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山 界[4].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5570347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 山 界[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老 山 界[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老 山 界[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老 山 界[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老 山 界[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 山 界[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 山 界[4].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山界南屏中学 熊良芬前两课,我们欣赏了有关“长征”的诗歌,学习了中国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下面我们再从记叙文、小说、影视文学的角度,去领略长征的艰险,以及红军战士从中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及运用,背诵精彩片断。2把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结构的特点。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继承长征中的革命传统。二、学习要点1字词惊惶(hung):惊慌,恐惧。苛(k)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缴(jio):交纳,交付,缴公粮。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酣(hn)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蜷(qu

2、n):弯曲。呜咽(y):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ju 咀嚼 shng 盛开嚼 盛 jio(口语)嚼口香糖 chng 盛饭 2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3内容结构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

3、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一开头就点出“30里高”,表明老山界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第二部分(第2-33段),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这是课文的主体,按时间顺序和地点的变化又可以分为四层。第1层(第2一ll段),从当天下午写到天黑之际,从山沟写到山脚,记叙“我们”同瑶民的攀谈交往,表现红军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帮助。第2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从山脚下写到半山腰,记叙陡山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雷公岩前露宿,表现登山的艰苦和红军的乐观精神。第3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从雷公岩写到老山界山顶,记叙山路的崎岖难走和红军的坚强意志,点明

4、红军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第4层(第3233段),在山顶休息以后,从山顶写到山下,记述了红军下山的情景,表达了胜利到达营地的喜悦。第三部分(第34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4课文主旨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三、深入探究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有何好处?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例如,由于“天色晚了”,

5、因而“肚子饿了”,加上“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于是“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就显得不奇怪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老山界这座山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是特别的陡峭。2举例说明本文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用是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意思。比如,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队伍。作者从多方面描写景物来表达中心意思。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

6、出老山界山势的特点,如:写“之”字路上的火把,先写从山下向山上望的情景,“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次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在上述两段描述之间,作者又配以红军战士身临绝壁仍旧很乐观的语言描写:“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再写红军战士在“之”字路上睡觉被冻醒后的所见:“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这样,山路的曲折迂回,山势的陡峭险峻,均写得逼真、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觉到老山界的“高”和“险”,有力地突出了行军的困难。作者

7、就是以此为背景,描写了红军战士豪壮的语言、畅快的心情,渲染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3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例如,“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语言异常朴实,富于口语色彩。有些地方,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增添了语言的美感。如“半夜里,忽然醒来”以后的所见所闻的描写,绘形绘声绘色,着力渲染,四个比喻,刻画入微。这几个比喻,形象生动,可以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通过比喻对本体事物理解得更加明确清晰。处于山谷,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低微,但由于寂静,听起来仿佛近

8、在咫尺,而且响亮;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作者就是这样以形象贴切的比喻,用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似乎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全文饱含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这里,有出于对自己队伍本质特点认识而产生的强烈的自信之情,如“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有不畏艰难险阻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感情,如写登山时的欢声笑语;有对自己同志的真

9、挚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如写医务人员的辛苦和对医务人员中“英勇得很”的女同志的赞美;有胜利的欣慰和自豪之情,如“我们完成了任务,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句中的“笨重”固然有对当时的红军不够机动灵活的针砭,但也表现了红军翻山后的欣慰和自豪);不少写景文字,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如写夜宿的所见所闻“下山15里”所见的“景致”等。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 中 考 解 析1(甘肃省)选出红色字的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搪塞(si)卑劣(l)哀悼(do) 名讳(hu)B玷污(zhn) 驿站(y) 瞥见(pi) 逊色(xn)C溺水(n

10、) 匿名(n) 诘责(j)讹诈(zh)D缄默(jin) 干涸(h) 畸形(j)歼灭(jin)【考点】:字音;拼音规则【分析】:答案为D项。本题加点的字都是容易误读的字。A项中的“塞”是多音多义字,它有三个读音:si、si、s。在“搪塞”一词中应该读s,“劣”字的注音,因受方言影响有误,正确的读音应该是li;B项中的“玷”应该读din,“逊”的读音应该读四声;C项中“诘”的正确读音是ji。2(山东省青岛市)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琐屑 旁逸斜出 B惘然 辩伪去妄C恭维 偃旗息鼓 D摩挲 骇人听闻【考点】:音同形近字辨析【分析】:答案为B项。辨识错别字,要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辩伪去妄

11、”应该写为“辨伪去妄”。“辨”是“辨别,分辨”之意。3(江苏省南京市)下面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纪念建党80周年活动的主题是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B 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认为: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C 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这位教育家有独到的见解。D 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分析】:答案为C项。C项“谈到怎样教育青年少一代”是陈述语气,不应该使用问号,应该改为逗号。4(四川省成都市)给红色字选择义项都正确的一组是( )百废待举 “举”的义项:往上抬起兴办,做 提出 全,都自出心裁 “裁

12、”的义项:用剪子剪布或用刀子割纸削减,去掉一部分 文章的体裁、格式安排取舍A、举 裁 B、举 裁 C、举 裁 D、举 裁 【考点】:词语的含义【分析】:答案为B项。很多情况下,掌握词语中某个重要的语素的意思,对正确理解词语的整体意义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不能望文生义,不能用词语的今义妄推其本义。“百废待举”是指各种该办未办的事业需要兴办起来。举,兴办,做。“自出心裁”是指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裁,安排取舍。 【课外拓展】天籁之音读老山界刘白羽收到出版社送来的陆定一散文老山界,编者要我在文后写些话。定一同志是我的老领导,老熟人。从延安以来他对我总是很关爱。他是中央领导人,当然是

13、政治家;可是我在延安读过他的很优美的散文,不是一般的优美,而是十分的优美,比如这篇老山界,看来他也是文学家。他为人温和,喜欢笑,而且笑得开朗,在会议桌上也常常说几句逗乐的话。可是在他认为是原则问题时,态度又很严厉,并不拍桌子瞪眼睛,但是他那种气势是十分怕人的。 不过,我只见过两次。我所以先谈人,是因为文学是人学这个缘故吧!老山界写的是红军长征时期,跨越一座有三十里高的大山。这是很难写的,但是他通过自己的感受,把那悬崖、绝壁,跋涉、饥饿,写得有声有色。他是写情写景的好手,通过部队拥挤缓慢的行动,写巍然攀山路的艰难,特别是对夜行军的描写更为精彩:“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

14、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一下就把高山的陡立气势写了出来,不但那样险,而且那样美。我是经历过战争的人。现在当我游览惊人动世的名山大川时,总会想起战争中行军在无边旷野里偶尔发现的景物,比现在所见的名胜要美。那是怀着一种憧憬心情感受的美,那是凭着两只脚,荡着灰尘,走得又累又乏,才能赢得的代价。现在我不可能寻觅得着了,这一感觉从老山界中却可以体会得到。老山界是一篇革命英雄主义的散文。它通过艺术形象把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通过的第一雄关、险关的豪气、壮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千古万代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希望在开创新世纪的今天,有更多的人能读读这篇散文。想一想创造新世界的第一步是多么艰难困苦,不仅为现在自己身处的光明辉煌和强大胜利而自豪,而且应当凝聚无比推动的力量,使中国巍然屹立世界之巅发射出强烈光芒。我不知写作这篇散文的人当时有没有想到这美好远景,但他们爬山攀崖的每一步的确在写着创世的历史。从艺术上说,作者在夜宿的那一段,就写得出神入化:“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冒着坠下万丈悬崖,粉身碎骨的危险,还是裹了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