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刘方平教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564793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夜刘方平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月夜刘方平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月夜刘方平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月夜刘方平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月夜刘方平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夜刘方平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月夜刘方平教案 篇一:刘方平月夜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诗】: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解释】:更深:深夜。北斗:指北斗七星。阑干:横斜的样子。南斗:二十八宿之一,有六颗星。偏知:突然感到。新:初。【阅读训练】:(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答复。(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3)这首诗的语言始终被后人所称道,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点。(4)有人认为这首词胜在后两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二:(1)从视角看,诗的前二句是写 ,寥廓天宇,月色空明;后二句是写俯视, , 。(2)诗歌构思新奇别致,不

2、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请举例说明。【参考答案】:(1)“更深”是夜深的意思。(“阑干”是横斜的样子。)(2) 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降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异、宠爱)的心情。(3)语言清丽、细腻、新奇、隽永,独具一格。(4)诗的前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胜利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现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地。在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后两句使得全诗构思新奇别致,不落俗套。(意对即可)二:(1)仰视 大地静谧(夜寒料峭) 虫声新透;(2)初春的虫子或许还很稀有,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3、。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妙联想。 篇二:2月夜刘方平(赏析精华版2022年中考) 5、这首诗的前两句有画意,请赏析。 篇三:月夜 刘方平 【月夜 刘方平】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唐朝河南洛阳人。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擅长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代为人传诵的名作。 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突然感到了春天暖和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

4、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奇别致。诗人选取了清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清寂中显示诞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妙联想。 月夜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呈现诗人捕获物象的敏锐能独特的审美视角,特殊是一个“透”字,写出了“感觉”,可谓传神。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好像最具有春天风光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慨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

5、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风光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覆盖一种特别气氛。“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详细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由于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衬托,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阅历的入。当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

6、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毕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留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当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爽,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说明对节候变化非常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得意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气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亮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风光气氛来衬托诗的意境,就是由于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洁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微小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颜色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微小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奇别致,打算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