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5653418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有效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有效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效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效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有效教学理论基础学习心得连平县第一小学 张定查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者的关注。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有效教学基本理念(

2、一)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二)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三)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四)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大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答、做,结果是教师讲了多少,学生就知道多少,教学效果不明显。这种教学方式既苦了教师,又难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有效,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启发和帮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带入到一个更具实效性的境界,才能实现有效教学。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小学生身上更加准确。小学在四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由于目前计算机日渐普及,小学生对计算机已有了一些了解,并具备了初步操作能力,但他们认识里计算机功能大都只是停留在聊天、玩游戏、看动画片等层面上。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教学中引

5、导小学生找到上网聊天、玩游戏之外的趣味,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打好基础。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开始就讲授课本内容,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就会成为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氛围下,就会沉闷不已,对信息技术课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之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如此,学生就会主动地求知、探索,课堂教学实效性就会提高。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应该设置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将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吸引过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愿望,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那么,如何创设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呢?方法很多,可以是生活展现、实例演示,也

6、可以是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扮演等。比如教学让鼠标听我指挥一课时,我就以中央少儿频道节目主持人月亮姐姐来创设情景,由月亮姐姐送上一首做客歌,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利用敲门的节奏声对学生进行启发,从而引出双击的方法就像敲门“笃笃”声连续、轻而快一样。连续快速地按两下鼠标的左键就叫做鼠标的双击,通过闯关活动来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玩中掌握双击的方法。实例演示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就将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新课内容。二、主动探索,培养自学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信息技术是一门自主性、探索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所有内容,而应该教会他们学习

7、的方法。自主探究就是由教师启发引导,留给学生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计算旅游城市的平均气温一课时,我没有一开始就讲解知识、要求学生操作,而是准备了一张有50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表,看看谁能应用excel表格最快算出所有学生的平均分。有了任务驱动,学生们开始认真自学课本内容,自主探索最快的计算方法,很快就掌握了利用excel简单平均数计算方法,最后只需我略作点拨、归纳即可。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启发、点拨、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会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创造及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解决教师未讲授知

8、识的能力。三、小组合作,培养协作精神。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不懂或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引导解决,这样比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更具有实效性。小组合作教学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观察、动手实践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合作学习可以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培养学生的 协作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学生分为4-5人的小组,并将不同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学生搭配开,明确的分工,以掌握知识多者带掌握知识少者,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共同进步。教师适时引导小组学习,

9、突出表扬学得好、学得快的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一种集体荣誉感,都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制作校园小报(上)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优秀海报,给他们艺术和美的视觉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制作一张精美的海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组成和特点,提示小报应包含主题、背景、图案等要素,提示如何插入图片、美化艺术字等问题。最后由学生小组合作,先讨论小报主题和板式,再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小组成员分工寻找素材,合作完成一幅出色的校园小报作品。点评阶段,我让小组长介绍创作过程,谁完成了作品的哪部分内容,大家如何相互帮助协作。再将学生的作品用彩色打印出来展示,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并强调优秀的作品属于集体成果。通过小组合作式教学,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观察力。 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吸引学生学习,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有效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