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题生成的渠道之知识总编.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5651919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问题生成的渠道之知识总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学问题生成的渠道之知识总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学问题生成的渠道之知识总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问题生成的渠道之知识总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问题生成的渠道之知识总编.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问题生成的第二渠道就是知识,教学问题的设计离不开知识本身,比如依据教学目标要提出哪些问题,要突破教学重难点应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根据课标要求要设计哪些问题,兼顾学科整合方面应怎样设计问题,等等,例如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相应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学习,教师适时地点拨,待问题解决了,学习任务也完成了。 例如在三角形外角一课中, 围绕目标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设计了下面一系列问题:(1)观察ACD的顶点及两边,你能说出ACD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吗?(2)在其它的顶点还能作出与ACD位置相同的角吗?把它们分别作出来。(3)总结它

2、们的特点,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并说出你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又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中,围绕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一目标,出示课本例1,已知:如图,AC=AD,1=2,ABC和ABD全等吗?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获得知识,达成目标的理想彼岸。问题1: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问题2: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问题3:ABD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CD交AB于O,你能说明B

3、OC与BOD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既巩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又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提升提问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是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教学目标的制约。教学目标不同,那么问题的难度、提问的对象以及问题呈现的方式也不同。这样提问的随意性及低效化都能得到有效的克服。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例如:学习正比例函数概念时,可设计以下问题:下列对应x是否为y的正比例函数: “哪些是函数?哪些不是?为什么?”

4、“判断是与不是依据是什么?从而你认为正比例函数这一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你认为正比例函数这一概念包含几类对应关系?”通过上面有层次的提问,会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掌握正比例函数这一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反函数、二次函数概念打下了基础。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问题生成的一个重要渠道。例如:数学六年级下册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根据需要首先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周一早上温度为6摄氏度,中午温度上升了5摄氏度,中午温度多少?周二早上温度为-8摄氏度,中午温度上升了5摄氏度,中午温度多少度?学生能够顺利的列式6+5,-8+5,但第二个问题不会解答,从而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此问题的提出注重

5、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随后通过数轴的实物演示,提出第二个问题:有理数运算,除了考虑符号,还要考虑什么?学生在数轴演示时有了亲身体验,所以大部分学生容易想到绝对值,在回答时,仍蒙在鼓里的学生恍然大悟,虽然问题稍微难,但可通过认真思考来解决,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最后提出问题三:你能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吗?此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虽然每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两句,但真正能表达清楚、完整却是难上加难,于是不断地回答,更正,不断的完善,最终能完整清楚的总结出法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6、。这堂课根据课标的需要,按照从易到难分层次提出了问题,不但可以达到课标提出的具体目标:掌握有理数加法运算;还可以激情引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所以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问题生成的一个重要渠道。有时课堂提问还要兼顾学科之间的联系,体现数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例如将数学与物理学科有机地整合,主要考查函数图象问题、对称问题、方程问题、几何问题等数学知识要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建模能力.在讲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物理中的成反比例的量,同时也体现数学的工具作用,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功率、电压及电阻之间的关系吗?在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电学知识告诉我们,用电器的输出功率P两端的电压U及用电器的电阻R有如下关系:PR=U2.这个关系也可写为P= ,或R= ,由此发现它们都是 函数.U有一个用电器的电阻是可调节的,其范围为110220欧。已知电压为220伏,这个用电器的电路图如图所示(1)输出功率P与电阻R有怎样的函数关系?这个用电器的输出功率的范围多大?想一想,为什么收音机的音量、某些台灯的亮度以及电风扇的转速可以调节? 学以致用是数学价值的体现,通过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携手解决了生活中的疑问,为此,有时课堂问题的生成是源于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