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5585943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雪》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沁园春雪》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沁园春雪》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沁园春雪》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沁园春雪》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沁园春雪》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雪》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沁园春 雪教案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能力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教学重点: 1、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2、诗歌的朗读。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引领学生回顾有关“雪”的诗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

2、笠翁,独钓寒江雪。”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引出本课题目沁园春 雪二、 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毛泽东(1893-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既是中国革命的领袖,又是充满革命激情的诗人。他在书法上达到了人书俱老、古朴凝重的艺术高度。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

3、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三、 掌握词有关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词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长调(90字上)。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共114字。 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

4、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词牌后面可以有题目,也可以没有题目。这首词,“雪”是题目,内容与“沁园春”词牌无关。四、有感情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妖娆 稍逊 风骚 成吉思汗2、请学生听朗读视频,一方面随着画面感受北国壮丽的雪景,另一方面模仿大家朗读断句、重音、情感处理。 3、学生大声朗读,要求:(1)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2)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点评。五、篇章分析: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为下面具体赏析做准备。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 1、这首词写景、抒情、

5、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要点点拨: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2、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并谈谈你的理解。要点点拨: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 第1层概括写,从开头到“万里雪飘”。开门见山,气势磅礴。“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冰封”“雪飘”一动一静,极写严寒之烈,描绘出我国北方雄浑壮阔、银妆玉砌的雪景。 第2层具体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雪中远眺,“望”字领起下文。由“静”到“动”,暗示大地主人的斗争精神。 第3层想象写,从“须晴日”

6、到上阕结束。想象等到放晴的日子,景色就更加妍丽动人了! 教师小结:上阕北方写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3、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要点点拨:下阕第1层承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个“引”字巧妙地由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第2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层大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他们曾彪炳一时,雄视一代,可惜啊,在文治方面都稍微差一点。至于那天之骄子元太祖,只知道引满长弓,射落大雕而已。 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俱往矣”是对历代帝王的否定。那么

7、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呢?作者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真正主人。一笔定乾坤,收束全词,此乃点晴之笔。 二课时导入:要求学生齐读全文,并明确上阕主要内容。一、上阕品读: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上阕总写北国风光的句子是:( ),( ),( )。起笔意境开阔,气势宏大。2、上阕中“ ”字统领具体写景句,分别写了( )、( )、( )、( )景物。3、作者想象雪后晴日映照下北国的美丽景色是( ),( ),( )。4、“顿失滔滔”中你觉得哪个词用的极妙?为什么?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从修辞角度对该句进行赏析。6、品读“须晴日,看红

8、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指名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解疑,明确:4、“顿失滔滔”中“顿”,立刻、马上的意思,一词传神,形象表现天气变化之速,严寒之烈,结冰之快,容易使人联想到结冰前黄河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群山的柔美和高原的雄壮。“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群山、高原生命活力,化静为动,形象写出他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

9、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说可不说)6、点拨:“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教师示范朗读: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二、下阕品读: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词中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2、你从“惜”字中读出哪些意味?3、全词的主旨句是:( ),( ),( )。 请同学们谈谈理由。小组交流,指名小组代表

10、发言,教师点拨解疑,明确: 2、点拨: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3、点拨: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总结历史的经验,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三、再次整理思路:边板书边引领学生梳理总结。四、 积累拓展: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

11、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补充:咏蛙 一九一零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教学反思:、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