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2]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5720086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先应在学生读课文时找出阐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引导学生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其次再让学生找出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所摆出的几个事实,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体会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理的表达效果;第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观自我,培养实验的精神。【教材分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2、第二课,这个单元是一个演讲词单元。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并且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科学、社会、人生等的有益启示,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文是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个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 【教学目标】1、知识与

3、能力: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2、过程与方法: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语句,引导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探究一下他是采用什么论据和论证方法来说明道理的。二、课文精读1、 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实验的精神”?实验的精神就是积极的探测,细致具体的

4、计划。2、“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3、 怎样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明确两个方面: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积极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2、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仔细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是怎样论述的?明确: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过渡语: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丁教授提倡的这一点,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那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

6、“格物致知”的精神。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理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自然,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是分不开的。三、 论证方法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四、小组交流探讨:1、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2、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3、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

7、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5、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五、延伸拓展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如果你对这一课还有什么见解,也请你在讨论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 六、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其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八、布置作业 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