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头镇志(改).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569963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水头镇志(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水头镇志(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水头镇志(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水头镇志(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水头镇志(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水头镇志(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水头镇志(改).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水头镇 水头镇行政区划图水头镇位于交口县城周边地区,是交口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发达,工业企业众多,商业网点密布,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境内正在进行的煤炭资源的露天开采工程,预示着该镇经济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名称来历 水头村,又名水头镇,位于交口县城北街街口处。因处于宝年河上游,为该水源之头,故名。水头镇原名城关镇,2001年,因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驻水头村而改名为水头镇。地理位置 水头镇位于交口县境西部,介于北纬3643至3712,东经11103至11134之间,东部与桃红坡镇接壤,西南部与石口乡相靠,西隔石楼山与石楼县东石羊乡和龙交乡交界,北与中阳县刘家

2、坪乡为邻。总面积222.2平方公里。 下辖交口、水头、腰庄、铁金、上庄、樊家庄、安头、塔上、后峪、广武庄、后水头、卫家崖12个行政村和水头居民区。镇人民政府驻县城迎宾街,距离县委县人民政府1公里,距离209国道0.5公里,距离交口客运站3公里,距离最近的孝义市阳泉曲火车站60公里,距离最近的民用航空飞机场太原武宿飞机场,公路距离为213公里,距离吕梁市人民政府离石城区101公里,距离山西省省会太原市213公里,距离首都北京市716公里。地形地貌水头镇处于吕梁山脉的东麓,是吕梁山脉的重要一支。其地貌为交口县两个地貌单元之一的西北部灰岩裸露低中山区,区内寒武系 ,奥陶系各种灰岩和白云岩大面积裸露,

3、褶曲断裂较为发育。自然植被覆盖率60%70%,海拔高程在1100米2000米之间,地形陡峻,切割深度为200米500米。区内小河沟密布,纵坡在15%以上,境内自然植被生长良好,侵蚀模数小于2500吨 /年。山 脉境内较出名的大山有高庙山、人参圪垯、棋盘山、石楼山、大道峪、小道峪、神南峪、大南沟、牡丹洞山等,这些山峰均分布在县境的西部和北部,相对高差150500米不等,山坡陡峭,下部坡度为2030;上部位1520,西北部山峰顶部浑圆,东南部山脊狭长,山势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是典型的西北部灰岩裸露的中低山区,山脉走向总体上为 南北向,次之以北西南东向为主。 气 候水头镇的气候处于中纬度地带,属中

4、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一年之内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相对温凉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气候总的特征是:气候温凉、降水相对偏多,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27小时,年总辐射量为150.7千卡/平方厘米,年总生理辐射量为74.3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气温为6.7,1月平均气温7.7,极端最低气温23.1(1980年1月31日),7月平均气温为19,极端最高气温为33(1987年7月31日)0以上的持续期为234.5天(一般为3月27日11月15日)4以上的持续期为205.8天(一般为4月8日10月29日,10以上的持续期为205天一般为5月6日10月26日。无霜期年平

5、均142天,最长达145天,最短为122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18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6月至8月,7月最多。水头镇境内的主导风向为北西及西北西,发生的频率为12.3,年均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为17天,最大风速可达20米秒。河 流水头镇的河流宝岩河,发展于本镇西北部神南峪沟, 向东南经舍子沟、后峪、水头(含县城区)交口、西山水库、下庄、樊家庄出镇界入石口至秦王岭汇入回龙河 ,全长36千米,流域面积为277平方公里。除源头有短距离的涓涓清流外,河道常年干涸。汛期有短暂的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136立方秒,上世纪70年代经5年之久建在宝岩河中段的西山水库(因库底渗漏大半年处于无水状态)控制流域面积为19

6、3平方公里,为宝岩河中下游境内的群众生产、生活 、环境改善创造了条件。自然资源 物产镇内的经济以农业和工副业为主,最具特色的土特产品有土豆、莜麦、荞麦、野生沙棘、山桃、山杏、各种中药材,其中土豆是水头镇的主要种植品种,年产量在640000千克(1600亩400千克)左右。此外,漫山遍野的沙棘、山桃、山杏,各种山药材也是当地村民的补助性收入来源。水头镇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地下矿产资源有煤炭,铝土矿,耐火粘土,铁矿、硫铁矿、石灰岩、白云石耐火粘土等,其中煤的储量最大为14414万吨。已经开发的安头煤矿区(包括安头、张家岭、青圪垛、寺沟、马家山),马家庄(包括马家庄、榆树山、西山)铁矿区年产量在

7、5000万吨以上(主要是省外大型企业、机械化、露天开采)建置沿革水头镇在历朝历代的政区变迁中多有变动。据考,早在春秋时即为晋属蒲地,依蒲地设蒲子县,水头镇即包括其中,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属河东郡。魏改属平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年)设温泉县,属北温州。唐贞观元年(627)高唐县并入隰州。五代、宋、金未变。元至元三年(1337年) 其境域仍属隰州。此后经明清两代至中华民国年间沿革历史,基本未变。民国时期,境域属实行区村制。民国25年(1936年)康城、石口、川口和交口地区为隰县国民政府第三区,区公所驻石口村。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56年4月,隰县实行区村制,境域属隰县第三区,区机关先后驻川

8、口村、石口村。1956年8月,区建制改为乡建制,设立水头乡,乡机关驻水头村。1958年6月,隰县与大宁县合并为隰宁县,水头乡境域随隰县并入隰宁县。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原水头乡境属隰宁县超美人民公社;同年10月10日,隰宁县并入吕梁县,超美人民公社改名为石口人民公社。1961年5月,隰县建置恢复,石口人民公社建制划归隰县,同时从石口人民公社分设出交口人民公社,管理区域为原水头乡境域。此后,交口人民公社建置一直保持到1984年5月。1971年4月,交口县成立,交口人民公社归属新成立的交口县管辖。1983年9月,交口人民公社改为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5月,在人民公社制改为乡镇村制中,城关

9、人民公社改建为城关镇镇机关仍驻交口村。1993年,城关镇人民政府迁驻交口县城东迎宾街。2001年,在全县撤并乡镇中,城关镇又改名水头镇。 至2012年12月,水头镇下辖交口、水头、腰庄、铁金、上庄、樊家庄、安头、塔上、后峪、广武庄、后水头、卫家崖12个行政村和水头居民区。人口 计划生育到2011年底,全镇总人口15236人,其中常住人口14276人,另有流动人口960人。总人口中,男性7712人,占总人口的52,女性7524人,占总人口的48,1564岁10665人,占总人口的70,65岁以上1512人,占总人口的10。2011年,人口出生率11.66,人口死亡率5.23,人口自然增长率5.9

10、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9人。 截止2011年底,本乡镇育龄妇女4610人,其中,上环942人,占应上环率23,结扎1525人,占应结扎妇女的85,一胎245户,二胎420户,三胎以上110户。水头镇(水头乡、交口人民公社、城关镇)机构沿革新中国建立以来,水头镇(水头乡、交口人民公社、城关镇)根据形势发展和机构演变设立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机构。后又根据需要,于1989年3月设立了城关镇(水头镇)人大主席团。1995年3月又设立了水头镇政协联络组,逐步完善了乡(镇)级的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组织领导机构。2004年以来,水头镇获得了一系列荣誉:2004年6月,水头镇被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委委员会评

11、为“全国先进文明社区”。2005年5月,水头镇被中央社会综治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2008年3月,水头镇被中共吕梁市委评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及135工程示范乡镇”;2008年6月,水头镇被山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办公室、山西省统计局评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单位”。2010年,水头镇工会被吕梁市总工会评为“十佳先进工会”;2010年3月,水头镇被吕梁市妇女联合会评为“三八红旗集体”;2010年3月,水头镇获中共吕梁市委依法治理领导组“依法治理示范单位”;2010年3月,水头镇被吕梁市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3月,水头镇被吕

12、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2010年度平安建设先进乡镇”。水头镇(水头乡、交口人民公社、城关镇)党委领导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8月,实行区村制,境域属隰倒第三区。1956年8月,区村制改为区乡制,成立中共水头乡总支委员会,驻水头村。从1956年8月至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前,中共水头乡总支委员会历任书记共2人,为侯年生、高迎新。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建制,隰县与大宁合并成立隰宁县,境域属隰宁县石口超美人民公社。1961年5月隰县建制恢复,交口人民公社成立,划归隰县管辖,相应设置中共交口人民公社委员会。1967年1月,中共交口人民公社委员会被造反组织非法夺权,停止工作;同

13、年4月,交口人民公社建立党的核心小组。1969年10月,又建立中共交口人民公社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1971年4月,交口县成立,中共交口人民公社革委会核心小组属中共交口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领导。1972年1月,中共交口人公社革命委员会核心改建为中共交口人民公社委员会,上属新建立的中共交口县委领导。1983年9月,交口人民公社改为城关人民公社,党的领导机构相应改称,下属下辖未变。从1961年5月至1984年5月人民公社改为乡制前,中共交口(城关)人民公社委员会(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历任书记(组长)8人,依次为郝志文、贾双明(曾任代书记)、周理玉、洪步范、刘洪彬、李延清、王凤彪、樊文亮。1984年5

14、月,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改为乡镇村制,中共交口人民公社委员会改建为中共城关镇委员会,镇党委机关驻交口村。2001年,2001年,在全县撤并乡镇中,城关镇又改名水头镇,原中共城关镇委员会相应改称中共水头镇委员会。从1984年5月至2012年12月底,中共水头镇(城关镇)委员会历任书记11人,依次为樊文亮、王凤彪(第一书记)、白全生(第一书记)、赵贵喜、宋万晖、郭玺、韩福平、文有望、穆喜平(第一书记)、吴文华、郑海生。(历任书记为8人、第一书记为3人)水头镇(城关镇)人大领导机构 1989年3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城关镇设立了人大主席团。2001年,城关镇改称水头

15、镇,镇人大主席团相应改称机构称为。从1989年3月至2012年12月,水头镇(城关镇)历任镇人大主席团主席6人。依次为张克强、郭秋生、郭元生、张保双、吴文华(兼)、郑海生(兼)。水头镇(水头乡)人民政府(交口、城关人民公社管委会)领导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8月前,曾实行区村建制,境域属第三区。1956年8月,区村制改为区乡制,成立水对乡人民委员会,驻地水头。从1956年8月至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前,水头乡人民委员会乡长为贾双民。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建制,隰县与大宁合并成立隰宁县,境域属隰宁县石口超美人民公社。1961年5月隰县建制恢复,交口人民公社成立,划归隰县管辖,相应设置交口人民公社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