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主题教育活动设计.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5932488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诵读主题教育活动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经典诵读主题教育活动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经典诵读主题教育活动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典诵读主题教育活动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诵读主题教育活动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典诵读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教学要求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学习要点1、老子的思想主张;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作者生平简介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

2、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

3、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况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响。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像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介绍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

4、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文言知识积累 A、读音 音声相和(h) 夫(f)唯弗居 受国之垢(gu) 虽有舟舆(y) B、重点字词 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C、老子节选

5、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成语: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 绝圣弃智 见素抱朴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断句难点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老子其人其书,自学教材第20页“阅读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课文讲解一章【翻译】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无任何名称,正是天

6、地的元始。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万物的神母。所以:从永恒普遍的虚无,可以理解道的消隐。从永恒的存有,可以观察道的连续。两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它们竟是如此玄奥。玄奥呵,玄奥!这正是洞察宇宙间一切神秘的大门。评析: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无”和“有”用来

7、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无”并不等于零,相反, 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