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后该休息还是运动?.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5931427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患病后该休息还是运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患病后该休息还是运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患病后该休息还是运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患病后该休息还是运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患病后该休息还是运动?.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患病后该休息还是运动? “好好休息,祝您早日康复!”是医院里患者最常听到的问候语。传统观念中患病总是与休息联系在一起。休息的医学术语叫制动,包括:卧床休息(各种伤病住院时普遍的措施)、局部固定(例如骨折或脱位后的石膏固定)等。休息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体力消耗,稳定病情,促进疾病康复。然而休息并不总是有利于康复,这里要谈的就是休息的另一面。先谈谈心脑血管疾病。许多患者发病时都是在卧床休息的时候。孰不知卧床休息数小时后由于中心体液的转移,利尿作用加强,导致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血流减慢,血液黏滞度增高,使中风、心绞痛、血栓性脉管炎、静脉血栓发生或发作的概率明显增加。心脑血管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与这

2、些继发反应不无关系。从临床角度,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采用坐位来减轻心脏负担,那么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是否一定要卧床制动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早的康复治疗措施就是采取坐位,待生命体征稳定就开始徒手体操和日常生活活动练习是十分有效的。许多患者担心体力活动会导致心肌破裂或加重心脏损害,其实吃饭、洗脸、刷牙、穿衣、缓慢步行等日常活动的能量消耗只比卧床增加2050,而科学、适量的运动对心理和精神状态的调节作用,则是被动卧床休息和单纯药物治疗所无法替代的。其次要谈的是呼吸疾病。许多人以为呼吸疾病发作时,卧床休息可以减轻呼吸困难。其实卧位时横膈上移,胸腔容积降低,体液容量增加,会导致水化和咳嗽不良。卧位同时加

3、重了肺通气-灌流比例失调。正是由于这个道理,应鼓励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用半卧位或坐位而不是平卧位。另外长期卧床还可导致肺炎和肺血栓的发生率增高,适当的活动则有利于增强抵抗力,降低发病率。休息对骨关节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尤其在人体的局部。骨骼生长和骨密度取决于施加在骨上的力。这就是为什么水中的鱼骨密度显著低于陆地上哺乳动物的道理。骨骼一旦失去外力作用,就会导致骨质吸收超过形成,因此出现骨质疏松。“神舟六号”已经载着我们的宇航员翱翔太空,而如何预防因失重所造成的骨质疏松,仍是摆在全世界医学专家面前的重要课题。而临床上无论是卧床、骨折固定或神经瘫痪后的患者,普遍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与

4、缺乏体力活动也有密切联系。为此,要保持骨质密度,适当的运动极为重要。关节软骨主要依靠承受压力来进行营养物质交换。如果关节长期不承受压力,关节软骨便会发生营养不良,从而造成软骨变性和关节功能障碍。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是休息最常见的后果。休息2周以上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肌肉萎缩。健康人卧床休息1个月,肌纤维横断面积可减少1030,两个月减少50。肌力降低速率为每周1015,35周肌力下降可达20%50。其实肌肉还有内在代谢的改变。例如,卧床休息3天,可使肌肉胰岛素受体敏感性迅速降低,葡萄糖耐量降低,这是成年人发生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研究已经表明,卧床休息1天所导致的运动能力减退相当于老年人1年的运动功能衰退量。科学适当运动或活动是疾病康复的核心,但是过分运动也会损害健康。患病后是运动还是制动,如何“动”或“不动”,量要多少?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区别对待,也就是常说的“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动静相宜、物极必反,这个道理需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地把握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