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573463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得 本章得目得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得关系 , 把握世界得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得基础, 认识世界得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 ; 同时 , 通过本章教学 , 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得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把握唯物辩证法得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得根本对立 , 了解其各部分得内在联系 , 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得原则与方法。 教学重点1 1. 物质得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得物质性2 2. 规律及其特点3 3. 唯物辩证法得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 4. 意识得本质及能动作用 教学难点1. 物质得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得关系2. 意识得起源3.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得区别与联系

2、 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 ,讨论与多媒体为辅 教学时数6 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 物质世界与实践一、物质世界得客观存在( 一 ) 自在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 有两层含义: 1 、 人类世界产生之前得自然界。 2 、 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未被人化得自然界(二) 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对物质得常识性理解:一个大学生得一天,早起物质概念得历史演进: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 就是“个性”。 “物质”最早由希腊文“母亲”变化而来, 即创造者 , 它就是天地之母。中国得五行说: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印度得“地水火风” 。王充得元气论: 天地 , 含气之自然

3、; 天地合气 , 万物自生 , 犹夫妇合气 , 子自生也。天覆于上, 地偃与下 , 下气蒸上 , 上气降下 , 万物自生气中间矣。德谟克利特 : 原子与虚空。周易 : 八卦象征八种实物 , 这八种东西交互配合, 演化出万事万物 。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 认为原子就是“宇宙之砖” , 原子得属性就是物质得属性。特征: 在自然科学得基础上, 克服了直观朴素性。局限性在于: 把特殊得物质层次(原子 )误认为物质得一般, 把原子得个性当成物质得共性, 不理解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得统一; 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结构得自然科学理论混同于哲学上得物质概念; 不理解人类社会得物质性 ,半截子得唯物主义。3、

4、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恩格斯在理解物质概念时, 把“物质”与“实物”加以区别 ,认为“物质”就是一般得、共性得东西 , 而“实物”就是个别得 , 感性经验得东西。经验世界 中我们能用感官感知得物质具体形态, 如山、 水、 桌子等都就是 “实物”。 “物质”不同于 “实物” , 同时又同“实物”有内在联系 , 即它就是从“实物得总与”中抽象概括出来得实物得共 同属性。恩格斯说 , 物质“这样得名词无非就是简称, 我们就用这种简称, 把许多不同得、可以从感觉上感知得事物 , 依照其共同得属性把握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原子,认为物质、原子得特性就是广延性,不可分性、质量不变性等。但19

5、世纪20世纪之交得物理学发现表明,一种原子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原子、 原子还可以分出电子等等。科学发现表明,原子并非不可变、不可分。在这种科学发现面前, 唯心主义者兴高采烈,高喊“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了” 。因此,列宁主张必须从 物质与精神得比照中来规定物质得特性。从物质、与精神得比照中瞧,物质只有一种特性,即客观实在性,至于说不可分性,广延性等,那都不就是从物质与精神得关系上说得。电子究 竟可分不可分,质量不变等就是科学上得事,不就是哲学上得事,哲学所关心得就是物质与精 神得关系问题,而非单独得物质问题。从物质与精神关系上来理解物质得特性,物质只有与精神相区别得客观实在性。列宁说:“物

6、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 通过感觉感知得,它不依赖于我们得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得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三)列宁物质定义得重要意义1、坚持了物质得客观实在性,与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得革命得反映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得统一,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得统一。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得1、劳动实践就是人与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得决定性因素。劳动创造人2、实践就是人与人类社会存在得基本方式马克思:“一个种得全部特性、种得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得性质”。动物得生命活动:消极适应、本能、生理结构、活动器官

7、、生存。人 :利用工具、积极改造、生活、活出意义、 价值。(中国古代得人禽之辨日常生活中骂人时得如禽兽,或禽兽不如)3、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得一切领域。物质资料得生产活动内在得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思想意识。解决这三种关系,就就是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得实践与创造精神文化得实践,因此就构成社会生活得三大基本领域即社会得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与精神生活领域。4、劳动实践活动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动力源泉。人与人类社会得任何发展与变革都就 是通过人们得实践活动实现得。第二节世界得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一、联系、发展得普遍性与多样性(一)联系及其特点联系作为普遍得哲学范畴,就是指一切

8、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得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就是物质得普遍本性之一。1、联系具有客观性。例如,树叶存在着,这意味着树叶与光、 水等联系着,不与光、水等 联系了,树叶就不存在了。因此,承认了事物存在得客观性也就承认了联系得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这就是从普遍与特殊关系角度分析联系。首先,一个事物内部得各要素就是相互联系着得。其次 ,事物与外部其她事物就是联系着得。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就是相互联系着得,世界就是一张联系之网。3、联系具有多样性。因此,必须全面把握事物得各种联系 ,避免片面性。4、联系具有条件性。一切以时间、地点与条件为转移。(二)发展得永恒性

9、及其实质世界得统一性使世界万物相互联系 ,相互联系会产生运动,在运动、变化得基础上出现了 发展。向上得质变=发展质变=伊化,运动,T L向下得质变量变(运动、变化、发展关系图)发展就是新事物得产生与旧事物得灭亡发展就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无序到有序得上升得前进得运动。发展得实质就是新事物得产生与旧事物得灭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规律所谓新生事物 , 就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得、 具有远大前途得东西。 相反 , 旧事物就是指历史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历史必然性得, 日趋灭亡得东西, 它就是下降方向得运动。 前进、 发展就是在不断地否定这些下降运动中实现。新旧事物区别得根本标志就是,

10、它们就是否同历史发展得必然趋势相符合。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得根据就是什么呢?就是新旧事物得本质特点与事物发展得辩证本性。第一 , 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得内部, 它在未分化为一个独立得事物以前存在于旧事物之中。第二 , 新事物比旧事物有更多得优越性与更大得生命力。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得东西 ,吸收了旧事物中积极得东西 , 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得新内容, 因而比旧事物优越 , 富有生命力。二、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宇宙得根本规律( 一 )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一阴一阳之谓道” , “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经“万物皆各有耦” , “耦之中又有耦” 。王安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

11、相与、前后相随。 ”老子“ 无独必有对, 万物皆有两端。 ”朱熹矛盾 : 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与统一及其相互关系得哲学范畴。矛盾得两个基本属性 : 对立属性=斗争性, 统一属性 =同一性。矛盾得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得一种性质与趋势。它包括两层含义 : 一就是矛盾着得对立面得相互依赖性, 二就是矛盾着得对立面得相互贯通性。矛盾得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得属性, 体现对方相互分离得倾向与趋势。同一性与斗争性得辩证关系 : 同一就是对立中得同一,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斗争就是同一中得斗争, 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矛盾得同一性与斗争性得辩证关系原理得方法论意义: 在对

12、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二 ) 矛盾得同一性与斗争性得相互作用推动事物得发展1. 矛盾得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得作用第一,使矛盾双方能够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依存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得因素第三,规定着事物发展得基本趋势: 向自己得对立面转化2. 矛盾得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得作用第一 , 在事物量变过程中 , 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得力量变化 , 造成双方力量得不平衡性,从而使矛盾得以展开。第二 , 在事物质变得过程中 , 矛盾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突破原有得限度, 使旧得矛盾统一体瓦解 , 新得矛盾统一体产生, 一个事物转化成她事物。 。( 三 ) 内因与外因得辩证关系内因: 某一事物自身

13、所包含得诸要素之间得对立统一。外因: 某一事物与其她事物之间得对立统一。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得作用 :“外因就是变化得条件, 内因就是变化得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毛泽东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得方法论意义: 既要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 又要坚持对外改革开放。(四) 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得普遍性: 即矛盾得共性, 就是指矛盾存在得绝对性。它有两方面得基本含义:其一就是指矛盾存在得普遍性。 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得发展过程中 ; 每一事物得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得存在着矛盾运动。其二就是指矛盾性质得普遍性。即同类事物得矛盾具有共同得本质。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得根本前提与基

14、础。矛盾得特殊性: 即矛盾得个性, 就是指不同事物得矛盾及其各个侧面得各自特点。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 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根本原则。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得关系就是矛盾得共性与个性、 绝对与相对得关系 , 两者就是对立统一 得。第一 ,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相互联结得。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 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而存在 ;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特殊性同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任何事物都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得统一, 两者就是不可分离得。第二 ,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得区别就是相对得,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广大与发展得无限性, 在一定场合下为普遍性得东西, 在另一场合下则为

15、特殊性得东西。反之亦然。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 共性与个性、 绝对与相对得关系 , 就是我们发现矛盾、 分析矛盾与解决矛盾问题得精髓 , 不懂得它 , 就不懂得辩证法。学习与掌握这一原理, 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 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得认识方法。人得认识过程总就是从个别到一般, 进而找出事物得共同本质与规律, 再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特殊事物得根据; 这就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得本质得无限深化得过程。任何事物 , 任何矛盾都就是普遍与特殊得统一, 只有掌握了两者辩证关系原理, 才能正确认识与解决矛盾。其次, 它就是科学得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得理论基础。再次, 它就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得行动指南, 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根据, 也就是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得思想武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矛盾得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就是揭示各矛盾在事物或过程得多种矛盾体系中不同地位与作用得哲学范畴。主要矛盾就是在事物得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主导决定作用得矛盾, 它规定与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