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5539980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案) 12高一教案 2006年4月19日14:59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阅读,揣摩语言。 2.欣赏课文在景物描写上的高超的语言艺术,体味本散文情景交融的文学特色。 3.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是散文艺苑中的奇葩。学习时应着重于揣摩语言上学习的重点。其目的是在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主旨较为深远,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蕴涵的感情较复杂学习的难点。学习中要把握语境来来辨析、品味,注意在诵读中,不断增强语感,从而更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授课时间:2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写,熟读第4-6段,看作者如何处理情与景的关系。 2.揣摩关键语句,弄懂难句意思,把握句子的深层含义,体会句子的感情色彩。 教学内容与步骤 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包括对词语、句子的揣摩。 1.揣摩词语 (一)对词语的具体含义的理解 理解词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能确定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单一含义。 2能确定词语的本意及其在本文中的转化义(引申义、比喻义)。 3能确定词语(多音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义项。 4能确定运用典故或者其他原因而使词语产生的特定的含义。

3、5能确定因为修辞的需要而产生的临时意义。 6能确定词语的字面意义及其字外之意或者深层含义。 7能确定指代词语的指代内容。 8能确定近义、同义词含义的细微差别。 9能确定虚词配合造句所表达的含义。 (二)对词语表达作用的领会: 学习词语不仅要注意准确理解,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特别应注意把词语放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去考查、辨析,揣摩、品味其蕴义。词语的表达作用如下: 1.形象性棗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状物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的具象性作用,还包括色彩性、音乐性等。这些词语的运用,有助于读者获得直觉的形象感受,形成想象、联想,进入审美鉴赏的特定境界。 2.精确性棗主要指用词表达概念的准确恰当,修饰、

4、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达上起精确、严密的作用。此类词语在运用是实事求是,反映了思维的缜密。 3.情感性棗主要指词语对表达作者或作品中人物鲜明的感情倾向所起的作用,包括褒贬,正话反说或者反话正说,反义词对举以及语气的变化等。 4.结构性棗主要指词语在全文(或者段落)中的地位,在照应、过渡等方面起结构上的作用。 领会词语的表达作用,必须以原文的意思为主,应以“词不离句”为原则,具体分析不能限于某一个角度。应该以比较为方法,以综合为要著,以理解为关键,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三)结合语境准确选用词语: 结合语境选择词语,是综合能力的表现,涉及的方面很多,有语境的领会,有词语间关系的把握,有语法、修辞、逻

5、辑的综合运用,是多种能力的应用。语境有内外之别,既可根据内部语境去推求,也可联系外部语境去推求,譬如联系社会背景,联系社会实际,联系有关资料等。 2.揣摩句子 (一)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1)理解句子的含义,是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把握文章中心的前提。 句子是由词构成的,文章者总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去选用最恰当的词语,组织最合适的句序。为了准确的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总是积极的调动多种语法手段,利用多种修辞功能。当缀句成篇时,作者的思路就会贯穿其间,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就会流露其间,这时,句子已不是完全独立的语言单位,而是与篇章构成不能分离的整体结构。所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要“句不离篇”。因为,句子

6、是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而存在的。句子的特殊含义也只能在特定的语义环境才准确明白的显露。 (2)理解句子的含义借助语法知识。 一般情况下,文章中的绝大多数句子的含义不难理解。不过,有时会碰到一些难句:有的句子用词精巧,含义深刻;有的句子委婉含蓄,意在言外;有的句子背景特殊,难以理解。因而细细品位,是不可缺的。如果理解复杂的单句,就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进行发分析;理解复句,就抓住特定关系的关联词语进行分析;理解复杂的特殊的次序的句式,就要看因句子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 (3)理解句子的含义借助修辞知识。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目的,不同的语境里的句子感情色彩、语意轻重等也不同,作者的思想状

7、况和具体的背景不同,写在文章里的句子的含义也不同。有时候,可以借助修辞手法来帮助理解。修辞方法不同,表达的作用也不同。 (二)句间关系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句间关系,是指段落内的句间关系。正确地分析理解段落内的句间关系,就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就能深入的理解段意,进而理解文章的中心,从而做到整体阅读。句间关系是作者的思维的自然反映,而不是读者强加的。因而,应注意作者的思路。 段落内的句间关系,在发分析时应注意层次,它基本上与复句关系相同。有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各种,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说明关系,等等。一般来说,句间关系的分析就是段落内的层次分析。 (三)对句子的表达作用的领会

8、 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句子的表达作用,同样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现。句子的内容可以是观点,可以是感情,也可以是知识句子的形式主要指句式,运用的修辞、语法、逻辑等构成。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句式不同,或偏重于内容,或偏重于形式。句子表达作用的领会是句意理解的重点,也是分析文章,把握中心的重要途径。因而不可忽视。 3.揣摩语言的方法 (1)做记号、批注,寻语言揣摩点 预习课文时自己觉得有需要揣摩的地方,就标上记号,在课本空白的地方写上问题,一句话或几句话的心得,从一篇做起,坚持不懈,有备而学,就会在整体感知上有所提高。 (2)把握角度,反复推敲 揣摩就是反复思考推敲,因而关键句应该抓住,不放过难句,

9、字面上的意思要了解,深层的含义也别忘却去找寻,还要注意其感情色彩。 (3)多做比较,深入揣摩 学会作比较,不同的文体里的相同的表达方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呢?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理解呢?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使用上的差异在哪里?就第一单元而言,四篇课文各有不同,做个学习有心人,在总体上把握,细心揣摩,会有的收获的。 (4)借助积累,提高能力 初中我们已经有了许多的积累,过去老师教的方法也是一种借鉴,还加之我们平时的阅读,应当说我们的高中阶段的学习并非是特别困难的,只要有积累,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是可以做到的。 4.相关练习 1.依次填入下面各句中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10、a.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日本侵华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b.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疾病。 c.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了。 A.窜改驱除融解B.篡改祛除融解 C.窜改祛除溶解D.篡改驱除溶解 解析窜改:意思是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篡改:意思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驱除:赶走;除掉 祛除:意思是除去(疾病、疑惑、迷信人所谓邪祟等) 融解:喻指某种情绪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消解 溶解:本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布在另外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

11、一会,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的再看一阵。 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大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解析A句“再”表示动作的重复,应换成“又”虽也表示动作的重复,但却是已发生的。 B.句中的“尽管但”构成紧缩的转折复句。 C.句中的“得以”应当去掉,因为前面没有可借助的条件。 D.句中的“进而”表示地递进意思,不合语意应该改为“从而”表因果。(B)

12、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的才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向背。 B.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C.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售价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可火中取栗。 D.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解析A.中的“望其向背”愿意是能够看到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B.中的“处心积虑”的意思是千方百计地盘算,(含贬义) C.中的

13、“火中取栗”本是寓言故事,猫被猴子欺骗为其取出火中的栗子,脚上的毛被烧了,离子却被猴子吃掉了,比喻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D.中的“拭目以待”的意思是形容殷切期望或等待某件事的实现。(D) 4.横线上填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_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1)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2)那儿的景色真美! (3)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4)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 (5)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6)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2)(3)(6)B.(1)(4)(5)C.(2)(3)(5)D.(1)

14、(4)(6) 解析因为横线前的句子已点明了“去年”,“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就隐含了“我”在叙述此时已不在该疗养院了,因此,衔接的句子应以远指的“那儿”为好,横线后的句子以“江岸后”开头,故应与之相接的句子是(3)这样主语自然转换,再者与“江岸”相照应的是“江面”,故应选(6)。本题的答案是(A) 5.在下面横线处填写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暖色;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解析这是一道高考试题,要求考生能在规定语境中,拟出一恰当的比喻来并且能与所给的句子组成排比句,还要前后呼应。第二条横线上所写的内容是前后的扩展,第三条横线的内容又要与其相呼应。 参考答案: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乐曲渐趋高潮。 学生课前预习常规 1.必备工具书:新华字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