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特色简介.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564280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县特色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临县特色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临县特色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临县特色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临县特色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县特色简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县特色简介.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县秧歌临县秧歌是临县春节文化活动的主要传统形式,流传千年之久。它的演唱形式独特,表演别具晋西黄土风味,组成形式灵活多样,队伍阵容可多可少,多则三、五百人,少则一、二百人,潜力巨大,市场广阔,群众喜闻乐见。提高品位,可发展成为世界人民的文化形式.“伞头秧歌”俗称“闹秧歌”、“闹会子”、“闹红火”。传统的伞头秧歌由一名“伞头”担任头领,既是秧歌队的主唱,又是指挥,还要在表演中调动情绪,制造气氛;当两家秧歌队相遇时,伞头还要代表秧歌队与对方竞唱,甚至同外界的诸多交往都由伞头出面。这既是“伞头秧歌”名称的来历,也是区别于其他秧歌的主要特点。临县伞头秧歌集音乐、舞蹈、武术、民歌、表演唱和小戏为一体,是

2、一种气势粗犷、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广场艺术。出行表演(俗称排街)时,仪仗队(古为执事,今为门旗)前行,乐队(打击乐,吹奏乐和丝弦乐)随后,主体队伍便是以扭秧歌和唱秧歌吸引观众的伞头秧歌队。有些乡镇如索达干乡的伞头秧歌队还保留着传统的龙灯舞,招贤镇的文鼓子和城关镇的武鼓子把驾鼓子、拉花子(类似踢鼓拉花)以及外地的腰鼓舞、霸王鞭融进伞头秧歌中。伞头秧歌队一般以舞狮收尾。伞头秧歌的表演以扭和唱为主,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唱交替进行,形式生动活泼。扭秧歌多在“过街”(行进过程中)、“掏场子”(进入广场或院落时,先要开辟表演区域)和“小会子”(单独进场表演)的场合进行;唱秧歌可以在任何相对稳定的场合下进行,

3、伞头要在不同场合下见景生情,即兴编词演唱,这也是伞头秧歌的重要特色。伞头秧歌的唱词艺术亮点有三:一是讲究四句押韵,灵活多变,每句唱词由七至十二字组成,四句押一韵。二是语言生动,构思巧妙,以其高超的逻辑性与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见长,头句起二句承三句引深四句画龙点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是地方性强,通俗明快,唱词基本上以本地方言为主,所述内容贴近生活,为地方百姓喜闻乐见.伞头秧歌的曲调以民族五声音调为主,节奏多为四二节拍,旋律婉转悠扬、明快开朗,叙事性强。近代吸收了大量当地民歌和戏曲音乐的营养,伞头秧歌的曲调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据资料分析,伞头秧歌起源于古代“迎神赛社”活动。清代时,秧歌队祭雨

4、神、河神的仪式尤为隆重,伞头挑伞扭唱正是表达了百姓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善良愿望。随着时代的进步,祈禳的内容逐渐被民间喜庆(婚嫁、生子、新建宅院以及岁时节日)所替代,活动的时间也确定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临县红枣临县红枣历史悠久,几乎遍布全县,是全国最大的产枣县,号称“天下红枣第一县”。近年来,坚持红枣兴县战略,改良红枣品种,扩大栽植面积,红枣总面积达70万亩,正常年景产量约为7.5亿公斤,位列全国县级之首。随着天渊、鸿潮、元阳等中型加工企业和烘干加工作坊的建设和营运,红枣产业迅速发展,年总收入近2.0亿元,成为我县的一个支柱产业。临县民俗小吃 莜 面:莜麦炒熟磨成粉而成。可捏角(包馅,一般为

5、羊肉胡萝卜馅),可做栲栳,可搓鱼鱼,可用河捞床制莜面河捞,佐料以辣椒、醋、蒜沫、香菜、花椒面、柿子酱、羊肉打卤等为主。莜面口味奇特,口感坚韧。黄河鲶鱼:体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灰黑色,无鳞。头扁口大,有须两对。肉味美,为一优良的食用鱼类。鳔滋补,可入药。豆 腐:用大豆先去皮,水浸软,再磨成豆浆,煮熟,加卤水,后空出水分,在木制容器内压制成型。滑嫩适口,如再加辣子为佐料,口感更好。以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颜色纯白,质地精细,软而不脆等特点,誉满晋西,素有马尾提豆腐的美称。粉 条:年产200万公斤,色白,条匀,而煮沸,味道正,易贮存,不变质。品种有烩炒兼用的大片粉、二条粉,凉拌和做汤用的线粉、

6、粉丝等。粉 皮:年产50万公斤,我县粉皮薄如纸,明如镜,既可凉拌下酒,又能与肉煮炒,一年四季皆宜食用。大烩菜:分荤、素两种,素烩菜以大白菜、南瓜、西葫芦、豆角、土豆、胡萝卜、豆腐、粉条等为原料,肉烩菜加羊肉或猪肉。做法是先将锅加热,倒入少许油,放入盐、大葱、大蒜、香菜、大料(猪肉烩菜)、花椒(羊肉烩菜)等佐料,再将上述原料翻炒后加水炖熟为止。大杂烩是当地老百姓最为普遍的一种吃法,味道非常可口,当地人用这样的话形容其好吃:香塌脑瓜盖哩!红印印饼子:以白面为主料,加少许油、盐,表层撒芝麻,盖有红印,象征吉祥。味喷香。臊子碗脱:由荞面精制而成,辅之以辣油、芝麻酱、老陈醋为佐料,另加一勺臊子(方言,由

7、海带、粉条、黑豆等调制而成的小菜),吃起来粘而不绵、厚香适口。 许凡许凡,是伞头秧歌之乡的民间歌手。1926年出生于山西吕梁市临县许家峪村一个中等农民家庭,幼时读过一段私塾,颇具一定文化水平。中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家境每况愈下,以至不得不以乞讨为主,兼营农作度日,他的家世正如他的一首秧歌:老人们是高门大户家传耕读,到我手上改换门庭有官不做,手拿上打狗棍周游列国,虽然贫穷活得两天无拘无束。许凡编唱秧歌极有才华,他用秧歌反映现实生活,讴歌时代风貌;用秧歌表露思想情感,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用秧歌作为和人们生活交往的语言;也用秧歌塑造了他自己的形象。他一年四季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唱到哪里,见到啥就唱啥,一

8、路乞讨一路歌。只要许凡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产生一串秧歌。这些年来他究竟唱过多少秧歌,谁也无法统计,但仅在社会上普遍流传的少说也有二三百首。许凡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对现实生活有着深切的感受体味和认识理解,加之思想上有毫无顾忌,因而他的秧歌内容真实具体。揭露事物尖锐辛辣,一针见血,许多秧歌具有很深的哲理性。在语言运动上,他有着相当娴熟的驾驭民间口语的才能,既活泼自然、生动形象,又风趣幽默,含蓄深沉。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结构上,他惯用七字句式,整洁凝练,干净利落。且多为同声同韵,听起来悦耳,唱起来上口,想起来回味无穷。因此,他的秧歌特别受人喜爱,人们到处传诵,到处评论,使他的

9、名声也随之大震。在伞头秧歌覆盖的这一方土上,成为近年来特别走红的土歌星。许凡秧歌不光数量多,质量高,内容也很庞杂。若要分类,大致可分为贫穷、乞讨、交往、评论四大部分。秧歌贫穷类许凡多子女,又不善经作,加之懒惰,生活自然十分贫穷。这在他的秧歌里有着大量的反映。先看看这两首描述他生活状况的秧歌吧:瓮上敲一下单单地响,笤帚帚扫不得一颗米,油盐柴火没起取,没办法只好把锅吊起。称不起咸盐买不起炭,浑身的衣裳稀巴烂,一年四季糁糁饭,过时过节啃瓜蔓。“瓮土敲一下单单地响”,说明瓮是空的,连条帚都扫不得一颗米,而油盐柴火也买不起,那就只好把锅吊起来断炊了,穷得实在可以。第二首所描绘的似乎稍好一些,也只能吃点用

10、高粱碾碎做成的糁糁饭稀粥。过时过节本该改善一下生活,然而只能啃瓜蔓,依然够苦的。那么他的家境又如何呢?看看下面的这首:老婆丑得没人看,跌倒拾不得一分钱,院里好象猪羊圈,家里如同十和殿。他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把他那腌脏、杂乱而又一无所有的家境描绘的淋离尽致。再看看他晚上睡觉的状况吧:一家人家七口子,一圪搭被子来回撅,盖住脑,露出DU(指屁股),睡到炕上还冻了脚。一幅多么狼狈不堪的生活图景啊!睡到炕上还冻了脚,自然有点夸张。但七个人盖一块被子,实在不堪设想。贫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许凡不怨天,不怨地,也不怨命运。他说:我没本事老婆拙,孩们还小光会吃,大浑圪留小赤DU,好赖过不了穷日子。最大的孩才一

11、十三,最小的还在炕上拴,我一人再怎动弹得欢,还是过不了口粮关。自己没能耐,老婆又笨拙,子女太多,年龄又小,这就是他贫穷的原因,很客观地作了总结。家里生活过不下去了,他就领上老婆孩子外出谋生,当时叫“外流”。那么外流的结果又如何呢?听听他的叙述:许凡没听队长的话,把个算盘反打错,领上老婆朝南刮,飞起得了个落不下。家里栖惶出了门,外面到处抓浮人,一分钱也没赚成,回来更比走时穷。是啊!在那个捆得死死的年代里,外流是违法的,也是行不通的。有本事的人都寸步难行,他许凡又有多大能耐?因此在外流了一阵子之后,他不得不再返回故土。可这么一折腾,他的处境更加艰难了,于是他走上另一条道路:外流了二年跌下空,又遇上

12、今年灾情重,吃了上顿没下顿,无奈何拉起讨吃棍。 秧歌乞讨类乞讨秧歌在许凡的全部创作中占了很大比例。这是由他长期的乞讨生涯所决定的。一方面他为了适应人们的要求,不得不把编唱秧歌作为谋生的手段;另一方面,在长期的乞讨生涯中,他饱尝了最低层生活的酸甜苦辣,领略了人世间的艰难曲折,对现实生活有着更深刻的体味,这种思想感情必然会表现出来,并渗透到他的秧歌作品中去。许凡在拉起这根讨吃棍之后,应该说他的思想情感是极为复杂的。他并不傻,甚至比一般人还要聪明。他完全能够掂量出这根讨吃棍的份量。他懂得这根棍握在他手里对他的祖宗和子孙后代将意味着什么!在这种时候,他的秧歌便表现出一种非常痛苦、不安、自惭的思想情感和

13、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乞讨生涯的强烈愿望。然而他又无可奈何,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他又似乎很不以为然,显示出一种极为豁达的思想境界。这种反常心理有时表现的非常强烈,甚至觉得乞讨是一种享受,一种超脱,一种天经地义的职业,一种人生的乐趣。于是又充满了盲目的自豪乐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情感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他这类秧歌的显著特色。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几首自豪秧歌:名叫许凡实不凡,范丹老祖把家业传,世上的账账要不完,我不上门人不还!范丹是我国东汉时期的杰出学者,给官不就,而将家产全部施舍于饥民,最后连祖上遗留下的债务账目也一起施舍出去,让饥民们去讨还,自己却一贫如洗。许凡在这里抬出一个范丹祖师,俨然一个威风凛凛

14、的债主形象。他上门乞讨只是一种要窄形式,那时因人们不主动还债逼出来的,而且这种债务永世也讨不完。多么富有啊!确实不凡。再看看他下面的几首:落盘菜,摇壶酒,天南海北到处走,盘龙大棍挽在手,打遍天下咬人狗!好一派帝王气势。吃着人们桌上的剩菜剩饭,喝着先摇一摇是否壶里还有剩酒,冠以“落盘菜”、“摇壶酒”的雅名。一根打狗用的讨吃棍,在他心目中立刻变成一条宋朝天子赵匡胤的盘龙大棍。而且是天南海北任我驰骋。多自豪啊!一无愁,二无忧,沿门乞讨度春秋,韩信孤母要过粥,康熙王吃过“到口酥”走交城,过文水,两个肩肩抬个嘴,吃罢碗也不用洗,无非说我讨吃鬼。是啊!对于一个穷到家的乞丐,你还能再说他什么呢?只要自己心理

15、上满足这就够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连吃过饭都用不着亲自动手洗碗的舒适生活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许凡人生哲学的一个侧面。那么另一面呢?穿得烂,走得慢,栖惶不过讨了饭,东家走,西家转,眉高眼低管够看。冷一顿,热一顿,寒风冷气罪受尽,浑身惹下一身病,谁想拉这讨吃棍。冬天冷,夏天晒,天阴下雨没遮盖,营生不受人抬爱,一梁梁心闲口自在。钻神堂,入古庙,黑间睡不成安然觉,白天孩们往死里闹,多会能把这讨吃棍撩!这些秧歌既对他乞讨生涯的处境、遭遇,以及在肉体和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与剌激刻划得淋离尽致,又将他那痛苦、悲伤、自惭、不安的心情表露无遗。这便是许凡内心世界的另一个侧面。人的性格总是多元的,许凡自然也不能例外。 秧歌交往类许凡在现实社会中生活,总免不了和人们交往,自然多数情况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但他既然善编秧歌。往往在交往过程中要求他用秧歌的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