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5682911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1].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能撬起地球教学设计 刘艳韬【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1)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使用杠杆的原理,做好实验记录。(2)利用杠杆尺的平衡,研究杠杆是否一定省力。发展目标:1. 培养学生重证据,愿意尝试的精神;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2. 体验机械给生活带来的方便。【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2、书包、杠杆、钩码、杠杆尺、铁架台。【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激趣法、多媒体辅助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以情境激趣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暗示引导;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掌握杠杆尺平衡的规律,并能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2、。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 、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1、课堂伊始,课件展示阿基米德的大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师:你们相信这句话吗?同学们,你们能撬起地球吗?生:师;那我们今天就来探究这句话是否是句“大话”。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课件展示滚落在马路中央的大石头挡住了过往车辆的图片和两头牛的图片。师:你能想办法帮助人们把这块大石头移走吗?你能帮商人把这两头牛装进货车里吗?请对子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的办法。师:请看看古人想出的办法。3、生自学课本57页,引出杠杆。课件展示杠杆工作原理。(设计意图:因为创设

3、好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熟知的事物中却包含着并不为他知道的一些现象,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强烈。这样的引入,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象鼓涨的风帆一样,引领学生顺利驶入下一个探究环节。)(二)猜想假设,实验探究1、体验杠杆的神奇师:用上杠杆就一定省力吗 ?请大家先才猜再动手试一试。大家利用尺子、橡皮和文具盒制作一个模拟“撬石头”的装置,找到支点、动力点、阻力点,并分别移动橡皮的位置,感受怎样撬才会最省力 。2、小组交流活动的发现。师:由此可见,杠杆有时省力,有时它又费力。3、实验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1)请利用杠杆尺、铁架台和钩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温馨提示:小组内计划分工

4、,合作进行。可以移动拉力的位置。当杠杆尺平衡时,左边钩码的重时可看成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2)各小组开始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的发现。杠杆省力和费力实验数据记录表实验顺序 支点到重物的距离(格数) 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格数) 物重(钩码个数) 拉力(钩码个数)1 2 3 通过实验,我们组的发现:当动力臂 阻力臂时 当动力臂 阻力臂时 当动力臂 阻力臂时 (3)小组代表展示实验并汇报数据,交流小组的发现。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使学生经历了猜想、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操作与探索中得以培养,也使学生获取了数据,为整理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5、提供了基础。(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1、阅读:阿基米德的大话。你能告诉大家你能撬起地球吗。怎样做?(设计意图:这样前后呼应,学以致用。了解了一种规律,学生会急于尝试用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学生体验到了利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也是学生更好的理解杠杆能省力的作用。)(四)观察与思考1.认真观察课本60页的工具,并思考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的?为什么?为什么有的杠杆要做成费力的?2. 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各自的看法,并推荐小组代表汇报。3. 小组代表汇报。设计意图:到此整个活动过程基本结束,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并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科学学习的愿望,可谓“润物细

6、无声”。(五)拓展活动1、请学生仔细查找,看看身体的哪些部分也具有杠杆的功能相互说一说,演示一下,有兴趣的可搜集有关机器人工作原理方面的资料。2、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六)教学评价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七)教学反思 从这堂课上课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每一项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课中的体验活动和实验探究的动手活动。上一课时的杠杆平衡

7、规律给本节课的杠杆省力的规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节省了很多实验时间,给整理数据和探究杠杆省力规律留下充足时间。在拓展运用环节,因为课本上展示的工具很多学生从没见过,因此没办法解释它是利用杠杆的省力还是费力。幸好我准备了实物,这样学生通过亲手使用,解释起来就方便多了。这堂课取得了好的效果,实验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取材方便、可操作性强,学生乐于动手,在实验中探索知识、弄清了杠杆原理,知道怎么省力、怎么费力。总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得到了锻炼,这样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八)板书设计我能撬起地球当动力臂 大于 阻力臂时 省力 当动力臂 等于 阻力臂时 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动力臂 小于 阻力臂时 费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