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诗.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565636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之涣的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王之涣的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王之涣的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王之涣的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王之涣的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之涣的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之涣的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之涣的诗篇一: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背诵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再(不是替、换的意思) 大意: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篇二: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

2、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

3、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5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

4、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1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 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2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意赏析: 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

5、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

6、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

7、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篇三:王之涣宴词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推荐理由 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写的,是一幅色调清

8、丽明快的水彩画。然而,它展示的却是离愁这一主题,耐人寻味。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 畎:qun,田地中间的沟。棹:zho,划船的工具,状如桨。 赏析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你看,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多么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

9、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该是何等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 名句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拓展 王之涣的这首七绝通篇无一个“愁”字,却表现了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你认为诗中哪两句诗最能表现这种离愁别绪?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既是送别诗,多抒难含情。故而诗人笔下景物都成为离愁的载体。首句绿水悠悠,暗喻友情悠悠,惜别情深。次句写渠水缓缓流入漳河,随之而去,反衬自己不能与友人同往,人不如水,饱含遗憾。第三句以棹声催人,从侧面表现二人依依不舍。末句则独出机杼,化抽象为形象,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王之涣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