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焦脱硫技术.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5596381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性焦脱硫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活性焦脱硫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活性焦脱硫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活性焦脱硫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性焦脱硫技术.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活性焦是以褐煤为主要原料研制出的一种具有吸附剂和催化剂双重性能的粒状物质。活性焦具有活性炭的特点,但同时它又克服了活性炭价格高、机械强度低、易粉碎的缺点。活性焦是种用于化工生产中的固体吸附剂,主要用于干法脱硫技术。 活性焦烟气脱硫原理是:利用活性焦的吸附特性和催化特性使烟气中SO2与烟气中的水蒸气和氧反应生成H2SO4吸附在活性焦的表面,吸附SO2的活性焦加热再生,释放出高浓度SO2气体,再生后的活性焦循环使用,高浓度SO2气体可加工成硫酸、单质硫等多种化工产品。 活性焦脱硫技术的应用2008年10月09日来源:中国滤材网 关键词:活性焦 脱硫技术 燃煤烟气 摘 要 介绍活性焦脱硫技术的原理,

2、 阐述瓮福磷肥厂活性焦脱硫装置的运行情况, 该装置以煤作为活性焦的原料, 成本低; 装置负荷灵活, 烟气 SO2 体积分率可在 30%100%之间波动, 通过在线控制活性焦床层移动速度, 可快速调整系统达到最佳脱硫效果。该装置脱硫效率可达 95.91%, 除尘效率达 72.22%, 产生良好的环保效益和资源效益。 关键词 活性焦; 脱硫技术; 燃煤烟气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 10 142 亿 t, 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是世界上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 75%左右。煤炭作为一种非洁净燃料, 含有硫、汞等对环境有害杂质, 燃烧过程中产生 SO2 是形成“ 酸雨”和“ 酸雾”的主

3、要原因。燃煤 SO2 排放量占 SO2 总排放量的 85%以上,1t SO2 的污染损失超过 5000 元; 燃煤还产生 NOx、烟尘等污染物, 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治理污染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瓮福磷肥厂热电装置现有 2 75 t /h 锅炉, 原设计锅炉尾气为水膜除尘、除硫, 设计效率5%。由于使用地方高硫煤, 煤质平均含硫达到 4.5%,排放烟气的 SO2 浓度和粉尘浓度超标。按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标准, 每年需缴纳大量的排污费。2003年新增电除尘器装置对烟气除尘。2004 年 3 月,投资 1 900 多万元, 采用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项目的“ 高性能柱

4、状活性焦烟气脱硫技术”对锅炉尾气处理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改造后的装置 2005 年 4 月试验运行; 7 月 4 日通过环保验收, 烟气污染物达标排放; 8 月 18 日该装置顺利通过了技术结题验收和项目成果验收。1 活性焦脱硫机理 燃煤烟气( 温度 100 180, 有氧和水蒸气存在) 中的 SO2 在活性焦作用下, 与烟气中水、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硫酸。反应如下:硫酸存在于活性焦的微孔中 ,吸附二氧化硫的活性焦被加热到 蓄积在活性焦中的硫400500,酸或硫酸盐分解脱附, 产生的主要分解物是SO2 、N2、CO2 、H2O, 其物理形态为富二氧化硫的气体,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 ,SO2

5、体积分率可达到20%以上。 2H2SO4 +C 2SO2 +CO2 +2H2O活性焦在不断地脱硫与再生循环中, 受到物理和化学的再生作用, 恢复活性后重复使用。2 活性焦脱硫工艺 燃煤锅炉产生的 100 180烟气, 经过电除尘后进入活性吸附床吸附, 达到脱硫除尘效果; 吸附过的活性焦, 进入解吸塔, 通过加热再生, 被吸附的 SO2 解吸为高浓度的 SO2 气体; 再生后的活性焦通过筛选, 活性焦粉末及吸附的灰尘被分离去除; 再生所产生的高浓度的 SO2 气体经脱硫风机送入硫酸装置生产硫酸。再生、筛选后的活性焦进入新的循环净化流程。工艺流程见图 1。3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1) 活性焦在化学再生和物理循环过程中气化变脆、破碎及磨损而粉化。化学再生过程活性焦消耗与理论值相符, 物理循环过程导致活性焦损耗偏高, 占总消耗 60%左右。通过对下料挡板、下料溜管及皮带输送机增加变频等的改造, 活性焦物理循环消耗下降了 15%, 总消耗降低 26.94kg/tso2。 2) 吸附塔中 SO2 浓度升高, 反应剧烈, 加之固体活性焦移动不均匀, 床层局部温度会上升, 温度达到 200, 活性焦氧化加剧, 甚至烧毁活性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