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分配制度下,个人收入差距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573143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的分配制度下,个人收入差距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当前的分配制度下,个人收入差距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当前的分配制度下,个人收入差距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当前的分配制度下,个人收入差距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当前的分配制度下,个人收入差距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的分配制度下,个人收入差距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的分配制度下,个人收入差距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现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与此相适应,我国的分配制度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的收入分配制度,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生了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基尼系数是衡量一国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收入分配过分均等,在0.3-0.4之间属于收入分配正常差异状态,高于0.4属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超过0.45则反映收入分配极度不平等。据一项研

2、究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进两年实际已超过0.5.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已严重趋于两极化。1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后,我国把战略重点放在了发展工业上。工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工业化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城镇的发展建设上,从而促进了城镇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生存在农村的人口,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来维持生计。然而,由于农业生产的次要地位,有关部门对农业生产的不够重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使农业生产效率

3、普遍偏低,农产品价格增长缓慢,农村生存环境恶劣,市场信息不完善,已严重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再有许多农村青年劳动力常年在城镇务工,使农村丧失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生产难以维持。在城镇打工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没有较高的学历和户籍优势,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远低于城镇人口。调查表明,截止2009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者达1.5亿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者占15.88%,参加医疗保险者占27.5%,参加失业保险者占10.1%,参加工伤保险者也仅占33.5%。研究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经达到3.7:1.0,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有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各类保障因素,实际城

4、乡居民生活水平之比将达到6:1。2(二)行业收入分配不均在我国,不同行业的收入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中,证券平均17.21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其他金融业人均8.767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1倍,航空业人均7.58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而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供应等国有企业的职工不足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工资总额的55%。5这种高收入行业中,一般社会普通人员很难进入,再加上各垄断行业的垄断暴利,行业的监管不利,使得越来越少的人占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收入差距日趋严重。(三)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改

5、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优先发展东部的经济政策,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变革,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已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反,由于西部地区缺少国家政策的扶植,再加上西部地区为东部的优先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煤炭等能源和原材料,使东西部经济的发展水平日益悬殊。从居民收入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居民收入,社会福利远远高于西部,而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滞后,收入水平低,工作条件差,很少有人在此投资建厂,西部地区人民无形中失去了很多创富机遇,只能靠原有的弱势经济来维持基本的生活。东西部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东西部地区人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二、个人收入差距问题的原因 目前造成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原因有

6、多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滋生了收入差距现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的蔓延。政治,法律,监管力度的不完善更加重了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概括的说,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发展因素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在我国已十分明显。资料显示,199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2倍,1999年为2.6倍,2004年进一步扩大为3.25倍。2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先天基础与条件差异外,还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

7、发展资金短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效率严重不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以致于生产资料人均占有量逐年递减,再加上,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差,市场信息不灵敏,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全,国家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严重失衡。2.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经严重拉大了个人收入的差距。资料显示,1978年东西部地区之间个人收入差距为1.2:1.0,1998年扩大为1.94:1,2000年为2.18: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战略。东部地区有先天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好,城镇率高,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多,生

8、产经营便利,再加上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使其在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方面获得了比西部更有利的发展条件。相比之下,西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投资环境差,国家扶植力度不够,优势条件难以发挥,再加上原有的东西部发展差距,国家政策上的制约,以及人们受传统思想的熏陶,从而造成东西部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3.行业内部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显著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人口上的巨大压力,我国大部分工业生产部门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我国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口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劳动力供应过剩状态为生产商暴富提供了有利条件。生

9、产商为获取最大剩余价值,以最低的工资水平无限度的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从中获取超额利润,加大了贫富差距的发生。在同一行业中,由于学历水平,生产技术能力,工作经验及工作年限的差异,同一工作岗位上的不同员工收入水平福利待遇也有很大的不同。不同行业中,收入差距更为突出。国家某些行业政策制约了行业的市场介入程度。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市场自由转移,平均利润率规律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非常悬殊。如金融,电力,电信,石油等部门,由于国家的绝对控制地位,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这些行业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状态的企业,经营风险大,在市场竞争中极易被取

10、代,相应的职工收入水平,社会保障面也较小。行业间的差距是个人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诱因。(二)法律制度不健全1.税收体制不完善税收是国家调节公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加强社会主义税收政策的管理,有助于调节个人收入差距问题。在我国,个人收入已呈现多元化,高收入人群不断地分散和扩大,收入来源具有多样性和隐蔽性。公民的纳税意识淡薄,偷税漏税现象严重,为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敲响了警钟。由于我国现阶段税收制度的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对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要求不严格,以及高收入人群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和隐蔽性,使税务机关很难界定高收入者实际应缴纳的税款,加上纳税人的不自觉性,给税务征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个人所得税所需征管

11、条件不完善,个人信用度差,财产申报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个人所得税的按时征收。然而,我国对偷税漏税现象法律执行力度不够,税源界定面窄,更加助长了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从而加大了高低收入人群的差距。2.非法收入滋长由于我国某些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不严格,造成非法收入日趋猖獗,也无形中扩大了收入差距。不少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领导通过收受贿赂,非法占有公共财产谋取暴利。非法企业通过走私,囤积居奇,炒作,生产违规产品,行贿等不良手段牟取最大经济利润,部分垄断企业通过垄断产品,哄抬物价赚取非法所得,许多的不良资金慢慢地集中在这些人群当中,导致了收入差距的存在。(三)社会体制政策不完善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12、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个人收入的增长,同时也间接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从而导致生产要素不能自主流动,生产要素价格(包括人员,信息等)不能由市场形成,生产要素的取得和使用也缺乏竞争性和平等性,导致各产业内外部形成巨大的收益差别。2.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这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的,但这种差距的存在在国家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限制,反而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再有,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政策还不健全,法律还不

13、完善,宏观调控力度缺乏,管理机制不协调,也使收入分配机制没有得到良好贯彻。二、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基本因素是我国分配方式变革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收入差距特别是初次分配差距的拉大是一种必然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合理的收入差距是一种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有利于激发个人资本投入和智力投入的积极性的发挥,是符合改革初衷的。但是,目前我国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差别的扩大,并不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结果,而是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甚至非法因素。特别是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合理性”与“合法性”存在质疑。主要原因是:第一,初次分配

14、中存在严重的不平等、不公平。最突出的表现是:(1)一些部门、行业和个别社会成员垄断经营或竞争初始条件的不平等分割,获得了垄断利润和高额利润;(2)改革不到位,凭借“行政权力”实施超额分配;(3)特殊的产业与地区差别政策,使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先富了起来。第二,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作用严重缺失。对高收入进行调节并对低收入实施转移支付是缓解收入初次分配矛盾的基本手段,也是收入再分配的基本功能。但是,这方面改革没有到位,功能作用缺位,政策措施苍白。首先,对高收入者调节不力,“逃税”、“避税”严重,处罚无力。对低收入者有效保障基础薄弱,执行中扶助缺失,致使相当一部分贫困者难以获得有效援助。第三,收入分配货币

15、化程度低,透明度不高,加之腐败蔓延,使一部分社会成员能够轻易获得“灰色收入”、“非法收入”,从而造成了一批暴富者。 三、要不要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收入分配中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无疑是一个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必须要讲求效率,无效率的经济和社会是不会有生气、有活力的。而要使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社会保持稳定,又必须使收入分配相对公平,形成合理结构。党和国家通过我国的多年实践总结,特别是汲取过去搞平均主义弊端的教训,在总结改革开放后由于某些分配不公造成的社会危害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应当讲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积极

16、意义的理论进展和政策突破。理论界有些同志对这一方针提出了质疑,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认为这一方针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的初始阶段,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应当改变这一提法;二是认为效率优先,分配的天平便会向优者、强者倾斜,就会危及广大公众的利益,损害社会公平。我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是比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进程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因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按100年完成这一阶段任务计算,从1956年起,才过了不到50年,至少还需要50多年时间。在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只有高效率,才会产生高回报,这是建立市场经济内生动力的必要激励机制,也是对过去平均主义的扬弃。但是,走共同富裕又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不过,这是一个长过程,而且必须在社会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