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2)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556483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是由三篇独立的片段组成的: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并且三篇短文都选自名著。这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而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又不尽相同。在教学时,我不急于求成,先复习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或某种思想品质。我用了三个课时,每一篇课文用一个课时,每课抓住一个训练的重点。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着重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学习。这个片段主要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并划出来,先自己体会,然后

2、交流汇报。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词语。再让学生个别读、集体读这些句子,会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理解出小嘎子的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文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这个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这一片段着重抓住人物的外貌、穿着、语言的描写来学习。我采用小组的形式,先划出相关的句子,再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还会有较大的争议,通过同学们的探讨,该搜理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挖掘出来了。

3、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手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根,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才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教学时,我采用完全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自己在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在书上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批注,绝大部分同学写得差不多的时候,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后再在全班作汇报。通过这些方式的学习,同学们对人物描写的方法,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也更清楚地体会到了写人的文章应该如何去写,写人

4、的文章与写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学生应该比以前清楚一些了,比较好地达到了学习和运用的效果。学习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破绽、咕咚、侄子、穿梭、郎中、媳妇、辉煌、苗条、风骚”等词语。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以上内容源自小精灵儿童网站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学习重点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

5、习作中学习运用。教学设想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创新,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许多摇曳多姿、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写出他们的风采的?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人物描写一组。二提炼写法(一)总结文本写法1思考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有哪几位小嘎子、严监生和王熙凤。(电脑出示

6、三个人物头像)2回顾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描写方法。小嘎子给人的印象是顽皮机敏、争强好胜,永不服输。(学生边说教师边点击鼠标,链接到小嘎子页面)作者抓住了小嘎子的动作、心理来写的,还运用了不少修辞方法。指读临死前的严监生,思考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性格特点及描写方法。严监生非常吝啬贪财,是个要钱不要命的人。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写的,尤其是严监生伸出两个手指的细节。指读林黛玉初见凤辣子,思考王熙凤性格特点及描写方法。王熙凤很泼辣很张狂,这从对林黛玉和贾母的侧面描写可以体现出来;说话见风使舵,这从作者正面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来。以上内容源自小精灵儿童网站(二)知识迁移,归纳课外文章写作特点1

7、进行中国古典名著的片断阅读,强化训练所学方法。(教师课前给学生印发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四个人物片断描写让学生熟读),课前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这四个名著片断,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个最感兴趣的人物,说说他的性格特点和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生讨论,汇报。(汇报时教师结合多媒体呈现相应的能体现人物特点的画面。)汇报曹操人物特点,短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写出了他的生性多疑和礼贤下士。汇报林黛玉这个人物,做着抓住林黛玉临死前的语言和动作、神态,写出了她的体弱多病和孤苦伶仃。(三)游戏拓展,反向强化写法以水浒传中的人物描写为谜面,猜出谜底是水浒传中的哪些人物。电脑出示:只见人丛里那个黑大汉,轮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

8、来。人物:李逵。引导归纳人物写法:从人物的外貌和动作,还有斧头,都是李逵的特点。电脑出示道:有何难哉!便拈弓搭箭,纵马向前,望着影中只一箭,不端不正,恰好把那碗红灯射将下来。人物:花荣。引导归纳人物写法:从动作和语言上可以看出箭术高超的人物特点。电脑出示:听了大惊道:这三十馀岁的正是陆虞侯!那泼贱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见我,只教他骨肉为泥!林冲。从人物的语言上可以看出这人和陆虞侯有深仇大恨,写出了情节上的特点。(四)引导学生总结写人文章的写法1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2细致地写,恰当地使用比喻、反问、设问等修辞方法。3可以适当通过别人的心理、语言描写,反映所写

9、人物的特点。三课堂练笔(一)运用所学人物描写进行片断习作,师随机指导。1出示习作要求: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许多人陪伴我们慢慢长大,父母、老师、同学这些人很值得我们记录下来。请运用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写出你最想记录的一个人。写出他(她)的特点,字数150字左右。2学生进行片断习作,师随机指导。3习作汇报,学生评价。注意结合课堂总结的写人文章的写法、人物特点、语言词句等多角度进行评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四拓展欣赏教师出示自己的习作,标示人物描写的地方,配乐诵读,生欣赏。终于,我从沈阳回来,拖着疲惫的身躯。一进家门,便看见父亲迎在那里,好像一直等着我似的。他不说话,两眼直盯着我,从头顶一直打量

10、到脚上。我正要嘲笑他的大惊小怪,他似乎已经察觉,立刻扭转头,大踏步地走进厨房里,片刻之后,便接二连三地唤我吃饭。饭罢,父亲照例坐在沙发上看报,我在一旁和他闲谈。困倦袭来,我忍不住将脑袋靠在他的肩头。父亲的肩头微微一颤,却没有动。我从小就恼恨他没有文学作品中的父亲那高大魁梧的身材,更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威望和财富。可是,这一刻,他的肩头就像粗壮的老树,供疲倦归来的我贪婪地依靠;像一座山,托着我跋涉求索的希望。家,此刻就挑在父亲的肩头上。翌日清晨,我醒来时,正睡在我那张无比宽敞、温暖又舒适的大床上。点评:沈奎喜老师这节课看罢让人回味无穷。首先,从沈奎喜老师的导语、过渡语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作为语文教

11、师,沈奎喜老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古、现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再加上其丰富的教育理论,使他能以大语文观统揽教材,站在一定高度引领学生畅游书海。学生在教师娓娓的讲述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沈奎喜老师能够明确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以课本为载体,自己去探究文本中的知识,从而获取语文能力。老师先引导学生自习去找寻文章的写作特点,再和学生一起概括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将这种特点与方法运用到写作当中,让学生掌握这种语文能力。第三,沈奎喜老师善于将课内外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与迁移,从而巩固教学重点。如在理顺完课本文章的写作方法之后,老师又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

12、分别选取了四个人物片断描写,让学生运用课本中体会到的方法来理解这几个人物在写作上的特点。又如,沈奎喜老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先出示名著中一段人物的描写,再让学生根据这种描述猜人物等,这些都是对教学重点的强化。第四,沈奎喜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比如本组课文着重掌握人物的写法,于是,他提出一个涵盖量很大的问题:这几位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人物的这些特点的?学生紧紧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思考,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有系统性。第五,沈奎喜老师注重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做一方面创设了一种古香古色的氛围,使整个课堂散发着文学气息,另一方面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多媒体的运用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课堂容量。如开课伊始,沈奎喜老师就将本课的三个人物头像出示在投影上,在淡雅的荷花的映衬下,我们似乎感受到一部部文学长卷在我们面前展开,加上师生的共同理解,三个人物显得鲜活而生动,有呼之欲出之感。整堂课,这种浓浓的文化气息使得学生与看课的教师深深地陶醉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