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文化庭院”“点亮”乡村文明.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574374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搭建“文化庭院”“点亮”乡村文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搭建“文化庭院”“点亮”乡村文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搭建“文化庭院”“点亮”乡村文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搭建“文化庭院”“点亮”乡村文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搭建“文化庭院”“点亮”乡村文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搭建“文化庭院”“点亮”乡村文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搭建“文化庭院”“点亮”乡村文明.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搭建“文化庭院” “点亮”乡村文明全南县开展“文化庭院”创建活动的做法与成效针对农村发展实际和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全南县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文化中心户”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按照“两室一栏一廊一场一校一台”标准,在全县创建了183个“文化庭院”。如今,这些“文化庭院”已成为当地农民群众致富的“加油站”、农业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农村经济壮大的“聚宝盆”和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大本营”。我县创建“文化庭院”的经验做法,先后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乡村发现网、江西日报、赣南日报等20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实施背景】农村“文化庭院”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重大变革而逐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

2、的。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文化庭院”的产生提供了特定的环境。80年代初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让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农民发家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彻底告别了吃不饱的日子以后,对精神领域的追求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另一方面,过去那种充满计划经济色彩和氛围的“一平二调”、“大集体”、大会战的生产方式和活动形式一去不复返了,各种以集体方式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二是村民自治为农村“文化庭院”兴起提供了特殊的条件。“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农村管理体制使农民尝到了真正当家作主的甜头,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在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中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文化

3、和民俗风情,农民的文化意识、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逐步形成和养成;另一方面,面对身边出现甚至是日益严重的封建迷信活动、打架斗殴现象、赌博吸毒恶习、偷盗抢劫犯罪以及家庭暴力、邻里纠众等,一些有识农民深感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文化活动以及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的重要性。三是税费改革和农民的需求为农村“文化庭院”的发展提供了特别的保证和动力。税费改革特别是农业税在许多农村实现减免,从物质上明显减轻了负担,从精神上进一步为农民松绑。由于应用农业科技等原因,农民的农业生产用工和劳累程度大大减少和减轻,一些地方出现了“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三个月耍钱、三个月赋闲”的生产习惯和生活节奏,也引起了一些有文化、有思想的农

4、民的担忧和思考。【主要做法】一、把握创建标准,明确工作目标。在创建标准上,“文化庭院”须满足“四个一”要求,即:一个领头人,庭院负责人必须政治思想觉悟高、热心公益活动,工作责任心强,家庭成员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邻里关系融洽和睦,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以文养文”或文商互补。一个庭院,“文化庭院”要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在文化中心户“六个一”的基础上,全面达到“两室一栏一廊一场一校一台”的标准,即在庭院要有综合文化室和图书阅览室、一个阅报栏,在庭院所在村组要有一条宣传文化长廊、一个健身活动场所、一所农民夜校或现代农民学校、一个小戏台。一套制度,因地制宜制定完善相应的庭院管理制度,做到科学管理、长效发

5、展。一支队伍,立足本村实际和自身条件成立一支民间自发性的自娱自乐的文艺队伍,以活动的开展增强“文化庭院”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在工作目标上,坚持从“文化中心户”中培育发展“文化庭院”,在每个村创建“文化庭院”2所以上。二是加强组织领导,高位协调推进。成立了“文化庭院”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安排部署全县“文化庭院”创建工作,及时下发了实施意见,对创建“文化庭院”的方法、步骤、任务、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部署。有关部门也召开会议就创建活动进行了部署,并就创建活动安排专人负责,提出具体措施。各乡镇成立了由宣传委员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活动实施小组,部署和落实本乡镇“文化庭院”创建工作,协调创建

6、活动的相应事务。村里成立由村支书任组长、相关村两委成员任组员的创建活动工作小组,负责本村“文化庭院”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村内创建活动存在的问题,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为一级负责的领导协调机制,确保创建工作层层落实。三是健全三大机制,规范科学管理。建立了“上下联动、五个一点”的经费保障机制,即乡镇村自筹一点、包乡扶村单位帮助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县财政支出一点、争取上级扶助一点。截至目前,全县已筹措“文化庭院”创建资金120多万元,为创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建立了“每旬一导、每月一班”的培训机制,即对“文化庭院”登记造册,从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文体骨干担任 “文化庭院”指导员,每旬对各“

7、文化庭院”负责人进行一次辅导,每个月举办一次培训班,帮助挖掘乡土特色文化,提高庭院的活动力和吸引力。建立了“八项优惠、年评十星”的激励机制,即在政治、信贷、子女就学和进城务工等八个方面对“文化庭院”负责人给予政策倾斜,每年评选10个星级“文化庭院”,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要求“文化庭院”每天坚持向村民开放,每周立足庭院实际开展文体活动一次以上。四是坚持四个结合,推进纵深发展。在建设中注重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注重与“特色文化新村”创建工作相结合,通过搭建“文化庭院”,充分挖掘乡土、历史、人文资源,着力塑造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浓厚、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地方特色文化。二是注

8、重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把“文化庭院”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庭院”创建工作,纵深推进文明和谐村落(社区)创建和文明村镇、“文明信用农户”创评活动;三是注重与新农村精品点建设相结合,将“文化庭院”建在各精品点上,凭借其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文化庭院”的建设档次;四是注重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建设点,将点“搬”进院,配齐管理员,完善管理制度,做好图书分类目录及财产登记、图书借阅登记和辅导培训活动。五是注重分类指导,强化督查考核。各乡镇安排专人负责本乡镇“文化庭院”创建工作,每月到“文化庭院”指导2次以上,各相关单位就各自的职能定

9、期到各“文化庭院”进行指导。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带动一批”的原则,坚持从“文化中心户”中培育发展“文化庭院”。通过“一对一、一带多”等形式,辐射带动周边“文化中心户”健康发展。实行“一季一督查,半年一调度”的督导制度,督导组每季度到各乡镇农村、社区进行督查指导,及时了解创建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帮助解决困难,加快创建进度。同时将“文化庭院”创建活动列入乡镇宣传思想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内容,对抓得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差的在全县给予通报批评。【取得成效】一是丰富了农村精神生活。“文化庭院”充分利用晚上、传统节日、农闲季节开展各种学习、培训、文化娱乐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厢镇镇

10、仔村村民曾永群在村民中号召力强。创建“文化庭院”后,他积极组织建立了一支由当地村民组成的农民书画社,经常开展各种文艺宣传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使农民从中受到教育。现在每逢节假日,村民们就常聚集到“文化庭院”里,吹笛子、拉二胡、读书看报、朗诵诗歌等,场面十分热闹。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全县“文化庭院”共为农民提供书籍借阅3.6万余册,播放科技、文艺类光碟5500多次,组织各类文艺表演220多场,吸引群众4.5万多人次。二是增强了农民致富本领。以前大部分乡镇都是以流动夜校或者组织培训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由于时间短,农民不能准确而牢固地掌握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建立“文化庭院”后,

11、在学习的时间、地点、人员的组织,以及满足农民的需求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被称之为农民知识化工程的“黄金屋”。围绕蔬菜、蚕桑、果业等农业产业,“文化庭院”经常性地开展培训活动,引导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了解致富信息,调优调强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据统计,仅今年以来,全县183所“文化庭院”共举办各类致富培训班1800多次,受益群众4.2万多人。 三是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利用“文化庭院”,通过开展文明生态庭院等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系列活动,引领农民积极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构建团结互助、融洽和睦的邻里关系,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12、大吉山镇马安村马安镇村小组创建“文化庭院”后,庭院负责人李海华经常在庭院中召开户主会议、理事会成员会,对落后村民耐心做思想工作,在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村民自发对村容村貌和家庭室内环境进行了彻底整治美化,现在,该村小组路平、水清、灯明、景美、民富,俨然一幅和谐的山水风光画。在“文化庭院”的带动下,全县涌现省级文明村3个、市级文明村镇9个。四是培植了一大批乡土文化。“文化庭院”的建设,重视的是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加大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力度,增强农村传统文化和群众文化自身的造血机能和创造能力,这让全南县花棍舞、车马灯、香火龙和大锣大鼓等农村“土生土长”的文化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现在,陂头镇花棍舞

13、歌舞演出团、大吉山镇南狮舞狮队、龙源坝镇大锣大鼓演出队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队伍及书法、剪纸、石艺、根艺等民间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村民在农闲季节自发聚集到“文化庭院”中看戏跳舞,吹拉弹唱,满足自演自赏、自娱自乐、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深受群众喜爱。五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县直、驻县60多个单位部门“牵手”共建,从16家单位部门中选派30多名文化、种养等专业技术骨干深入“文化庭院”开展业务指导,使“文化庭院”这一民生工程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部关系。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各“文化庭院”还设立了“意见箱”、“意见薄”,及时收集民情民意,进一步加强了政民对话,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寨、龙下两个乡不少农民反映办理计划生育等证件要上县城,来回一趟误时又费力。“文化庭院”负责人将这一情况上报到乡镇,乡镇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成立了乡为民服务中心,全程为村民提供各类证件办理等服务,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