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因研究而快乐.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5743888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因研究而快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因研究而快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因研究而快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因研究而快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因研究而快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因研究而快乐读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有感作者:王晓春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6月内容提要: 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他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孩子,我们一路同行等10余部。 本书汇集了100个中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对这些问题条分缕析,进行鞭辟入里的解答,为教师提供最切实的专业指导。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本书所选的案例大都出自“教育在线”各栏目。有个别文章,

2、不属于教育事件,只是陈述了某种教育观点,或提出了某个问题,严格地说不算“案例”,也放在一起了。感受体会:推荐理由: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也不是语文老师,但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案例都是我们在教学中也能碰到的,教师睿智的处理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教育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细细品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智慧,教育艺术无处不在!精彩语段:【案例16】 教育也是很顽强的一位老师上课时,有个男生不停地扮鬼脸逗同学,根本无视老师的制止。那位老师就请他站起来听讲,结果那男生一气之下冲出了教室。老师也随之追出教室。接下来,师生二人沿着操场跑道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追击赛。整整三圈跑完,那位教师用他最后一把力气抓

3、住了他的学生,就跌坐在地上起不来了。最后还是学生搀扶着老师走回办公室。路上,学生的眼泪夺眶而出 事后,那位老师告诉我,他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教育也是很顽强的;当教育充盈着决不放弃的毅力时,它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黄水琴) 【点评】 做一个既执著又灵活的教师很钦佩这位老师的执著。 “教育也是很顽强的”,这话说得非常好。 我在讨论案例的发言中,谈得比较多的东西是教师的观念、思维方式,涉及智力因素较多。 其实教师的非智力因素问题一点也不比智力因素问题小。 你会看到很多教师性格和心理都存在一些问题,柔而不韧,脆而不坚。 他们往往像一把柴火,呼地一下就烧完了。发生问题风风火火赶

4、到现场,不问清情况,张嘴就大肆进行道德谴责。有很多事情当时发火没有用,需要事后做很多工作。他们恰恰把重点放在当时,而只要自己一消了气,好像工作就做完了。问题不能去根,这类事情以后就还要不断重演。 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 当然,由于绝大部分教师的敬业精神还是不错的,所以他们尽管急躁,尽管沮丧,尽管埋怨,尽管情绪低落,还是在那里勤勤恳恳地干着,每日吃力地与学生周旋,和学生较劲。 大家想想,如果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并没有高昂的斗志,并没有上面那位追击学生的老师的坚定信念,也没有多少招数,而且怀着委屈,一副寒心的样子,可他又努着劲在那里干呀、干呀,这是一种什么

5、样的生存状态? 我看有点像“挣扎”。 “挣扎”不是顽强,“挣扎”也不是执著。执著和顽强的人是有信心的人,是有信念的人。他们不会急于成功,也不会迅速灰心;他们不爱埋怨别人,也不会可怜自己;他们不会认为自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也不会幻想救星来拯救自己。 一个真正顽强的教师,在战略上是执著的,目标始终如一,百折不回。但是在战术上,他肯定是灵活的,这种办法不行,就换另一种办法,他办法很多。用某种办法多次碰钉子仍然拒不改变思路和方法,那就不是执著,而是死板了。你会发现很多死板的教师恰恰是那些“挣扎”者,因为“挣扎”没有什么策略可言,只有本能的、被动的、机械重复的回应。 读书感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看到这

6、个题目,看到书中的内容才知道:原来我们平时所谓的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并没有智慧的含量。到底如何才能称之为有智慧?看作者用案例告诉我们,只有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去解决问题,才是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不用威严去解决问题,不单用爱心来解决问题,不盲目相信“阿Q”案例,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研究、去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而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如良药治病一样“治标治本”。想想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不乏缺少智慧的例子。耐心达到极致也不分青红皂白地来一顿批评,有时甚至把问题变的更加棘手。最重要的是会自己气急败坏,每天只能“望镜兴叹”日益衰老。看看这本书后顿觉眼前一亮,原来我们遇到问题可以不生气,只要我们站在研究的角度去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是啊,我想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生气的。通过看这本书我想我的收获不知是学会做一个研究型教师,也收获了如何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 刘文娟 201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