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精华整理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5715375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精华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精华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精华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精华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精华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精华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精华整理(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文库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精华整理1.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2.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环境,环境是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条件,但不决定人的发展。(3)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

2、具有顺序性,因此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上应有所不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因此教育要长善救失,扬长避短。(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4.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1)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2)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

3、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征表现为

4、:客体永久、延迟模仿、主动反应、问题解决。(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征表现为:出现符号、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主要特征表现为:守恒、去中心、思维可逆。(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主要特征表现为:抽象、推理、假设、反思。6.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理社会危机,具体如下:(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主体感对内疚感(3-6岁),该阶段的发

5、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该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感(成年晚期60以后),该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7.简述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3)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

6、时间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属性的对象同时注意,前提是只有一个不熟悉。(4)注意的转移,是指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8.简述如何培养的良好思维品质。(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9.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

7、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10.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1)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的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与横向联系。11.简述压力的影响因素(1)经验,当面对同一事件或情境时,经验影响人们对压力的感受。(2)准备状态,对即将面对的压力事件是否有心理准备也会影响对压力的感受。(3)认知,认知评估在增加压力感和缓解压力中有着重要作用。(4)性格,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压力的感受不同。

8、(5)环境,一个人的压力来源与他所处的小环境有直接关系,小环境主要指工作单位或学校及家庭。12.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主动建构性。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地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综合、重组和改造,从而用以解释新信息,并最终建构属于个人意义的知识内容。(2)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13.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

9、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4.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4)定势作用。(5)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15.简述利用知识迁移的原理进行有效教学,实现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16.简述德育原则(子原则也会出简答)。(1)方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

10、则。(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8)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17.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1)有效地说服。(2)树立良好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1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19.简述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务

11、行政管理(3)教学工作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20.简述肯定性训练的内涵。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尊重别人的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2)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而又不伤害对方。(3)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21.简述班集体形成的标志。(1)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力的领导集体。(3)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22.简述我国新课改的要求。(1)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12、。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2)转变教师行为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3)转变授课方式,启发引导式。(4)转变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式。23.简述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24.简述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13、,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25.简述现代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知识。26.简述当代教学的新观念。(1)从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27.简述现代创新观。(1)破除知识中心观念。(2)破除教师权威观念。(3)培养问题意识。28.简

14、述素质教育的概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9.简述师生关系的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 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师生关系从本

15、质上是一种人-人的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30.教师职业素养(1)教师情感智力与品质 赋予职业神圣的意义; 心中要有爱; 做自律的榜样; 有热心和幽默感; 有可信任感。(2)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3)教师的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 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的研究能力。(4)教师的教育机智处理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变的能力。3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间接性)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互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