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八年痛.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5569260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撤点并校八年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撤点并校八年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撤点并校八年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撤点并校八年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撤点并校八年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撤点并校八年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撤点并校八年痛.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南方农村报4月2日报道: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广东农民代表杨月娥说,“学校撤并,孩子们不得不去镇上上学,一些孩子离家就是二三十里,车费、住宿费、伙食费,一年保守都要1000元,实际上农民的负担反而加重了。”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简称“撤点并校”,一个推行了8年的改革,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再度走进公众视野。无论是扩大学校规模,还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广东在努力达到布局调整初衷的过程中,上学难、废校利用难、学生辍学、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副产品”也在不断出现。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这些镜头

2、,不容我们再回避部分地方“撤点并校”带来的后果。南方农村报记者多方调查,透视在焦灼、阵痛中前行的撤点并校,探寻改革如何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优化,让孩子们上好学、读好书。【稿一】话不多句,温晶晶便背靠着墙壁,低头哭泣。走进她身后这间低矮的土坯屋,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酸腐的气息,昏暗的灯光下,蚊虫在隐约飞窜。这个13岁的小学四年级女生,经过5年的起居进出,对这逼仄的空间早已习惯。独自洗衣服,独自买菜,独自做饭,数年如一日,自我照顾已成为温晶晶的生活常态。倘若权丰小学没有并入横乾小学,她可以从寮下村的家中步行10分钟到达学校,而如今6公里的山路将步行时间拉长到3个小时,她不得不借住在横乾小学附近,独自求学。

3、红色的痘斑散布在温晶晶脸上,这是前几天得了水痘的症状,她没钱、也不懂得怎样去医治。夜幕逐渐拉下,泪水在温晶晶脸上已经模糊不清,空气中隐隐约约传来邻居的耳语:“水痘会传染的,要小心她”上学路遥孤儿离乡求学 2001年,广东省开始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撤点并校”在大量补贴资金的推动下,席卷农村。大埔县百侯镇横乾村委会的权丰小学首当其冲,当年便被并入5公里外的横乾小学。从温晶晶家所在的寮下村到横乾小学,是一条6公里的山路,崎岖不平,荆棘遍布。每个周五晚上,晶晶都要步行从学校回家,一趟要三个小时,晚上六七点独自走在山路上,“开始时很怕黑,后来就习惯了。最怕是下雨天,走黄泥路真的很危险”。她是个孤儿,早

4、就过世的父亲在她的印象里已经模糊不清,母亲改嫁后,也没来看望过她。温晶晶还有两个哥哥,此前,三兄妹相依为命,在横乾小学附近寄宿,两个哥哥都会照顾她。然而,由于生活压力过大,大哥温鹏超被迫于2007年辍学,远赴海南打工;2008年,温晶晶的二哥温裕军升学,到百侯镇上读初一。温晶晶只能独自料理生活。3月4日下午,当南方农村报记者见到她时,这个瘦小的女孩正在村里的水渠边洗衣服。落日的斜晖照着田边缓缓流淌的河水,温晶晶光脚穿着凉拖鞋,一双小脚冻得通红,藏在身后的手掌紫一块红一块,脸上写满超出她年龄的无奈和忧郁。“这孩子,就是生活压力太大了。”横乾小学校长罗建华轻声叹气,“学习也有点跟不上。”考验还在后

5、头,根据大埔县的相关政策,横乾小学还可能要继续与其他学校合并。对此,横乾小学校长罗建华一脸愁容,眼里充满了对这所漂亮学校的不舍。在一次全县的校长会上,有关领导表达了将横乾小学合并的意思。群众闻听消息后,一时间议论纷纷:与其等学校被撤后小孩再转学,还不如早做打算,现在就跑去县城读书。民间出资助建的横乾小学原来有60多个学生,2004年初传出并校的消息后,学校一下减少了20多人;到了2004年9月,又减少了十几个,流失的学生大多去了大埔县城里的小学。如果横乾小学再被撤掉,晶晶该怎么读书呢?她摇摇头,“还没想那么多。”与晶晶住在同一排借宿房的7个横乾小学的学生,因为有亲戚在身边照顾,目前相对幸运,但

6、未来可能发生的再次并校,将会考验他们。化州鉴江开发区,虽然地处平原,道路平坦,但该区的东方红村民却有自己的担忧:当地试图将石头小学、甲塘小学和东方红小学三所小学合并,而从石头小学到新教学点的唯一通道,被两条公路和一条铁路切断,学生上学安全隐患很大。在载着南方农村报记者穿过新茂化公路时,东方红村委会龙坡村村长庞卫干停在路口,左右观望穿梭的货车、油罐车、摩托车和客车,在确认安全之后,才小心翼翼地开动摩托穿过马路,他无法想象年幼的学生何以应付这样的车来车往。铁路线上,火车不时轰鸣而过,也让庞卫干提心吊胆,倘若下雨,铁路下的村道涵洞便会积水,学生需要爬过铁路。因群众意见较大,目前,这三所学校的合并已经

7、暂停。负担加重辍学潮流涌动学校不断向城镇合并,不仅使小孩上学越来越难,同时因为城乡经济存在差距,也让许多农村家长在经济上力不从心。“从江林中学转到江谷中学,上学费用一下翻了几倍。”四会市江谷镇小乐村村民吴世财,因无力承担飞涨的上学费用,两个孩子被迫先后辍学。去年一年,仅几十户人家的小乐村就有4个初中生放弃了学业,十五六岁就外出打工。吴世财的女儿吴金虹转到江谷中学后,读了七天便辍学,到镇上的陶瓷厂打工;儿子读到初二时,也放弃了学业。“他们在江林中学读,我还供得起,在江谷的话只能不读了。”因为家穷影响了孩子的前程,吴世财感到很愧疚。“我们村很多孩子都想读书,但付不起一星期六七十块的费用,要是江林中

8、学还在就好了。”身边一位老人附和道。对小乐村的小学生来说,原小学并入大垌小学后,最直接的变化是,每天要在悬崖边的山路上蹒跚3个多小时。所幸新增的费用并不多,只是每天一两块早餐钱。然而,小乐村的中学生处境就完全改变了,“打一桶热水,都要5毛钱”。自从2006年9月江林中学并入10公里外的江谷中学后,上学的费用立刻飙升。一个学生,交通费每星期来回要10块钱(读江林中学是6块),伙食费一天10块(在江林中学一个星期才十几块),一个星期的总开支要60多块,是在江林中学的4倍,这还不包括每个学期的寄宿费120块。如果有两个小孩在江谷中学读书,一个月便需要支出480块钱,这对以打柴为生的小乐村民来说是无法

9、承受的。村民吴世强砍柴多的时候,一天能砍200多斤,一般100斤柴能卖到9块钱,算下来每月有600多元的收入,刨去家用,根本不够小孩读书。“碰到下雨天就无法上山,有时砍多了林业站还会来罚款。”吴世强说,就连这点微薄的砍柴收入也不稳定。因此,一些学生被迫辍学。大垌村的王伙珍(化名)便是其中之一,2006年9月开学后,她在江谷中学呆了不到一个星期,便辍学打工,一度在酒店当DJ公主。辍学在大垌村,已经成为一个现象。摩托仔随意地用手一指,便能发现辍学孩子的身影。退休教师冼文初说,江林中学并入江谷中学后,已经有120名左右的学生辍学。爆满与萧瑟城乡学校分化化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何明峰称,化州并校的力度很大。

10、根据该局提供的资料,2007年化州市撤并教学点105个,2008年撤并小学207所、初中9所,两年共撤并学校321所。仅两年时间,化州撤并的学校就占学校总数的37.5%。同样,大埔县的小学由2002年的254所减少到如今的142所,七年时间共撤并小学112所,撤并的比例为42.3%。四会市教育局副局长钟丹说,四会中小学数目从2001年调整前的175所减少到目前的125所,撤并比例为28.6%。撤并势不可挡,步步推进,一些农村学校却日显荒凉。四会市江谷镇。临近放学,十来个孩子在顺带小学的操场上玩闹,两栋三层楼高的校舍空荡得有些萧瑟。这两栋房子贴着粉红色的瓷砖,在山林的掩映中格外显眼,其中新的那栋

11、是2005年修建的。这栋新楼,随着部分高年级学生次年转到大垌小学就读,只用了一年便人去楼空。两栋校舍的整修总共花费20多万元。据顺带小学罗校长透露,如果今年学校的孩子继续流失,顺带小学不久后将会被全部并入大垌小学,地处偏远的校舍到时如何安置,“我心里也没谱”。其实,这样废弃的校舍不止一处,同样处在江谷镇的江林中学,已经门窗大开,灰尘满地,荒草长了半层楼高。2003年,江林镇和江谷镇合并,江林中学也随着江林行政机关的脚步,被并入了十几公里外的江谷中学。江林中学的原校址至今没有用作其他用途,学校操场上的篮球架亦未拆去,校舍的教室中胡乱堆放着一些杂物。与农村学校空落落的校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城小学

12、的操场塞得满当当的。在并校之前,顺带小学原有85名学生,而大垌小学只有43人,并校后,顺带小学留有的两个年级还剩12个学生,而大垌小学增加到75人。除去大垌小学六年级毕业的17名学生,大约有25个孩子在并校过程中流失了,这些流失的孩子大多到了县城读书。面对逐年涌入的农村学生,大埔县城的小学不堪重负。大埔县城的大埔县第三小学,聚集着众多从农村进城读书的孩子,该校学生人数逐年增长,近三年每学期增加100多人。自从并校政策实施后,大埔三小的在校生人数从800人增加到了1600多,“现在我们学校已经完全饱和了,好多班达到了六七十人,县教育局要求我们减少招收农村学生,可还是不断有人要来。”大埔三小的吴副

13、校长说,大埔三小现在共有28个班,一到三年级各有4个班,四到五年级各为5个班,六年级有6个班,其中六年级在去年开学的时候,整整多收了一个班的农村学生。“从各个年级的班级数也可以看出,近年来有许多高年级的农村学生转进学校,而且势头没有减缓的趋势。”吴副校长表示,真没料到乡镇的小学布局调整,会给县城的小学带来这么大的影响。2000年,大埔三小建了些新校舍,当时因为部分班级有空额,便接收了一些从农村来的学生,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闻讯赶来,至今已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农村地区。大埔县城共有四所小学,其他三所小学的情况也和大埔三小类似,其中县中心小学和实验小学的学生人数都已超过了3000人

14、。县城学校虽然学生人数陡增,但经费状况并未跟着改观,导致后勤服务跟不上。另外,一个班六七十名学生,也让教师的教学管理压力加大。鉴于县城小学因为拥挤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的现状,大埔县教育局已经计划在县城新建一所小学。【稿二】农村学校凋弊探源并校与城镇化,谁是真正推手?城镇和农村学校的兴衰对比日渐强烈,南方农村报记者在大埔、四会等地采访中遇到的村民反映,这是普遍现象。对此,政府部门与当地群众有着不同的解读。今年10岁的蓝梓湄刚上大埔三小三年级,她家在离县城20公里左右的密坑村。密坑村原来有一个小学,大约在2003年被撤掉,并入了相隔7公里的河腰小学。因为上学的距离太远,爷爷只得带着她到县城里租房,

15、到三小念书。她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今年已经60多岁了,奶奶还住在村子里养鸡鸭。她和爷爷每周回一趟家,来回需要14元的车费,“家里比较好玩,有许多果树,还有小狗陪我玩”。对于并校之后,县城小学成了“巨无霸”,而农村小学萎缩的格局,大埔县教育局刘剑涛局长表示“在掌握之中”。刘认为,城里的教学有保证,能够提高教学质量。2008年,广州某党校教授来大埔讲课,指出“大埔若要发展,就是要把农村的孩子都弄到县城来”。刘剑涛对此深表赞同,他认为“教育的根本出路在城里”。四会市教育局主管布局调整的钟丹副局长认为,这主要是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造成的。“农村人口出生率逐步走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到县城甚至外市务

16、工的人越来越多,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出生人口也会减少。”另外,一些原来在农村的家长到城里打工,赚钱后在城市买房或者租屋,便将孩子接到教学条件更为优越的城里学校就读,甚至把户口也转到城里,因此,撤点并校也是顺应城镇化的大趋势。在钟丹看来,本来农村学校的教学力量就相对薄弱,学生纷纷到城镇读书后,生源已经严重不足,有些农村学校只有7、8个学生,老师要奔走一天教几个年级、多个科目;还不如集中起来,加大对城镇学校的建设力度,让师资、教学资源更加集中优化配置。“很多农村读书的孩子,都是到了城里后才开始学英语,因为农村学校很少有英语老师。”然而,一些村民对上述官员的观点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一些未考虑当地实际的并校举动,加速了农村生源大批流向城镇。撤并人为地加剧了农村与城镇教学的差距。并校之后路途远了,本来可以由家里老人照顾的,现在只能让孩子到城镇读书,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村民们所讲的“人为”,还反映在资金投入上。大埔县调整中小学布局的专项资金,只投入县城中小学和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