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5627651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二 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案例二 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案例二 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案例二 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二 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二从新型国际分工看美国贸易逆差 中美之间彼此在产品出口上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即使在高技术领域,中国出口日益上升,但同美国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是双赢而不是零和。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2年美国进出口贸易逆差达到了4 352亿美元,比2001年猛涨了214%。这对于受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艰难爬坡的美国经济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美国贸易逆差日益扩大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也有竞争力、财政赤字、利率、汇率、贸易壁垒等诸多问题,近年来还同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型国际分工相关联。 全球化时代贸易逆差已经不再是一个衡量美国全球销售额和企业竞争力的

2、合适尺度。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贸易逆差又有新特点它同信息化、全球化有密切关系。在此时期,信息产业大发展,并在全球布局,所谓WINTEL生产方式,就是由美国大公司控制高端生产,如微处理器、应用软件和关键网络设备,而把边缘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分散到劳动成本低的世界各地制造,然后返销美国,由美同大公司加以组装,销往美国本土和世界各地。这种产业链的内部分工和全球布局,注定要使美国进口产品大量增加。许多其他产业如汽车、运动鞋、玩具也具有设计营销在美国,加工制造在国外的类似特点。全球化还使美国大公司把触角伸展到世界各地,但其子公司的生产并没有计算在美国的出口之内。据统汁,1998年美

3、国子公司在国外的生产高达2、4万亿美元,而在美国本土,企业的出口只有93 30亿美元,不足国外子公司售额的40%。美国跨国公司情愿通过其在国外的子公司向全球销售其产品和服务。而不愿从美国本土出口。同时美国进口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它们子公司的返销产品。所以有些美国学者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贸易逆差已经不再是一个衡量美国全球销售额和企业竞争力的合适尺度。至于2002年贸易逆差之所以破纪录还有一个美国经济相对好于日、欧的原因.。这一年美国GDP的增长率达到2、4%而日本只有13%左右,欧盟只有1.6左右,美国从贸易伙伴国的进口增大,但对伙伴国的出口滑坡,导致逆差上升。 就性质而言,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4、主要是因中美双方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因中国实行保护主义政策所产生的。 根据美国官方统计,截至2000年,日本一直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中国则可谓“后来者居上”。由于中美贸易增长迅速,美方贸易逆差也有相应的快速增长。根据美方统计,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从2001年开始第一次超过日本,成为对美的第一顺差国。根据2002年美国商务部公布的资料,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当年为1 031亿美元,日本对美顺差为701亿美元,其次为加拿大498亿美元,墨西哥372亿美元。由于统计口径问题,中方公布的对美贸易顺差远较美国公布的数字为小,2002年只有近300亿美元,但美国贸易逆差在迅速增长则是事实。这种情况在美国已经引起一

5、些不明真相的人和某些利益集团的不满和抨击。说中国只讲多出口、不愿多进口,中国搞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不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等等。但撇开统计口径不谈,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就性质而言,主要是因中美双方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因中国实行保护主义政策所产生的。证明这一点的依据是: 第一,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开放度已有相当大的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中国的进口渗透率(import penetration)1986年是33左右,1993年达到50%以上,1996年是38%左右;同期美国的相应数字分别约为30%、38%;、42%;日本相应数字分别约为10%、13%、20%。另据OECD的资料,就反映参与国际产

6、业内部分工的产业内部贸易指数而言,1996年中国是55.5,高于日本的42.1和澳大利亚的412%。对实行开放政策不过十多年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应当承认其进展是快速的。 第二,从造成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主要商品看,基本上属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合理的国际分工,并由中国发挥两个比较优势产业之间的比较优势与产业(行业)内部的比较优势所导致的结果。根据美国商务部的资料,1999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最多的五大类商品依次是玩具、游戏和运动器械;靴鞋;通信设备;计算机和自动数据处理机;办公机械和零件。同年美国对中国出口最多的五大类商品依次是航天和航空设备;肥料;通信设备;计算机和计算机设备;半导体、晶体管和两极管。两

7、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对美国大宗出口的前两类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而美国对中国大宗出口的前两类产品则都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中国对美国大宗出口的后几类产品表面上看也是高技术产品,与美国是重叠的,实则中国只是从事高技术产品的加工制造,而美国从事的则是高技术中的高端产品以及设计和营销。这种重叠,明显属于高技术产业内部的分工。这种分工是产业链的内部分工,在利益分配上高端产品和设计营销总是拿大头而低端产品和加工制造则只能拿小头。所以两国之间彼此在产品出口上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即使在高技术领域中国出口日益上升,但同美国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是双赢而不是零和。这里要强

8、调指出的一点是,美国在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方面虽然得益很大,但它也是造成贸易逆差的重要根源。可以用计算机和办公机械为例来说明这点。这个行当是美国的优势产业,但是由于进行国际发包,由1981年顺差62亿美元,到1990年变为逆差22亿美元,到1999年逆差再攀升为358亿美元,成为继汽车和服装之后的第三大逆差产品。美国贸易逆差审查委员会的艾伦兰茨在美国的经常账户部门业绩和前景评估一文中说;促成这种结构性变革的是新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的加快。从提出创意到老化过时常常不过是几个月时间。这就使那些资本雄厚的大公司如IBM和菲利浦斯,要想投资于全球并生产出所需要的数量、同时又能给股东提供体面的利润变得十分困难,于是他们就采取发包给制造商制作的办法。电子制造承包商的利润很薄,让它们去生产可以解决大公司建厂开支和学习曲线问题。由此可见这种产业内部的分工确实使大公司获得更高的利润,而贸易逆差则是这件事情的反面。 (资料来源:世界知识2003午第10期,作者:吴宝森)思考题1.如何从比较优势理论来理解中美之间的贸易?2.如何看待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3.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将会怎样影响中美贸易的发展?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