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5933116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动锻炼提高体质的机理通常,人体有机体以先天遗传为基础, 通过后天的正常生长发育,在身体形态、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基本活动能力、运动素质及心理等方面,总能表现出一种综合的、 相对稳定的特征, 我们将其称为体质。人的体质状况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有赖于有机体的内环境于外环境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内部或外部的施加因素所打破。 尤其是长期被某一因素所打破,人的体质状况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结果是以产生适应的方式在另一种( 提高或降低的 )水平上建立新的相对平衡。系统地参加体育锻炼, 就是通过对人体施加适宜的即有利于改善形态、提高各器官系统功能的运动负荷, 人为地打破原有的相对平衡

2、,以求人体产生一系列良性的适宜性变化, 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建立新的相对平衡。这种新的相对平衡的建立, 就意味着体质状况的改善和提高。这就是通过系统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 提高健康水平的生物学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其目的不同,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在负荷的安排和要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运动训练要高效率地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挖掘和发挥运动员的运动潜力, 以谋求尽可能好的专项运动成绩。而体育锻炼的基本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的机能能力,继而有效地保持这种机能能力。换言之,体育锻炼中承担的运动负荷,根本无法满足于运动训练的要求; 而以运动训练中承受的负荷程度来进行体育锻炼,也是很不适宜的。传统训练周期

3、理论已不适应现代赛制的发展20 世纪 60年代初,前苏联运动训练学者马特维耶夫创立了 “训练周期”和“超量恢复” 理论,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体能类运动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训练周期理论毕竟受年代、 自然科学发展状况、 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比赛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对现代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解释不足。面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进行反思。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体育商业化的发展导致大部分体能类项目的比赛数量大幅度增加。如:公路自行车的赛期达 10个月之久,比赛量约占全年训练量的 40%;田径和游泳项目不仅比赛次数有了明显增加,而且赛期也遍

4、布全年。 世界著名三级跳远运动员爱得华兹 2001年夏季的比赛量为 17 次( 冬季室内为 6次) ,其中, 6-10 月份的 4个月中达 10次。刘翔在 2003年的 6月27日到 7月13日期间就参加了奥斯陆、洛桑、巴黎、萨格勒布、罗马和盖茨海德 6站黄金联赛和大奖赛的比赛,数量之多密度之高是以前无法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 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目前赛制的变化。 比赛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使运动员无法像原来那样从容地进行准备, 而只能将传统的被动恢复变为主动恢复。 同时,需要改变训练的方法, 提高训练的质量,迫使机体适应频繁的比赛。 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和观点已不能适应现代竞赛和训练

5、的实际需要, 对其进行变革和建立新的更加科学实用的训练体系,已成为现代训练科学理论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 新赛制的实施,面对接踵而至的比赛,研究认为不应盲目地去迎合,而应将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思想与本项目的特点以及当年的赛制结合起来,进行年度训练周期的安排。在年度训练周期的实施过程中,把一年中的各个阶段看成一个整体, 注意各个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衔接 , 保持年度训练的系统性、 节奏性和周期性的统一;在联赛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对年度周期的实施在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改变与调整,做到相对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传统训练周期理论已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传统训练周期理论

6、有 2个主要支撑点: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该理论认为,准备期以一般训练和负荷量为主,随着比赛期的临近, 专项训练和负荷强度逐渐增加,到比赛期达到并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是,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发现该理论并不能覆盖整个训练过程,它忽视了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 生化基础以及对训练方法和负荷的不同要求,缺乏对不同年龄、水平和条件的运动员的区别对待,尤其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专项训练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训练实践已经证明, 专项能力是高水平运动员,尤其是世界项尖级运动员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科学地选择对专项最具影响的素质或能力, 并对其进行专门训练和优先发展,

7、是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突出特点。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现代运动训练将训练过程视为机能性运动系统。 系统机能的提高和发展主要以生物科学的理论为依据, 即运动员身体器官对训练负荷产生适应性。每个运动项目在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制订出发展速度和完善技术的、 长期的训练大纲,并在不同的中、小训练周期中确定阶段重点发展目标和训练负荷。以篮球为例来看现代的运动训练理论。 周期性安排篮球运动训练过程是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的实质在于系统地重复各个完整的训练单元训练课、小周期、中周期和大周期,从而使篮球运动训练水平波浪式地、阶段地发展,螺旋型地上升。以篮球运动训练中贯彻周期性原则的要求:

8、1. 依据重大竞赛确定训练周期。 目前我国的篮球竞赛形式较多,主要有全国的 CBA 职业联赛、全国锦标赛、 全运会比赛以及全国青年锦标赛等等。在年度周期的划分中,要明确几个大周期为宜, 每个大周期中的准备期、 竞赛期、过渡期的起始和截止时间都要围绕重大比赛确定,这是保证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训练周期的安排使竞技状态出现过早、过晚或者错过比赛机会均是不可取的。 要注意的是不要过频地参加一般性的比赛, 防止破坏为迎接重大比赛安排的训练周期。2. 依据运动员训练水平划分年度周期。优秀运动员年度比赛多,要围绕重大比赛,如主客场制的职业联赛,可安排多周期训练;而一般水平的运动员年度周期的安排可少一些;对

9、业余篮球运动员, 要根据学习和重要比赛的安排来划分训练周期。3. 训练细节安排要明确各周期内的训练内容、 手段和负荷。 它们的重复、改变、不同的比重均应有规律地安排到各周期结构中适当的位置,并提出相应的较以前安排更高的要求。 保证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获得,年度周期的总任务必须符合多年的训练宏观控制要求, 年度周期的划分必须适合多年训练的总趋势。4. 抓好日常的训练课是年度周期目标的保证。 各训练周期的目标和任务,要通过训练课的训练效果积累才能实现,训练课的内容、手段和运动负荷的确定都必须按各周期的任务要求去做相应的规定。中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现状及特点1. 中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逐渐系统和完善我国

10、学者为建立和完善运动训练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先后出版了一批内容系统、全面的一般训练学专著。如过家兴等的运动训练学 (1983 、1986、1990) ;田麦久等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 (1988) 、论运动训练计划 (1997) 、运动训练学 (2000) ;徐本力的运动训练学 (1990 、1999) ;董国珍的运动训练学 (1986) ;李诚志等的教练员训练指南 (1993) 等。这些专著的问世,促进并展示着中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日趋系统和完善,并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内容体系。田麦久等(1987 、1990、1998) 在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楔入了一个全新的理论

11、层次,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从而组构了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2.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向竞技体育理论的扩展运动训练活动是竞技体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竞技体育的目标是“生产运动成绩” ,其实现过程包含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三个基本环节。此外, 竞技体育的宏观规划与管理,是竞技体育活动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传统训练理论对运动选材和运动竞赛的一般性描述,已不能满足竞技体育发展实践的需要, 对竞技体育管理也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乌克兰学者 BH普拉托诺夫 (1987) 的竞技运动理论已反映出运动训练理论的拓展意识, 我国学者也积极投身于这一理论发展

12、之中。谢燕群 (1990) 、刘献武 (1991) 的运动选材学,刘建和 (1988) 、朱章玲 (1995) 等的运动竞赛学和宋继新 (1999) 的竞技教育学,是我国学者进行这种开拓性研究的代表性成果。3.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向纵深延展我国学者围绕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这一主线,开展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取得了大批优秀成果, 丰富和延伸了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触角。如田麦久 (1988) 的论运动训练过程对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组织和控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徐本力 (1988) 对运动训练控制进行了专题探讨;胡亦海 (1996) 对运动训练方法进行了科学归纳等。此外,我国学者还分别围绕竞技能力

13、的构成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如曹景伟 (1997) 对优秀运动员体能模型的建构及诊断与评价方法学体系的研究,李捷 (1997) 的运动技能的自组织理论,陈敏 (1996) 对动作技能学习的认知编码研究,张力为 (1999) 的中国运动员情绪量表的设计与研制和陈小蓉(2000) 的体育战术学等。21世纪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努力方向我们在充分肯定我国高质量的训练理论成果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训练理论研究中存在着的不足,表现在:1. 从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上看, 目前我们仍存在着一般训练理论和项群训练理论的超前性与专项训练理论的相对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训练实践的超前性与专项训练理论研究滞后性之间的矛盾;2.

14、 从研究的性质看,目前我国训练理论研究中存在着解释性研究滞后于描述性研究的问题;3. 从研究方法的使用看, 目前我国训练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滞后于单一学科的专题性研究的现象。综观美国、德国、俄罗斯等竞技强国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21世纪中国训练理论研究的深化将有可能沿着以下方向展开:1. 运动技能学习理论与方法的原创性探索;2. 竞技能力诊断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深化;3. 多赛制条件下的专项训练安排规律研究;4. 大赛心理支持的理论与方法研究;5. 更为有效地发展体能的理论与方法研究;6. 制约训练、竞赛效果的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等。面对现代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 要利用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高科技, 密切联系运动训练实践, 探索适应新的赛制的现代训练理论,促进体育的进步与发展。对于旧的过时的理论,应采取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积极地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对于不合时宜的要勇于去推翻, 要尽可能多地应用其他相关学科所发展的最新成果对运动训练实践进行分析和实验研究, 从而找出更合理的运动训练周期。运动训练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