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5585832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愚公移山》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愚公移山》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愚公移山》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教学重点:发现体验。教学难点: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法: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学法: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教学过程:一、诵读课文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15分钟)1

2、、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投诸渤海之尾(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同学们发言。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

3、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1) 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2) 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

4、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二、探讨文章的主题写法。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5分钟)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

5、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

6、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讲解 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

7、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8、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三、“学法体验”(8分钟)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多次概括法: 壮举 移山传说 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永不放弃 感天动地移山情 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文序把握法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 或 毕力平险如第一段:高大的山第三段:“愚”“智”之辩 或 智叟不智 愚公不愚第四段:神力相助 或 理想成现实 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1、 在家庭会议上2、 愚公智叟辩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