行役和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诗。苏轼自二十二岁入京应试之后,四十多年中,宦海浮沉,在辗转作官与流徙中,写下了大量羁旅行役的诗篇,又因为长期过着贬谪的生活,不能参与政事,股子黄州之后,他的创作又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一生的足迹,

11、看到诗人随缘自适、旷达超迈的形象,感到他内心的忧愤。“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这是人生的感怀。如题西林壁在富于情趣的自然景物或生活片断中,融入哲思理趣,使情、景、理浑然一体,言此意彼,发人深思。 五、苏轼还有大量词次韵唱和等应酬制作。这类诗比较芜杂,有逞才斗巧之病。还有和陶诗一百多首,是晚年追和陶潜诗的作品,用韵与句数都追求与陶诗完全一致,风格净洁古淡。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一、 奇妙的比喻与丰富的想象。二、 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苏轼诗总体风格是淋漓酣畅、雄浑豪放。苏诗各体皆工,而七古更适合他超迈豪俊的思想特点,写得气势

12、滔滔。七律、七绝则明快、流畅,于平易中见深情。 第四节 苏轼散文苏轼的文学主张和散文创作都是欧阳修的继承和发展,推动了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和深化。他的散文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其内容如下:一、史论。早年即好作史论,自称“独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一时风俗之变,自三代以来,颇能论著”(上韩太尉书)。史论十三篇是他的名作。这些文章或以古讽今,言之有物;或翻新出奇,别具识见,而皆雄辩滔滔,首孟子与战国策的影响很深。如平王论、留侯论、贾谊论都是翻新出奇特具识见的作品。二、政论。是他参加科举或参与政事时写的。如上皇帝书洋洋万言,极其雄辩。三、杂记。代表着苏轼散文的最高成就。这些文章有对于景物的描

13、写,由对于现实的抨击,有历史与人生的思考与感喟,又对于文学艺术的品评,内容极其丰富,思想深刻新颖。这类文章总的艺术特点是有意境,有气韵,感情爆满,立意善于随题发挥,行文随物宛转,语言平易自然,仿佛信笔所至,“不待安排而自然高妙”(刘大魁论文偶记)。杂记中以亭台记和游记为多。如喜雨亭记表现作者对农事的关心;超然台记言“游于物外”的旷达;石钟山记写作家与子迈游彭蠡石钟山,文章一驳郦元之简,二驳李渤之陋,再以亲身探访的见闻,解释石以钟名的道理。指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错误,有鲜明的考辨色彩,而写景也有特色,是“记山水并悟读书观理之法”(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的一篇妙文。人物传记中的方子山

14、传,记叙友人陈季常的事迹。有概括叙述,也有重点描写,以生动的文笔塑造出一个豪士的形象。四、小品文与杂文。包括随笔、序跋、书信等,在苏轼散文中独具风韵。他的随笔信手拈来,信笔所至,无论记人、记物、记事都情景相融,理趣盎然,精炼生动,很有个性。如记承天寺夜游。杂文日喻,一比喻方式讲“道可致而不可求”的哲理。五、赋。苏轼的赋以赤壁二赋著名。都作于贬居黄州时期。苏轼散文的艺术风格:政论文雄辩滔滔,善用比喻,鞭辟入里,有策士气,表现出一种雄壮的美。他的杂记,记、议相兼,善于写景状物,意境高远,有诗情、有哲理,格高韵胜,有一种飘逸的美。其杂文随笔,则嬉笑怒骂,妙趣横生,有自然活泼的美。万斛泉源滔滔汩汩,是

15、苏文的气势;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是苏文的自然风格。石钟山记赏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县鄱阳湖畔,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移贬汝州团练副使,于离黄州赴汝州途中,六月送长子苏迈赴饶州德兴县慰,经游石钟山,遂写下这篇说理性游记。作者借夜游石钟山,实地考察石钟山名字的原委,说明对任何事物都必须进行认真调查才能作出判断,而不可凭主观臆想断定其有无。作者不轻信传闻,不畏惧艰险,深入考察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可贵的。文章紧紧围绕石钟山名的由来而层层展开。首段开头引证水经原文,点名石钟山的地理位置,接着摆出石钟山名称由来的两桩疑案,用两个反诘句,对郦道元“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和李渤扣石发声而得名两说提出质疑,为下文夜访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提供了动因。以人之常疑郦说,引出己之尤疑李说,转折巧妙。第二段写探访石钟山的经过和见闻。先交待游山的时间和因由,次写寺僧令一小童扣击石块的细节,既回应上文李渤说之浅陋,又反衬下文夜游发现之奇。以下重点描写夜游所见。行文极力渲染山石耸峭逼人,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