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5647146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31分)1. 根据拼音的提示,用正楷字规范、准确地在横线上写出汉字。(4分)zho祸jun刻自xxi取2.写出加点字的拼音(4分)呜咽跻身咬文嚼字履行3.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订正。(4分)井然有序势不可当走投无路谈笑风声一事同仁潜移默化眼花嘹乱津津有味道听图说无动于衷错字正字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_,自将磨洗认前朝。苏轼浣溪沙中化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听唱黄鸡与白日”的是:_。舟已行矣,求剑若此,?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四季风光美不胜收,古诗中歌咏四季景色的诗句很多,请写出连续的两句。,。5. 下面是某同学写的

2、一个作文的片断,仔细阅读后,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全使用)。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有语病和错别字包括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加以修改。(6分)“五四”青年节那天,我班举办了一次“青春万岁”主题演讲。校长也参加了。会上,同学们和许多共青团员争先恐后地上台演讲。演讲会高潮迭起,掌声不断,我们一直鼓掌。气愤非常热烈得很。特别是文娱委员精彩的演讲,博得全场一片喝彩声。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6. 请按下列句式发挥想像,仿写一句关于书的比喻句(2分)例句: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仿写:书是_,_。7. 名著阅读(3分)同学们,你们读过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后,你最喜欢那个人物

3、,请你简单介绍一下与他相关的故事情节。(30字左右)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9.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二)、阅读幼时记趣片段,完成文后问题(11分)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

4、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0.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3分)鹤唳云端:私拟作群鹤舞空:凹者为壑:怡然称快:常蹲其身盖一癞蛤蟆也11. 把“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译文:12. 上文叙述了3件“物外之趣”,请模仿下面“示例”,写出后两件趣事。(2分)示例:第1段:闲观蚊飞之趣第2段:()之趣 第3段:()之趣13. 根据选文内容,用两个四字短语写出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2分)14. 请用现代汉语给上文加上一个20字左右的总结性结尾。(2分)(二)中秋赏月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

5、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

6、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15、人们

7、为什么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3分) 16. 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3分)17.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3分)18. 文章结束给人以没完卷的感觉,根据文意,用一二句话补写一个结尾。(3分)(三)阅读母亲我狗 ,完成题。(10分)小时侯我极怕狗。现在想来,虽称不上是“谈狗色变”,也确有些“说狗心寒”,对狗的怕简直甚于想像中的鬼怪。每到夜间,远处的几声狗叫都能把我的心吊起来,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细语柔抚下慢慢落下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上早学。可整个村子上三年级的就我一个,另有几个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校住宿。我作难

8、了:学校和我们村子之间正好有一个“恶狗云集”的大庄子,白天和别人一起倒还不怎么怕;这早上起来,黑咕隆咚的邻居大婶也来劝母亲:“别让洪水上了吧,就弟兄一个,他爹又不在家,万一有个好歹咋向他爹交代呢?”母亲笑着谢了大婶,摸摸我的头说:“我送他,学不能不上啊。”大婶瞪了母亲一眼:“你,能行吗?”母亲顿了一下,点点头。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点着灯在忙碌了。“五点半了,起来吧。”母亲见我醒了,转身为我打来洗脸水。待我洗好脸,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夹上我的书包,然后拉上我:“走吧。”摸了摸母亲手中的棍子,拉着母亲的手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到了那个村子,我的心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只是紧紧地攥

9、着母亲的手。母亲紧张地盯着周围,像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我抬头看着母亲,母亲赶忙俯下身拍拍我的头:“洪水,别怕!有妈在,狗子不敢来的。”我便像置身于一把保护伞下似的,心慢慢的安稳下来。以后,母亲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再回去作饭。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我真想跑到正忙碌的母亲身边,抱住她大哭一场-为她那颗受苦受累还经常受着惊吓的羸弱的心!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怕狗的小孩子了,而母亲依然很怕狗。于是每次外出,我总细心的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怕狗的童年;忘不了母亲那只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选自听雨轩精短美文)19. 用简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20. 文章从两个不同角度告诉我们母亲其实是很怕狗的,试借用文中的语句进行说明。(2分)21. 文章多次写到母亲湿漉漉的手,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22、母亲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