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563675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资阳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资阳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资阳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资阳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资阳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资阳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资阳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阳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第1页到第4页,第卷第5页到第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卡交回。第 I 卷(选择题 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星宿/宿舍 角色/角逐蔓延/顺蔓摸瓜拓印/落拓不羁B雾霾/埋怨 着想/着迷泥淖/泥古不化

2、装载/载歌载舞C复辟/辟谣 折腾/折耗躯壳/瓜子壳劲旅/鼓足干劲D铜臭/臭名 削价/削减逼迫/迫击炮包扎/扎扎实实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妥帖亲和力 披沙拣金 锐不可当B蜇居副作用 指手画脚 屈指可数C凑合哈密瓜 眼花缭乱 膏梁子弟D犄角嘉奖令 两全齐美 仗义执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能传达诗文、辞章的意趣,展示书者的修养和人格。通过对书法艺术的鉴赏,人们能悟出书道之美,因而点燃心灵深处爱的火花。B中国在东海设置防空识别区是有效行使自卫权的必要措施,符合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是完全正当、无可厚非的。C王岐山指出,党风与民风紧密相连,党员

3、应该自觉成为引领良好民风的表率,上行下效,党风正则民风淳。D黄摩崖所著的头颅中国这部书,以恢弘的视野和石破天惊的洞见让惯看白文、懒于思考的读者产生味同嚼蜡之感。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央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摄制组,将镜头对准大山深处和城市底层那些在艰难岁月里肩挑手扛撑起家庭重担的十二三岁小小少年令人肃然起敬。B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宗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一种润物无声、点滴在心的方式,在小小方格之中,在一撇一捺之间,向全社会传递汉字书写观念,展示汉字书写真谛。C随着“利剑”的首飞,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四个试飞大型隐身无人攻击机的国家,意味着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无人机向

4、无人作战飞机的跨越,其重大意义不亚于歼-20等新型第四代战机的试飞。D虽然每天来省博物馆参观的人非常多,但秩序井然,没有出现任何混乱和不文明现象,实现了“十个艺术节”文明观展的倡导。二、(9分,每小题3分)汉族,内外“共生”的典范明浩汉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单个民族,常常被人们视为民族同化的典范。根据一般流行的说法,汉族人口之所以这么多,主要是靠同化了很多别的民族实现的。有人将这一过程比喻为“滚雪球”。然而在今天,如果从“内共生”的视角进行观察,我们就有充分理由将汉族看作是“内共生”的产物。应该说,这更有助于了解汉族之大的真谛所在,而且从中也能看到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未来活力之源泉。在语言文字

5、上,尽管从秦始皇开始就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度同衡,钱同币”,然而却始终未能实现“语同音”。不仅如此,由于与各地原有语言的越来越多的“共生”,汉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多样化的语言。源自中原的古汉语每到一个新的环境,并不是简单地吃掉即同化当地语言,而是与当地语言“共生”在一起。作为现代普通话主体的北方方言,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互动中,其因“共生”而发生的变化甚至比南方还更大,以致在语音上有些甚至面目全非。 “共生”也使汉族的区域文化经历了各具特色的演化过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谱写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此消彼长、共同繁荣的历史画卷。总体而言,各民族各自以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占有属于自己的特定位置

6、,并在其中参与和发挥其独有的功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汉族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主,自此到隋唐以前,大体上是共同性渐增与差异性渐减;隋唐以后,随着一些新的区域文化的加入,并在这些文化与汉文化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后,使得汉文化圈逐渐扩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被赋予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地位,且不乏粗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以四川为中心的巴蜀文化兼具以热烈、诙谐、高亢为特征的地域文化传统汉民族文化不仅在内部实现了各个要素之间的共生共荣的“内共生”,也很好地实现了与其他民族的“外共生”,由此形成了以汉字为媒介的“外共生”圈,其中就包括大量使用汉字的日本文化。至于

7、与国内55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属于这种“外共生”的范畴。“共生”与“同化”之间,在理念上毕竟有着本质区别:同化意味着否定原有要素的主体性;而“共生” 以“和而不同”、相辅相成的方式,形成以前各个要素水平的整体机制,就意味着原来要素的持续存在。从各地方言和文化习俗中可以看到,来自中原的“先进”语言和文化并没有简单吃掉当地原有的“落后”方言和文化,而是与之长期共生,并形成了新的方言和文化系统。汉族的“内共生”并不是全球个案。纵观当今世界那些人口比较多、且富有活力的民族,在其民族属性和特点上几乎都充满着“内共生”的诸多特点。可以这样说,正是这种“内共生”与“外共生”的并行不悖,即对内承认、尊重和发挥

8、自身内部的多样性及其潜力,对外与其他各个民族和谐相处,实现共存共荣,才为多民族国家实现可持续繁荣昌盛提供了重要保证。 (中国民族报,2012年05月06日,有删减)5下列对有关汉族内外“共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内共生”是汉族如此之大的真谛所在,也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未来活力的源泉。B源自中原的古汉语每到一个新环境,就与当地的语言“共生”在一起,不存在“同化”现象,使得汉语成为现在世界上最多样化的语言。C齐鲁文化和巴蜀文化各具特色,这是汉族区域文化“内共生”和演化的结果。D汉民族实现与其他民族的“外共生”,是以汉字为媒介。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族人口众多

9、,主要是通过汉族同化了很多别的民族来实现的。B汉语始终未能实现“语同音”,原因与从秦始皇开始,就没有推行过“语同音”的政策有关。C隋唐以前,汉族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主,隋唐以后汉文化以齐鲁文化为正宗,汉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粗犷古朴,好爽热烈”。 D来自中原的“先进”语言和文化与当地“落后”方言和文化长期共存或发生摩擦和冲突后,形成了新的方言和文化系统。7下列各项中,对汉族能成为内外“共生”的典范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民族与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存共荣,并成为人口最多的民族。B汉民族语言和文化能很好地与各区域、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求同存异、共生共荣。C不管是“外共生”还是“内共生”,汉语言和文化

10、总是充满包容性,从来不否定别的区域和民族原有要素的主体性。D内外“共生”并行不悖,对内承认、尊重,对外和谐相处,是实现多民族国家可持续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甘宁传甘宁,字兴霸,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至二十余年,止不攻劫,颇读诸子,乃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

11、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咳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权嘉宁功,拜西陵太守。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肴,宁乃料赐手下百余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

12、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且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碗。至更二时,衔枚出所敌。敌遂退。宁益贵重,增兵二千人。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射杀之。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选自三国志吴书甘宁传,有删减)8对下列

13、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破祖军,鼓行而西 鼓:击鼓进军B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 诚:实在、确实C后宁赍礼礼蒙母 赍:送给,给予D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 属:通“嘱”,托付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因居南阳,不见进用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C非能承业传基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 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第卷(非选择题 共123分)四、(31分)10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答:

14、(2)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且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答: 11第卷文言文中,甘宁的“优点”“缺点”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作答。(5分)答: 1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末段中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4分)蒙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桂花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释】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4分)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2)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