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陆道培).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5598937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淋巴细胞(陆道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淋巴细胞(陆道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淋巴细胞(陆道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淋巴细胞(陆道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淋巴细胞(陆道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淋巴细胞(陆道培).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淋巴细胞(陆道培)淋巴细胞(lymphocyte)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淋巴器官根据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可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又名初级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又名次级淋巴器官)两类。前者包括胸腺、腔上囊或其相当器官(有人认为在哺乳动物是骨髓)。它们无须抗原刺激即可不断增殖淋巴细胞,成熟后将其转送至周围淋巴器官。后者包括脾、淋巴结等。成熟淋巴细胞需依赖抗原刺激而分化增殖,继而发挥其免疫功能。淋巴细胞简介血液中主要是小淋巴细胞和一定数量的中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核相对很大,细胞质极少。核内染色质多,染色较深。核圆形深染,核周围浅染,胞质蓝灰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

2、察淋巴细胞 ,按直径不同区分为大(1118微米)、中(711微米)、小(47微米)3种。周围血液中主要是中小型细胞。根据淋巴细胞的发育部位、表面、抗原、受体及功能等不同,可将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多种。有人还分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细胞、双重阳性细胞以及裸细胞等。具有杀伤靶细胞作用,又称杀伤细胞或K细胞,细胞膜表面同时具有T细胞和B细胞的标记,其功能不明。裸细胞既无T细胞也无B细胞的表面标记。T淋巴细胞(又名T细胞)和B淋巴细胞(又名B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随血循环到胸腺,在胸腺激素等的作用下成熟,B细胞则到脾脏或腔上囊发育成熟。然后再随血循环到周围淋巴器官,在各自既定的区

3、域定居、繁殖。受抗原激活即分化增殖,产生效应细胞,行使其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激活后,分化增殖形成多种具特殊性的效应T淋巴细胞株。其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C)是具有调节功能的T淋巴细胞,可促进或抑制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免疫功能,分别叫做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TS)。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主要是抗胞内感染、瘤细胞与异体细胞等。在特定条件下,T细胞可产生迟发型过敏反应。T淋巴细胞产生的这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叫做细胞性免疫淋巴结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中的一种淋巴结构,多为卵圆形。分散在全身各处淋巴回流的通路上,如颈、腋下、腹股沟、腘、肘、肠系膜及肺门等处。淋巴结与淋巴

4、管相连通,是淋巴回流的重要滤器,也是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重要场所。淋巴细胞功能淋巴结主要具有滤过淋巴液和参与免疫反应的功能过滤淋巴液淋巴结位于淋巴回流的通路上。当病原体、异物等有害成分侵入机体内部浅层结缔组织时,这些有害成淋巴细胞分很容易随组织液进入遍布全身的毛细淋巴管,随淋巴回流到达淋巴结。在淋巴窦中由于容积极大增加,淋巴的流速变得极为缓慢,使得淋巴中的有害成分在迂回曲折流动时,有充分与窦内的巨噬细胞接触的机会,绝大多数被清除或局限在淋巴结中,有效地防止了有害成分进入血液循环侵害机体的其他部位。参与免疫反应在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特异免疫反应中,淋巴结起着重要作用。淋巴回流使淋巴结能很快地接

5、受侵入机体的抗原刺激,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和体液因子的作用,发动了对此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淋巴结不仅能通过免疫反应消除进入淋巴结内的抗原成分,而且通过输出效应淋巴细胞或免疫活性成分,发动身体其他部位,特别是有害成分侵入区域的免疫反应,及时解除对机体的伤害。免疫反应后,淋巴结产生的抗原特异性记忆细胞又通过淋巴细胞的再循环随时对这些有害成分再次入侵进行监视。生理意义淋巴流入血液循环系统具有很重要的生理意义。回收蛋白质回收蛋白质。组织间液中的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但比较容易透过毛细淋巴管壁 淋巴细胞而形成淋巴的组成部分。每天约有75200克蛋白质由淋巴带回血液,使组织间液中蛋白质浓

6、度保持在较低水平。运输营养物质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由肠道吸收的脂肪80%90%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调节血浆调节血浆和组织间液的液体平衡。每天生成的淋巴约24升回到血浆,大致相当于全身的血浆量。防御作用淋巴流动还可以清除因受伤出血而进入组织的红细胞和侵入机体的病毒,对动物机体起着防御作用。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与ALL相似。但淋巴结、肝、脾肿大不如ALL显著。M3型常合并严重的出血和DIC。牙龈肿胀多见于M5型。皮肤浸润较ALL多见,常见于M5型,且多发生于一岁以内的婴儿。绿色瘤多见于M1、M2型。约10%20%的病人在初诊时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以M4、M5型多见,尤以小于1岁的M

7、5型多见。恶性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结和其他器官中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由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的恶性肿瘤性增生引起。根据病理学特点的不同,分为何杰金氏病(HD)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两大类。HD又分为淋巴细胞为主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耗竭型(此型预后最差)等4种类型。而NHL尚无统一的分型,多按形态学、免疫学标志和恶性程度相结合分为低、中、高恶性3组,每组又分若干型。临床根据病变的范围分为4期,一般说期低度恶性者疗效和预后较好。本病在中国并不少见,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11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青少年多见,以NHL居多,HD发生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与日本相似。发热、盗汗、消瘦和全身淋

8、巴结及肝脾肿大为本病主要表现,确诊要靠淋巴结病理检查,胸片、B超和CT等检查可判明深部淋巴结肿大,有助于临床分期,诊断时有全身症状者为B,否则为A。一般治疗原则是:HD的、期和部分期A及NHL的、期病人以放射治疗为主,适当加联合化疗;HD的期B和期及NHL的、期病人应以联合化疗为主,辅以局部放疗。有条件者可做自体骨髓移植加强烈化疗,可望治愈。治疗1.化疗 化疗原则与ALL相仿,分为诱导缓解治疗;巩固治疗;维持治疗;庇护所预防。尽管ANLL的化疗有很大改进,但治疗效果远不如ALL。目前治疗方案不统一,差异较大。一般认为疗效较好的方案是蒽环类与Ara-C的联合应用。其他常用的药物有三尖杉酯碱、6-

9、TG阿霉素(Adr)、阿克拉霉素(ACR)、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米托蒽醌(NVT)、表鬼臼类(VP16,VM26)、氨苯吖啶(AMSA)等。(1)诱导缓解治疗 常用的方案有:DA方案:DNR 40mg/(m2d),静脉注射,第13天;Ara-C 100200mg/(m2d),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12小时一次,第17天。HA方案:H(高三尖酯碱)46mg/(m2d),静脉注射,第17天;Ara-C用法同DA方案。DAT(或HAT)方案:6-TG75mg/(m2d),口服,第17天;其余同DA(或HA)方案。DAE方案:DNR 20mg/(m2d),静脉注射,第14天及1518天;Ara-

10、C 150mg/(m2d),肌肉注射,12小时一次,第14天及1518天;VP16 100150mg/(m2d),静脉注射,第14及1518天。HOAP方案:高三尖杉酯碱46mg/(m2d),静脉注射,第17天;VCR 2mg/m2,静脉注射,第1天;Ara-C 100mg/(m2d),肌肉注射,12小时一次,第15天;强的松40mg/(m2d),口服,每日2次,第17天。一般首选DA方案,多数病人用一个疗程即可获得缓解。M4,M5可首选DAE方案。化疗第1014天骨髓穿刺。如原始加早幼细胞20%,骨髓增生活跃,即可开始第二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23周。若应用两个疗程后原始加早幼细胞仍20%,则

11、应更换其它方案。M3的诱导分化治疗 诱导分化治疗是指应用能够促进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或能够调节白血病细胞表型以增强其对药物敏感性的诱导分化剂。目前应用最有效的是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ATRA已成为M3型白血病诱导缓解的首选药物。用法为4580mg/m2/d,口服,直至缓解。CR率可达到80%左右。缓解后必须加用联合化疗进一步强化治疗,或RA与化疗交替应用直至停药,否则容易复发。(2)巩固治疗 目前认为早期强化,采用更大剂量,应用患者以前未用过的新药是缓解后治疗的关键。主要方法是大剂量Ara-C(HD-Ara-C 2g/m2/d,静脉注射)联合蒽环类、胺苯吖

12、啶、米托蒽醌、表鬼臼素等药物进行强烈序贯治疗,或与有效的诱导方案交替应用,每个疗程4周,共6个疗程(即半年)。(3)维持治疗 选用COAP、HA、DA、TA中的三个方案,定期序贯治疗。第一年每2个月一个疗程,第二年每3个月一个疗程。至221/2年停药。或用巩固治疗方案维持12年。(4)庇护所预防方法见ALL。(5)难治与复发病例的治疗 尽管AN-LL的化疗方案近年来有较大进展,但复发率仍很高,长期无病生存率仅35%左右,多数病人最终死于耐药白血病。耐药白血病产生的原因可能为:原发耐药,即原来存在于体内的耐药细胞亚群因敏感细胞被选择性杀伤而涌现;继发耐药,即由于药物治疗诱导细胞特性改变,导致耐药

13、性的产生。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白血病复发主要是由原发性耐药的白血病细胞亚群所引起。治疗方案较多,但治疗原则是:应用与常用药物作用机制不同的新抗白血病药物。如米托蒽醌、5-氮杂胞苷、去甲氧柔红霉素等;加大剂量;应用无交叉耐药的现有药物的新组合方案。对于停药复发者仍可采用原治疗方案。2.骨髓移植 ANLL复发率高,因此大多数人主张如有条件应在第一次缓解(CR1)后进行骨髓移植。此时进行BMT治愈率高,复发率较低;由于身体状况尚可,耐受性强,死于并发症者较少,BMT以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geneic BMT,allo-BMT)效果最好。CR1进行allo-BMT,其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50%左右,第

14、二次缓解(CR2)后进行BMT,5年无病生存率亦可达30%左右。但allo-BMT受HLA配型的限制,难以寻找合适的供髓者。尤其在我国难以广泛开展。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BMT,auto-BMT)用于没有合适HLA配型供髓者的患儿,采集缓解期患儿的骨髓,进行体外净化处理,低温保存,再对患儿进行预处理,尽可能杀伤体内的MRLC,然后将采集的骨髓输注给患儿本人。auto-BMT的复发率较高。预后预后较ALL差。一般认为,白细胞总数20109/L者预后较好。年龄1岁,尤其合并先天畸形或遗传性疾病的预后多不佳。合并CNSL者多预后不良。预后与亚型有关,M3型预后较好,M5、M6、M,型以及继发于MDS者预后较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