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5655053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福建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福建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福建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福建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2012福建卷)(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答: (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至湖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 弥漫

2、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 (选自清诗选)【注】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答: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理解诗歌中的感情,必须对诗歌的意境有个正确的把握。厉鹗既是狭义浙派的奠基人,又是广义浙派中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诗,所写不仅仅是风景画,而是对山光水色的欣赏,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人,人有所思,值得回味。此诗用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像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根据以

3、上体会,便能很好地组织答案。答案:要点: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意思对即可)(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答: (2009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2008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

4、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答:【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

5、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此诗主要考查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屋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

6、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2007福建卷)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谢

7、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参考答案:表达了破国亡家的悲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了诗歌的情感问题,回答此题要注意运用好注释的作用,通过注释加上诗句中“梅花”意象的理解,也就好组织答案了。(2)参考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8、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间接考查的是“表现技巧”,回答时要注意用术语答题和作简要的分析。2006福建卷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端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9、。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炼字及古诗鉴赏的技巧,回答时要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感情。 2005福建卷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

10、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答案】10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2004福建卷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案】16.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 “缺”字,言之成理亦可)5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