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5728903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1)按照提示概括这首诗每小节展现的画面。 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_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2)第一节中的“闪”字和“点”字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朵

2、”本来是形容“花”的量词,这里用来形容“流星”。有什么妙处? (4)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 ) A.描绘出了一幅迷人的夜景图,抒发了诗人的苦闷、悲伤。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C.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5)诗中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和民间传说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改编? 【答案】 (1)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2)不能。“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星“闪”、“点”灯才合常理。(3)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

3、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4)C(5)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给诗中的幻境涂上了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提示,分析诗歌所描绘的人、景、物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再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首诗第一节写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从“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可以看出这一节描绘的画面是:天上美丽街市图。第三节诗,诗人想象天河不甚宽广,牛郎能够骑着牛儿自由地来来回回和织女相会,因此这一节诗描绘的画

4、面是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第四节诗写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 (2)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闪”形容的明星,“点”形容的是街灯,“明星”会闪闪发光,但“街灯”需要点才能发光。因此不能互换。 (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这首诗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的、自由的、理想的社会,那里的每一样东西都那么美,那里的人是多么的自由,作者遣词造句的时候要符合整首诗所创设的意境,因此 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这首诗的题目是“天上的街市”,天上怎么会有街市,作者必须引导读者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因此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把读者的视线从

5、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这样联想才比较合理。故C分析正确。 (5)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主旨进行分析,这首诗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牛郎和织女也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这样才符合诗歌的主旨,如果诗歌不这样改编,牛郎和织女还是隔河相望,就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背离。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天上美丽街市图 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 不能。“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C 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

6、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给诗中的幻境涂上了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点评】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画面的能力。答题时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概括时一要忠实于原文,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答题步骤: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

7、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首节作用的能力。诗歌的首节作用和文章首段的作用比较接近,因此答题时应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作用。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诗歌的意象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他所选取的意象必须与他所表达的感情相吻合。因此答题时应结合诗歌主旨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郭沫若海已安眠了。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注】十里松

8、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 (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3

9、)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

10、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诗文中写出了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安眠”的海,宁静的太空,再加上用拟人手法所写的“明星”、“古松”,由于作者所寄寓、抒发的情思变化了,便托出了一种与雄浑豪放、刚健粗犷不同的诗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故答案为:(1)D; (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 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

11、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本题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

12、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

13、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如: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点评】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

14、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植物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

15、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 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