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山西小吃.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5752905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山西小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经典山西小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经典山西小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经典山西小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经典山西小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典山西小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山西小吃.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典山西”饮食文化特色太原 2008-10-19 22:31山西面食之刀削面(图)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刀削而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 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莱刀,要从特制的弧形

2、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象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刀削面的调料(俗称浇头或调和),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场、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可口。山西面食之剔尖 剔尖的传说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

3、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由于剔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制作简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做法:做剔尖要提前一个小时,留出来醒面的时间,醒面时间越长,剔尖效果越好,容易拨而且很细。同时准备拌面的卤剔尖,是山西人午餐食谱中的精品。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杂粮面也可剔。红面剔尖(也称剔拨股),旧时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

4、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居民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铁筷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这是面食之乡家庭妇女的一绝。太原一带及介休民间称剔尖为“八(拨)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创此面食的传说。变尖、拨鱼、转盘剔尖等,是由剔尖发展演变而来的,都是中部居民讲究的面食。过去,有钱人家大多讲究吃“三合面”剔尖。这种剔尖,粗细匀称,软硬适宜,配上小炒瘦猪肉浇头,是上好的传统面食。山西面食之拉面(图) 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山西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

5、面食名吃。清末陕西人薛宝展著的素食说略中说,在陕西、山西一带流行的一种“桢面条”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陕西朝邑、同州为最。其薄如韭菜,细似挂面,可以成三棱子,也可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断,柔而能韧。这种桢条面就是现在山西的拉面。拉面可以蒸、煮、烙、炸、炒,各有一番风味。拉面的种类也很多,有大拉面、小拉面、龙须面及空心面等等。一般7扣以下的为大拉面,7扣以上的为龙须面,一般家庭做的为小拉面。大拉面的表演在太原街头巷尾并不鲜见,但“面食技艺团”的师傅们如此绚丽夺目的表演我还是第一次见。为了美观和营养,面团被和成了绿色的蔬菜面,抻开,卷起,再抻开,再卷起,如此数扣之后,师傅们将拉好的面放在撒满面粉的几案上

6、抖开,而后两手像搭毛线般地将面抻开并抖动着。整个景象就如碧绿的瀑布哗哗泻下一般,蔚为壮观。片刻之后走上前去,看到拉好的面已如丝般纤细,这已是龙须面的标准了。山西面食之猫耳朵 猫耳朵是晋中、晋北等地区流行的一种风味面食。它吃着筋滑利口,制作简便,随乡就俗,适用多种面粉和浇头,又加制作简便,倍受群众欢迎。在晋中一带,人们用白面、高粱面制作;在雁北、忻县高寒地区,人们用莜面、荞面制作,取名“碾疙瘩”,还名“碾饦饦”。尤其因莜面制作柔软,还能碾推成花纹、触须等式样,更使这种面食形象多彩多姿。猫耳朵原是民间吃食,因其筋滑爽口,别有风味,一些宾馆、饭店的厨师,把它推荐给外宾。许多贵宾食后赞不绝口。从此,这

7、种面食进入了“大雅之堂”,如同清宫风味小窝窝头一样,成了筵席上的一道佳食美味。山西面食之饸硌 饸硌是山西民间常做的一种家常面。也叫河捞,做法简单,先把和好的面放入特制的饸硌床(当地人叫“捺把子”)内,反复泵压手柄,器具压迫使面条从饸硌床下方的许多小孔压出,待压到一定长度后用刀或薄铁片把面条截断,下进锅里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或打卤食用。起面速度快,味道可口,而且颇具观赏性。山西老陈醋的独特工艺(图) 山西老陈醋是以高粱、麸皮、谷糠和水为主要原料,以大麦、豌豆所制大曲为糖化发酵剂,经酒精发酵后,再经固态醋酸发酵、熏醅、陈酿等工序酿制而成。其主要酿造工艺特点为:以高粱为主的多种原料配比,以红心大曲为主

8、的优质糖化发酵剂,低温浓醪酒精发酵,高温固态醋酸发酵,熏醅和新醋长期陈酿,与其它名优食醋工艺的主要不同点有四点:一、以曲带粮,原料品种多样:其它名优食醋多以糯米或麸皮为原料,品种较单一。加之使用小曲(药曲)或麦曲或红曲为糖化发酵剂,用曲量很少,如小曲的用量为糯米的1%以下,麦曲的用量为糯米的6%左右,红曲的用量可达糯米的25%。山西老陈醋的高粱、麸皮的用量比高至1:1,使用大麦豌豆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大麦豌豆比为7:3,大曲与高粱的配料比高达55%62.5%,名为糖化发酵剂,实为以曲代粮,其原料品种之多,营养成分之全,特别是蛋白质含量之高,为我们食醋配料之最。经检测,山西老陈醋含有18种氨基酸,

9、有较好的增鲜和融味作用。二、曲质优良,微生物种丰富:其它名优食醋使用的小曲主要是根霉和酵母,麦曲主要是黄曲霉,红曲主要是红曲霉,上述微生物种群在红心大曲中都能体现,而红心大曲中的其它微生物种群在上述曲种未必都能得到体现,特别是大曲中含有丰富的霉素,使山西老陈醋形成特有的香气和气味。清和元头脑 把“头脑”当做食品的名称,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水浒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足可见那个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们还不够清楚。大原的头脑是博山先生想出来的。傅山字青主,出生于太原市北郊区的西村,医道很好,人们称他“仙医”。他写的医书有傅氏女科。太原

10、市大宁堂药店的名药“二仙丸”。“和合丸”,当初就是用傅山先生的处方来配制的。傅山在头脑中也配了两味草药黄芪和良姜,这是头脑与别的饮食不同之处。黄芪味甘、性温,功能是补脾胃、三焦而健肺,体气虚弱者用之最有效。产于山西绵山者,温补力强,叫做绵芪,良姜味辛、性热,有温中、下气、消食等作用,医家疗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内寒。良姜产于广东高州(原府治在今广东茂名)者质量最佳,叫做高良姜。傅山加配这两种草药,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脾虚胃寒。头脑可以说是一种滋补剂。除头脑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这对就餐者来说,等于进行一阵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而两得

11、,这正是傅山发明头脑的主要用意。由于辗转传播,头脑生意曾扩展到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六味斋酱肉 产于山西太原。六味斋最负盛名的产品是酱肘子,在清乾隆年间即为贡品,慈禧太后为经常吃到酱肘子,特赐给送酱肘人一块进宫腰牌,拿着这个“特别通行证”可以直入深宫无须禀报。特点:从外观色泽看为酱红色或红褐色,用刀切开后,内部组织为粉红色,口感绵烂利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尤其是皮软嫩。在六味斋的传统工艺中,酱汁纯属卤制酱肉的老汤经滤渣熬制而成,不添加任何东西。酱肘花于1982年被原中商部评为优质产品,享受了地方熟肉产品的最高荣誉,1984年、1988年连续复评合格。1988年,酱肉又被评为部优产品。

12、自1981年起酱肉、酱肘花一直被评为省优产品,此外省优产品还有排叉、酱猪头肉,市优产品有排叉、酱猪肝、叉烧、酱大肚、酱头肉。山西过油肉 过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传统特色菜肴,历经代代厨师精心烹制相传至今。1957年2月经市饮食公司组织专家评审,将名厨吴万库技师制作的过油肉评为了太原十大名吃。后经名师张殿华、白宝山、方明锁等几位名厨参加全市、全省及全国的烹饪大赛,曾获得金奖,为太原人民争了光。 因过油工序得法而得名。盛行于民间、饭店。其特点是:色泽金黄,香酥,软嫩。制作方法:原料:里脊肉100克,鸡蛋黄1个,猪白油750克(实耗40克),葱、姜、蒜、黄花、木耳、笋片、黄瓜片、菠菜、酱油、醋、花椒花、

13、料酒、粉面、清汤等各适量。制法:将肉切五分硬币大薄片,用蛋黄粉面抓糊,油烧至四五成熟时,下锅,搅散,色呈淡黄时捞出;炒锅二次上火,加少许油,倒入葱、姜、蒜炝锅,再倒入肉片和加工好的辅料,先放一点醋,再加入酱油、黄酒翻炒几下,倒入兑好的清汤、粉面、花椒水勾芡,翻炒几下,滴一点明油,以增加菜肴亮度,即可出锅装盘。郝刚刚羊杂割(图) 据史记载,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后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

14、,配以大葱、辣椒及其它佐料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民间风味小吃。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亦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郝刚刚羊杂割的做法是在祖传熬制方法的基础上,汲取各路做法之精髓,经多年悉心研制而成,其特点为原汁原汤、汤色乳白、肉质鲜嫩、其味醇香。 羊肉稍梅 羊肉稍梅是太原小吃之一。其中老字号晋阳饭庄的羊肉稍梅最富盛名。原料配方面粉600克 羊肉350克 西葫芦(或白菜)750克 黄芽韭菜125克 蒙子75克 精盐35克 白酱油25克 姜末25克 花椒粉10克 麻油100克制作方法1.将面粉500克放入盆内,加盐和清水约150克拌匀,揉透搓成条,摘成面剂子55个,一个个擀成片,以20片为一叠码起来,用擀面杖把每叠面片压出花边,放入盆内盖上湿布。2.拌馅:将羊肉绞碎,放入盆内,加花椒粉、盐、白酱油、姜末、蒙子(即开水发成的面粉糊)拌匀,再将西葫芦、韭菜切细放入,加麻油拌成羊肉馅。3.用上述每张面片裹上15克羊肉馅包成形似梅花的稍梅,上笼用大火蒸约15分钟可熟,取出即成。产品特点 形似花瓣盛开的雪梅,皮软馅鲜,无腥膻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