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自读课教学思路之浅析.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5736047 上传时间:2024-03-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自读课教学思路之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自读课教学思路之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自读课教学思路之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自读课教学思路之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自读课教学思路之浅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自读课教学思路之浅析东方二中 步殿亮自读课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数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中,经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不给必要的提示指导;一种是与讲读课等同起来,不分轻重缓急,削弱自读能力,影响学习效果。自读课与讲读课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讲读课是语文训练的重要材料,需要教师启发点拨揭示规律,重点处要做详细的讲解,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获取新鲜准确的知识并学会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自读课则是讲读知识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自读课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学习的重要实践园地,如果学生在讲读教学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在自读课阅读实践中得到迁移应用,这种学习

2、就会是有效的。因此,探索自读课教学的理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此观之,自读课能使讲读课的学习信息得以反馈,因此,探索改革自读课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教会学生学习“自读课”的方法(一)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自读课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

3、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揣摩阅读规律,把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二)梳理归纳法。完成自读课教学任务,必须要有讲读的基础。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再让学生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议、描写、抒情。就记叙文而言包括: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同类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提示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章的共性。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同属于回忆性

4、散文,教读阿长与背影时重点分析文章结构、线索、描写手法及其作用以及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在自读其他三课时也要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探究。学生自觉运用学习前两课时获得的经验去自读其余课文,就能获得自学入门的钥匙,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三)比较阅读法。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作详细的解剖分析、比较。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其相同点都是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都用了平实说明的方法,但说明顺序不同。中国石拱桥是按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来说明,苏州园林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这两课都是对某一类事物的说明,而故宫博物院是按

5、空间顺序说明的,是对静态建筑群的说明。在梳理归纳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就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四)目标阅读法。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课”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

6、性。(五)边读边思法。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展学生智力。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力”,“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该为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优秀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课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根据自读课课型的特点来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打好自学基础,才能达到自读

7、课教学的理想效果。但是,作为课内自读课就要体现课堂的教学形式,自读课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靠导读来体现,课堂上既不能放任自读,又不能面面俱到的讲授。要使学教结合,彼此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就必须抓住导读设计的契机,因为科学的设计导读是自读课教学成功的保证。“自读课”导读设计的几点思考(一)导读的设计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自读课导读的前提,训练的关键在于把握课文的知识点。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思性、可辨性、可学性、可考性,是全文的精要处。例如美猴王一文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美猴吗?为什么喜欢?你认为美猴具备哪些做王的条件?这个问题牵动了全文的主线

8、,学生从美猴入洞前后的表现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在寻找答案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了导读目的,达到导读要求。(二)导读设计力求“因势利导”。有经验的教师,驾驭教材能力强的教师,很善于因势利导的设计问题。例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一文可以设计问题: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它对你的成长有没有重要的影响?作者所说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一年级国语课本吗?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学生若能顺着这些问题思考探究,就能很好地完成自读的任务,达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可见,因势利导地设计问题,不仅突出自读重点,也强化提升了自读

9、能力。(三)导读的设计力求提出有争议性的问题。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出能引起争议的问题,或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或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这无异于向一潭死水投下一颗石子,必将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掀起课堂的波澜。如:奇妙的克隆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克隆、克隆技术的研究成果、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于人类等问题之后,可以设计:你认为克隆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自身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样,通过争议不仅能有效地强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辩论、鉴赏文章的能力。(四)导读的设计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有经验的作家一向强调作品的含蓄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给读者

10、留下一些艺术空白,“意不浅露,语不穷尽”,以便给读者以想象和再创造的机会。如干将莫邪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试根据故事情节编写莫邪嘱儿实现父亲遗嘱前后的语言、行动、心理。这对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无疑是有益的,对自读文的理解也起到了深入强化作用。综上所述,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自读课课型特点、教材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恰当、灵活、科学的导读设计,从导读设计中探索导读“自读课” 的途径,这是教好“自读课”的关键。因此,要想达到“自读课”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出发点,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充分了解自读课课型特点、“自读课”与“讲读课”关系的同时,去搞好“自读课”导读设计,教授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法,这是一条提高“自读课”教学质量的可行途径。但我们还应深刻的认识到:自读课教学的问题远没有解决,因为它的深广性复杂性,已经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不懈探求、长期研究的课题。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