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骏的故事.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5385991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昭陵六骏的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昭陵六骏的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昭陵六骏的故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昭陵六骏的故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昭陵六骏的故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昭陵六骏的故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昭陵六骏的故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昭陵六骏的故事(上) 唐方 九月 24, 2011 【原文首发于老西安的博客,感谢作者“陈酿太白”(微博)的原创分享,曾搜集整理了陕博寻宝系列。】昭陵六骏是碑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六骏,除了炫耀一生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的艰难。1914年,美国人毕士博与袁世凯之子袁克定勾结,将六骏中的两骏盗卖美国(原来一直讲盗运,但人家美国佬拿出来买卖的原始发票,所以现在包括博物馆的标示牌都不再标示盗运出境的文字),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这两骏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现在看到的拳毛弧与飒露紫的是复制品。1918年,他们再次来到中国,企图

2、将剩余的四幅砸成数块装箱运走,被当地民众发现拦存了下来。所以现在看到的是四幅残损的浮雕。它们虽然残缺,但却是真品,都是国宝级文物。昭陵六骏之特勒骠黄马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特勒”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其地位次于叶护和设,只统部落,不领兵马。太宗以突厥“特勒”官号来命名自己的坐骑,不仅仅是为赞扬名品良种的骏马,更重要的是以突厥赞美英雄、勇士的风俗来纪念和炫耀自己的辉煌战绩。另外,突厥多以王室子弟为“特勒”,所以“特勒骠”亦可能是突厥可汗的一个子弟进献的。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19年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史载:唐初天下未定,宋金刚陷浍州(今山西境内),兵锋甚锐。“特勤骠”在平定宋金刚

3、的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载着太宗建立了功绩。太宗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昭陵六骏之青骓。上图为盗卖前完整的青骓,下图为博物馆现存青骓可能是来自西方“大秦”国的骏马,“青骓”之“青”不是泛指一种颜色,而是来源于突厥文“cin”或“sin”,在汉语中音与“秦”、“青”同音,故称之。此马为太宗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窦建德原系隋军将领,据说还是太宗的母舅,乘乱自称夏国王。当时,唐军扼守虎牢关,占据有利地形。太宗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之机,下令全面反攻,并亲率劲骑突入敌阵,一举擒获窦建德。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马身虽中五箭

4、,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此马飞奔的速度之快。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马的矫捷轻快,后一句道出这一战役的关键性意义。 昭陵六骏之什伐赤。图为盗卖前的“什伐赤”,此时已见残损,故不能将六骏残损之罪全部归于袁克定和美国佬什伐赤也是用突厥官号命名的一匹坐骑。“什伐”来自突厥语,应对音转译为汉文“设发”。“设”是突厥别部领兵的将领,任“设”者都是可汗的直系亲属,地位在可汗、叶护之下,可以建立牙帐,统率兵马二万人左右。尽管学术界对“设发”的对译与含义有许多不同观点,但公认“设发”或“设”、“失”等是突厥的高级官号。因此,可以确定“什伐”就是“设发”或“

5、失发”的异译,昭陵六骏之“什伐赤”当是用突厥官号命名的一匹坐骑。这是一匹纯赤色马,也是太宗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王世充祖上是西域人,隋末唐初自称郑王,据洛阳,与窦建德结好。当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时,王向窦求救,但都被李世民击败。石刻上的什伐赤凌空飞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马的臀部,其中一箭从后面射来,可以看出是在敌阵中受伤的。太宗赞语“瀍(音:缠)涧末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在这一重大战役中,太宗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青旌凯归”流露出他的兴奋。昭陵六骏的故事(下) 唐方 九月 30, 2011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图为复制品,原件现藏于美国

6、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飒露”一词也来源于突厥语,将“飒露”的读音还原为唐代域外的非汉语词汇时,对应汉译为“沙钵略”。“沙钵略”常被突厥人用作对领袖的荣誉性称号,其“勇健者”也被称为“沙钵略”,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用突厥汗国的荣誉性称号和高级官号来称太宗的坐骑,既符合对突厥汗国“勇健者”的赞颂,又能表达太宗李世民初唐征战疆场的丰功伟绩,体现了太宗对突厥“沙钵略”者的敬佩之情。所以,“飒露紫”的含义应是“勇健者的紫色骏马”。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骏中惟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还有其事迹。据新唐书丘行恭传记载:太宗的侍臣、猛将丘行恭,骁勇善骑射。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在取邙

7、山一战中,太宗乘飒露紫亲自试探对方的虚实,偕数十骑冲出阵地与敌交锋,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却与随从诸骑失散,只有丘行恭跟从,此时被敌人团团包围。突然,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飒露紫”前胸,危急关头,丘行恭回身张弓四射,箭不虚发,敌不敢进。然后丘行恭把自己的坐骑让给太宗,又执刀牵飒露紫徒步向回冲杀,斩数人而归。待回到军营,丘行恭给御骑飒露紫拨箭后不久,飒露紫便因失血过多而亡。太宗极悲痛,为表其功,特将飒露紫与丘行恭形像雕刻在石刻之上。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身负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拨箭的姿势,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太宗给飒露紫的赞语是:“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愚三川,威

8、凌八阵”。个人认为,虽然现代工匠应是尽全力复制出被盗卖的两匹马,但两马的颈、臀、腿、蹄,还是缺少唐马的那种矫健。丘行恭的形象刻画较为准确,工匠似乎对人像刻画把握能力较强。昭陵六骏之拳毛騧,图为复制品,原件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拳毛騧(音:瓜)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毛马,原名“洛仁騧”,是代州(今河北代县)刺史许洛仁在虎牢关前献给李世民的坐骑,故曾以许洛仁的名字作马名。后人或因马周身旋毛卷曲,又称“拳毛騧”。一般认为,有旋毛的马是贱丑的,但此马矫健善走,蹄大快程,贵不嫌丑,故用“拳毛”作马名,以此彰显太宗不计毛色,不嫌其丑,善识骏马的眼光,同时借此表现太宗不分贵贱、知人善用的品德。“拳毛

9、”音源于突厥文“khowar,kho”,汉文在北史中称为“权于麾(音:辉)国”,在隋唐古音中语音对译极为类似。所以,“拳毛”的标准译名应源于“权于麾”。由此可见,“拳毛騧”可能是从帕米尔地区的“权于麾国”来的,或者是一匹与“权于麾国”种马通过人工杂交方式培养出来的大良马。此马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音:踏)时所乘。刘黑闼本来是隋末瓦岗寨李密的裨将,窦建德失败后,他占据夏国旧州县,勾结突厥人,自称汉东王,后来也被李世民击溃败走。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领唐军与刘黑闼在今河北曲周一带作战。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趁机掩杀,夺得胜利。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九箭,前中六箭,背中三箭,足见这场战斗之激烈。

10、太宗为之题赞:“月精按辔,天马横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昭陵六骏之白蹄乌“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音:搞)时所乘。“白蹄”二字来源于突厥语“bota”,意为幼马或幼骆驼,也是“少汗”之意。“白蹄乌”应是一匹被冠以突厥语“少汗”之意的荣誉性专名的坐骑。在立有战功的黑马名称前带有赞美的称衔或加诸各种高贵的官号,其象征意义不仅符合突厥歌颂上层领袖坐骑的习俗,而且也符合唐人颂扬圣皇名君的传统作法。所以,突厥语“少汗”(bota)应该是汉语“白蹄”的真正原意。唐初(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盘踞在今兰州自称秦帝的薛举率兵攻唐,谋取长安,事未成病死。其子薛仁杲继续在甘肃以东屯兵威胁唐朝。相峙两月之后,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力正面诱敌牵制,亲率主力直捣敌后,使薛军阵容大乱。李世民趁机追击,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俨然当年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唐太宗给它的赞诗为:“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