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特征 摘 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有些人称之为**雄,有些人称之为大奸臣她的性格很丰富和深刻,是由多个情致和多种才能组成的奸雄”是曹操的主体性格,却不是她性格的全部小说不但写了她“奸”的一面,更写了她“雄”的一面,还写了她的其它性格特点,使曹操成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 三国演义文学形象曹操奸雄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来评论曹操,众说纷纭我认为曹操品格的特征,能够“奸雄”二字概括奸”者,虚伪、疑忌、狡诈、残暴;“雄”者,志大、才高、多谋、善断奸雄”确实是曹操的主体性格,但却不是她性格的全部;她的全部性格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她不但是一个绝代奸雄,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和诗人;她现有“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一面,又有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气度恢宏的英雄一面她常常表现出多疑诡诈,但有时也能坦诚待人;她生性残忍嗜杀,却又那么重才爱才;她一向心高气傲,却又能礼贤下士;她常常表现出智谋过人,有时又显得固执愚蠢;她善于听言纳谏,从善如流,有时却又刚愎自用,拒绝良策……曹操是这么由多个才能和多个情致组成的一个矛盾的有机体,一个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形象。
罗贯中把曹操这一人物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和群雄逐鹿的战争环境中,不但表现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的历史真实,而且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一直着力表现其“雄”的主体性格;同时又不失时机地从各个侧面表现由主体性格派生出来的其它次要性格 从曹操第一次出场,就能够看出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的设计和构思的匠心作者不但交待了时代背景,介绍了曹操的身世,描写了她的形象,还尤其写了她性格的基础特征:“有权谋,多机变”,并用许劭等人的话,暗示了她的未来命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曹操性格的“基因”,她的整个性格全部是由此生发出来的;也是作者为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打上的底色,定下的基调,今后经过多种情节,利用多种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曹操“奸雄”的性格特征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刻画成了一个很复杂的多面的奸雄形象,她现有奸诈、自私、多疑的一面,又有眼光远大、机智过人、求贤若渴的雄才大略的一面曹操在书中刚一出场,作者就经过许劭对曹操说的话:“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对曹操进行一个总的评价和定性一、 奸邪诈伪阴危凶残曹操的奸雄品格和她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曹操有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是她的处世哲学,也是她的恶德的关键——极端利己主义——又是她的种种恶行的根源,而且逐步形成她性格中“奸邪诈伪阴危凶残”的一面小说第四回,写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情节,就是她的这种处世哲学最集中的表现曹操谋刺董卓未逞,在被追捕中逃到了世叔吕伯奢家吕伯奢冒着隐匿逃犯、罪诛三族的大风险,担着血海也似的干系,杀猪沽酒,盛情款待,而曹操仅以闻“磨刀之声”和“缚而死之”之语,竟疑心图己,杀其全家;尤其在明知误杀以后,为了自己的安全,又杀死了对她情深义重的吕伯奢其凶残不义,以至于斯!每读至此,令人发指,切齿痛恨 小说中还数次写曹操滥杀无辜的情节比如她为报杀父之仇,竟“悉起大军,扫荡**”,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果然,“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太守陶谦见此惨景,仰天恸哭,甘愿“自缚往曹营,任其剖割,以救**一郡百姓之命曹操不但公开滥杀,而且“醉中”杀人,“梦中”杀人,借刀杀人;她还因疑心图己而害死了神医华佗她杀人也表现出“狡诈”的特点,竟能做到被杀者而不觉,见者而不疑她这种阴险凶残的性格,突出地表现在杀仓官王后土在一次战争中,相持月余,曹军粮食将尽,仓官王后土请示曹操怎么办;曹操指示“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王后土按其指示行事,结果激起众怒,且有哗变的危险 “操乃密召王后土入曰‘吾欲借汝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后土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后土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后土故行小斛,偷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这是多么阴险凶残!又是多么卑劣无耻!本是她自己的意图却嫁祸于人,用他人的脑袋以塞众怒,“权且救一时之急”,而这一切全出于她事先的密谋,瞒过了全军将士 凶残而又狡诈,以狡诈施其凶残,这确是曹操的性格特点,这是智慧和恶德的交融她的奸邪诈伪,有时表现为刹那间即改变个人主意,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且“转”说武士拥张辽至操曰:“这人好生面善辽曰:“濮**中曾相遇,怎样忘却?”操笑曰:“你原来也记得!”辽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辽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我!”拔剑在手,欲杀张辽……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曰:“吾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座辽感其意,遂降 这段出色的叙写,很传神地反应了曹操当初的内心活动和刹那间的思想转变:她欲杀张辽,是其真情;亲释其缚而敬之,也是实意。
欲杀之,因其辱己,怒不可遏;亲释其缚而敬之,是爱其才欲为己用,理智战胜了感情;“故戏之耳”,则是欺人之语,这正是曹操的狡诈之处 然而,奇怪的是,这么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曹操,为何竟会有那么多的智能之士和勇猛之将纷纷聚于她的麾下,而且心甘情愿地为她竭智效死、忠心不贰?为何她能成为三国中最强的一雄?可见,奸邪诈伪阴险凶残只是她性格中的一个方面,却不是她性格的全部;她的性格中还有更主要更主导的一面:绝世英雄的品格 二、雄心壮志,运筹帷幄曹操的“雄”首先是含有雄心壮志有志向,事业就成功了二分之一立小志的人,有望成小业,立大志的人,有望成大业试想假如没有“问沧茫大地,谁主沉浮”、“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会产生出一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吗?曹操确实是个含有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高层次的智者,她含有政治家的眼光,军事家的韬略,谋略家的决断和诗人的气质和诸葛亮相比,曹操是另一个类型的智者 首先,曹操是个有远见的杰出政治家这一集中表现在“诛宦讨卓”的宫廷政治斗争之中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欲尽诛宦官,夺取政权曹操谏曰:“宦官之势,起于冲、质之时,朝廷滋漫极广,安能尽诛?倘事不密,必有灭族之祸。
请详察之曹操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宦官由来已久,其势甚盛,爪牙遍布朝廷,且头领常有帝侧,诛时易误认为弑君;其耳目又多,遍诛易泄机密,随时全部有灭族之祸,自然应慎之又慎然而曹操的正确意见却被何进叱为“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而否定灵帝死后,又要诛宦官,曹操主张:“今日之计,先宜正君位,然后图贼这再一次表现出曹操顾全大局、争取主动的远见卓识因为只有先正君位,才有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名正言顺地讨贼,应该说这是颇富政治斗争经验的看法;但因为何进的昏愦和刚愎自用,曹操的提议仍未被采纳,以致于宦官之祸不但未除,反而愈演愈烈以后满朝官员商讨怎样诛灭宦官时,袁绍主张“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曹操则主张“若欲治罪,当除元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须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泄露,我料其必败也曹、袁主张,正误分明,而昏庸的何进却不纳曹操忠言,却采纳了袁绍的“倒持干戈,授人以柄”的错误策略;尤其是在宦官要谋杀何进的危机关头,她仍不听曹操的“先召十常待出,然后可入”的良策而冒然入宫,结果不出曹操所料:何进立遭杀身之祸可见智愚不可共谋 袁绍“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的策略实施的结果,是引狼入室,董卓专权,皇帝废立皆出己意,肆意逞凶,满朝文武敢怒而不敢言。
司徒王允欲图董卓,假借祝寿宴集众臣,商议除贼之计然而竟是半筹莫展,王允掩面大哭,众官应声皆哭这时,“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乎?’”曹操在众官一片哭声中的一声笑,恰似齐喑中的一声春雷;在众官一筹莫展中的一句话,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光;曹操出现在众官之中,真像鹤立鸡群这表现了曹操临难不惧,举重若轻,乐观旷达的性格她果然说出“献刀图贼”之计,冒着杀身的危险,以“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决心,前往刺杀董卓刺杀未成,立刻“献刀”,接着又机智地逃跑其胆识勇气,可比荆轲;而其机智果断,则犹过之 曹操逃回**以后,立刻采取了颇富战略眼光的重大决议:召贤纳士,招兵买马,壮大实力,建立依据地;矫诏讨卓,发出檄文,高举义旗,吊民伐罪,并得到各路诸侯响应袁绍虽名为盟主,真正的领袖实为曹操;讨卓即使失败,但它的意义非凡,影响是巨大的,今后曹操以叱咤风云的人物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在群雄逐鹿,军伐混战的形势下,怎样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以实现军事上的战略目标,这是有远见的政治家、谋略家所关注的问题曹操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她深知尽管时代发生了巨变,而大家的传统观念、传统意识和传统心理是那样根深蒂固,习惯势力是那样难以改变;尽管旧朝已经衰亡,大家仍然崇奉它,以它为正宗。
因此她愉快地采纳了迎接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提议她把献帝这张“王牌”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她成了天下的正宗,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奉诏以顺讨逆,使其名正言顺,可谓独得天时;她大权独揽,能够随时封官授爵,便于招揽人才,招降纳叛,壮大实力 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她深知人是创业之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得人才者得天下,因此一直把人才建设放在一切的首位,千方百计地广揽天下英杰起事之初,她以宗族子弟组成关键力量;然后她数次下“求贤令”,而且“推心以待天下贤士”荀**、程昱、郭嘉等前后弃袁绍投奔前来,曹操视之如心腹,委之以重担,言听计从,信而不疑曹操思贤若渴,爱才成癖,每得一英杰之士,便欣喜异常,如获至宝她闻知袁绍谋士许**夜半投奔,不及穿鞋,跣足出迎,屈身示敬,而纳“火烧乌巢”之计她为了使贤士为己用,甚至不择手段当她得悉徐庶为刘备军师时,感叹道:“惜乎贤士归于刘备!”便以徐母为人质,硬是把徐庶弄到手;她数次征聘司马懿而不出,竟派刺客以刺杀相胁迫,司马懿不得不出仕曹操对敌方的英杰也很景慕,必欲得之为己用她见杨奉部将徐晃威风凛凛,是一虎将,不愿以力拼之,派人将其说降长坂坡恶战,她见赵云单枪匹马,在万敌丛中如入无人之境,连杀五十余将,不仅不恨,反而赞叹“真虎将也!”下令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
对于关羽,更是仰其忠义,爱其神武;动之以情,结之以恩;雅意殷勤,煞费苦心,但她却未能感化关羽当得悉关羽封金挂印,千里寻兄时,她知道难以阻留,便赠金赐袍,亲自送行;关羽一路受阻,闯关斩将,曹操不但不恼,反而遍行公文,命诸关放行曹操不但思贤若渴,重才爱才,而且知人善任,能够发挥每个人的专长荀**、郭嘉皆心腹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他智效一官,权分一部,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曹操在知人善任上确实英特杰出她每逢离开**,率大军远征时,就令足智多谋、老练持重的荀**留守许全部,以巩固后方,而将善出奇谋的郭嘉、贾诩、程昱等带在身边,让她们献计献策,供她参考选择,使她或克敌制胜,或转危为安;每有大战恶斗,曹操总是派典伟、许诸、庞德等性如烈火、视死如归的猛将披坚执锐,冲锋陷阵;而让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张辽、曹仁、于禁、张颌、夏侯渊等统率诸军,独当一面其中派张辽、李典、乐进同守**,尤见其知人善任这三人本就不和,让她们同守一城,岂不荒唐?不过曹操自有高见:三人平时虽有矛盾,危机关头则必齐心协力张辽开匣看时,内书云:“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乐将守城”张辽立刻明白了曹操的意图,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只有在敌人立足未稳之时,“出”和“守”亲密配合,以奇兵袭之,打她个措手不及,方可转危为安。
在生死存亡之际,三人的宿怨不熔自解,争先恐后,齐心协力杀敌,结果大败吴军,几乎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