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563166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态学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态学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态学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态学考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考试重点.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范围:地表以上可达23km的高空,而在地表以下可延伸到12km的深度。作用: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产生重要影响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是德国博物学家Haeckel郝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的组织水平按等级划分,一般来说是: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植物生态学的学派:(1)北欧学派:注重群落分析(2)法瑞学派:用特征种和区别

2、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1935年 后,北欧学派与其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3)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极学说而著名(4)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经典生态学: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二章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按环境的主体分:人类环境、生物环境按环境的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分: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内稳态,驯化 内稳态: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驯化:通过人为的培育改变生物的耐受范围,形成新的最适点黄化现象: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伸长,糖类含量低,植株为黄色软弱状。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补偿点:在海洋表层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

4、作用量呼吸量 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呼吸量 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光合作用量 阴地植物 温度的“三基点”:最低、最适、最高温度有效积温: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K=N(TT0) 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土壤肥力:土壤及时地满足生物对水分、养料、温度和空气要求的能力最好的土壤质地是壤土,最好的土壤结构是团粒结构第三章物种:形态相似的个体之集合,并认为种具有通过繁殖而永远延续的特点。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

5、组合。意义: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种群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种间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对象密度:通常表示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大体分为绝密度统计和相对密度统计。单体生物:青蛙,昆虫,蜘蛛。构件生物:营固着生活的珊瑚、苔藓 单体生物 构件生物组成 个体的器官形态数量分明。 器官形态数量差异较大器官 左右前后四肢不能替代,四肢有相同的年龄。枝条、分蘖等各种构件可以有不同年龄来源均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 。 构件器官可以产生新的器官环境影响器官数量受环境影响很小或无。 构件器官数量受环境影响大统计个体数量。 个体数量,构件数量年龄结构:金字塔型,钟型

6、,瓮型 存活曲线:以lgnx对x作图I型: 曲线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 有少数个体死亡II型: 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死亡率相等III型:曲线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 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表中所有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静态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 表中所有的个体出生于不同年,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增长率 r = ln R0/ T T-世代时间,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 种群爆发( 赤潮: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红海,又称红潮)(1)成因:无机污染,水中的N,P

7、等营养物过多形成富营养化(2)危害:藻类残体被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溶氧,鱼贝窒息而死;有些赤潮生物产生毒素,杀死鱼贝,甚至造成人的呼吸和皮肤的不适种群平衡: 种群较长时间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种群长期处于不利条件下,或在人类过度捕猎、栖息地被破坏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至灭亡。个体大,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物,最易出现这种情况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的过程种群的内分布型:均匀型,随机型(少见),成群型(常见)最常用的是方差/平均数比率,即s2/m,其中:若s2/

8、m=0, 属均匀分布若s2/m=1, 属随机分布若s2/m1,属成群分布种群外部因素为主:气候学派(认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的影响,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认稳定),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种群内部:自动调节学说(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第四章生活史: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或称生活周期生长曲线:S型生长曲线,分为停滞期、指数期和静止期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大多数生物的繁殖价值在开始繁殖时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然后再随着衰老而下降r-选择: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昆虫。 K-选择 ,有

9、利于竞争能力增加,鸟类,哺乳动物第五章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有: 密度效应 动植物性行为 领域性 社会等级种间关系:生活在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P93图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出生,死亡,迁入,迁出)。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3/2自疏法则:其中-3/2指平均单株重的增加导致密度下降的系数植物性别系统:雌雄同株(同花,异花) 雌雄异株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资源的分布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高

10、质而分布均匀的资源-1雄1雌的单配偶制高质斑点状分布的资源-1雄多雌领域:是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保护领域目的:保证食物资源,营巢地,从而获得配偶和养育后代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形成的基础:支配行为,或支配-从属关系。如家鸡, 彼此啄击现象社会等级的优越性:使种群稳定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均有优先权,这样保证了种内强者首先获得交配和产生后代的机会。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推论: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不可能长期

11、共存;终将有一个要被消灭;稳定的生态系统没有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生态位(niche): 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又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分离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协同进化: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相互选择共同的进化过程(广义)协同进化: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狭义)。第六章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中,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

12、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松散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机体论观点:克列门茨把植物群落看成一个有机体。布朗-布朗奎等把植物群落比拟为一个种坦斯利强调植物群落在许多方面表现为整体性,应作为整体来研究。个体论观点:Gleason认为: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物种的选择性,但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边界

13、,而且在自然界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相同或相互密切关联的。 一般来讲,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表现面积越大根据各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而划分:1. 优势种和建群种2. 亚优势种3. 伴生种4. 偶见种或稀见种或罕见种 投影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草原:离地高1英寸(2.54cm)的断面计算;森林:树胸高1.3m的断面积计算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频度反映该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均匀性 任何稳定性较高而种数分布比较均匀的群落,群落的均匀性与A级和E级的大小成正比。E级愈高,群落的均匀性愈大,如若B、C、D级的比例增高时,说明群落中种的

14、分布不均匀,暗示着植被分化和演替的趋势。优势度,重要值用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正关联:两个种一块出现的次数比期望的更频繁。负关联:两个种一块出现的次数比期望的更少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 生活型是生物趋同进化的结果;生态型是生物趋异进化的结果。 群落的外貌决定于群落优势种的生活型和层片结构。季相: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 Gams将层片分为三级:第一级层片:同种个体的组合,即种群第二级层片: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为现在使用的层片概念)第三级层片:不同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即植物群落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是形成群落镶嵌性的主要原因群落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生物因素(其中作用最大的是竞争和捕食),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岛屿与群落结构若无干扰出现,缺口会逐渐恢复,或很快会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种取代,优胜者完全随机产生,这称为抽彩式竞争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物种共存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第七章演替:一个群落代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