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从吾所好”.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5926450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感于“从吾所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感于“从吾所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感于“从吾所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有感于“从吾所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感于“从吾所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感于“从吾所好”.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读论语译注有感于“从吾所好”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也许是太多人受了“邦有道,贫且贱,耻也”的鞭策,现代都市易见的是忙碌疲惫的身影,而鲜有人放慢脚步,来给心灵一个假期,想想自己是否“从吾所好”。也许是受了“邦有道,贫且贱,耻焉”的鞭策,于是乎,现代人的追求就几乎全部围绕那可望却难求的“富贵”。然而,我们是否想到过,在孔子所谓的“富而可求”的背后正是依靠着“从吾所好”的支撑?孔子的“富不可求”,并非不能,而是不愿,在他所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富贵通达往往与“仁”的境界相左,所以,“从吾所好”在孔子,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至于“执鞭之士,吾

2、亦为之”,我想,孔子绝不会认为为求富贵可以牺牲自己的个性追求,在我看来,六艺诸匠断无贵贱之分,若能“从吾所好”,虽“执鞭之士”亦乐在其中,若能以此富贵,何乐不为?但若是定当取舍,那宁可舍富贵,而义无反顾地从吾所愿。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诚恳待人是“诚信”,诚实待己才真正“坦荡”。“诚信”既是自身品质,又与以交换为目的的动机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如果诚实待人不是出于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甚至扭曲自己内心的愿望,而只是为了贪图这种做法背后的利益物质的满足或是精神的宽慰。不论这样的人如何受人尊敬,在我眼中,习惯对自己的内心说谎的人,即使与他人相处能够做到恭、宽、信、敏、惠,也只是对自己不敬不爱

3、的“伪君子”,因为他首先亏待了自己。敬业却不爱业的人值得嘉奖却不值得赞赏,他们也许获得了让人羡慕的荣誉与成功,甚至造福了很多人,受人敬仰甚至爱戴,可是,牺牲了梦想的他们却用幸福的光环断送了真正的幸福。我们都会面临“能做的事”与“想做的事”之间的选择,做好该做的、能做的事就能怡然自得,自然是一种幸福。日夜奔波、左右逢源的人也许是充实的,他们打一开始就放弃了自己的判断,追求人人趋之若骛的成功,用忙碌代替思考,用别人羡慕的目光遮蔽自己眼中的失落。然而,子曰“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我相信会有那么一个吉光片羽的瞬间,他们会发现用别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的幸福,是牺牲最大的妥协。既然一样

4、要为现在拥有的一切付出那么多,为什么不能打一开始就把这些心血花在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上呢?好逸恶劳的本性太容易让人只因为自己的梦想看起来难以实现而轻易放弃,可是他们忘记了自己为现在的成功付出了多少,偏离航道太久会让我们忘了想去的地方,然而没有一种回忆是可以轻易抹去的,尤其是那些曾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想做的事”,那些纠缠着回忆的梦的岁片往往在不经意间,让峥嵘岁月黯然失色。 “想做的事”和“要做的事”使我们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有真性情的人。我认为,孔子所说的“从吾所好”指的也是一种真性情。在这个万事万物都有丝丝缕缕的联系的世界里,一份工作、一个计划、一种观念或者一个深爱的人都会让我们依靠整个世界

5、。我们被彼此的愿望推进一张无孔不入、弥坚不摧的社会的大网中,我们需要某种东西,它对我们来说是珍贵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有谁等在一边准备好了要把它夺走,或者当我们遥望着那个复杂遥远的愿望时,别人已经做好了准备,因此,患得患失的焦虑与烦恼、恐惧与惶惑永远不怀好意地尾随着我们,然而,能让我们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是这样的,它更安静,更和谐,不会让人这样如履薄冰,顾虑重重。 孔子曾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来形容自己。虽然没有哪国君主采纳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但是,孔子依然选择了周游列国,游说君王,广收门徒,因材施教,那个生活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的老人,只因还能“从吾所好”,所以,他的安祥与

6、快乐是那样真实,我仿佛能从论语的字里行间看见那个不改初衷,乐此不疲的神采奕奕的老人。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片自己的心灵园地,不管如何身居要职,腰缠万贯,他终究要面对一个空虚的灵魂,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便会惶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他那苍白贫乏的心灵是没有能力感到幸福的,任何用物质追求麻木心灵感受的人,会有空洞的满足,却与幸福绝缘。在一个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社会里,“知者知人,仁者爱人”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但是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时起,就先认识了一个人,那就是我们自己。如果,一个人不能正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能尊重自己,又怎么

7、会有智慧去了解别人呢?知己自爱者,有勇气正视自己内心的渴望,拥有富足善感的心灵,因而才有可能去真正理解别人的痛苦和挣扎,产生纯洁的宽容与怜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直是我认为论语中最优美浪漫的一段描写,夫子宿愿未尽,依然喟然长叹:人生如斯,亦可知足常乐耳。从它诗一样的语言背后,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快乐的源泉所在。“从吾所好”对每个人而言,是最自然简单,也最坎坷艰难的选择,在纷乱华丽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无论知足常乐还是贵在进取就都有了方向。如何才算实现生命的价值、收获幸福的人生?现实社会的尺牍会给出平分高下,而生命的旅途中只有收获者只要你怀着一颗认真的心,活出自己的滋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