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企业资本营运效益审计.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5330536 上传时间:2024-03-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企业资本营运效益审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六章企业资本营运效益审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六章企业资本营运效益审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六章企业资本营运效益审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六章企业资本营运效益审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企业资本营运效益审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企业资本营运效益审计.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企业资本营运效益审计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是不能进行资本营运的,因为国家资本的所有权和营运权都在国家和政府的手里,国家和政府并没有把国有资本的营运权授予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广,企业逐渐有了完整的法人财产权,成为市场经济行为的主体,这时才有可能进行内部的和外部的资本营运。但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资本营运尤其是国有资本的营运还不完全是企业的行为,它同时或有时也是政府行为,即需要由政府组织、参与、指导。从经济效益审计的角度来讲,资本营运有时只涉及某个企业内部的变化,是企业微观经济效益审计;有时却涉及到若干个企业甚至整个地区、行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布局,又

2、属于宏观或中观经济效益审计。不论是属于企业行为还是政府行为,也不论是微观审计还是宏观审计,我们统一在本章中介绍。 第一节 资本营运风险及审计目的一、 资本营运概述(一)资本营运的概念和目的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目标的途径是什么?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主要是依靠产品的生产经营来实现,即企业先垫付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将产品生产出来或将商品采购进来,然后将产品或商品以高于其取得时所垫付资金的价格出售收回资金,获取利润。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以来,我国的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目标出现了第二种途径,即直接对企业的法人财产开展经营,例如把增值能力不强的资产处置掉,用所得的资金购入增值能力较强的另一种资产。我们把后面这种途

3、径叫做资本营运。所谓资本营运就是企业或政府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以企业的整体法人资产或部分法人财产为对象,所开展的经营活动。从上述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1、资本营运的主体有两种,即企业或政府。一般来说,只涉及到企业内部各种资产变化的营运活动,其主体是企业;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资产变化,或者涉及到企业整体资产的变化,其资本营运的主体可能是企业自身,也可能是政府。2、资本营运一般都有特定的目的,概括地说,它的目的有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调整企业的资产结构,优化企业经济资源配置;(2) 优化社会生产力布局,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3)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或国有资产的整体营运效益;(4) 实现

4、企业制度的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5) 实现企业或地区、部门的经营战略。3、资本营运的对象是企业的部分资产或企业的整体资产,部分资产如企业的某些机器设备或某些对外投资项目等,整体资产的经营主要指在承包、兼并等形式所进行的企业整体产权交易。(二)资本营运的种类和方式资本营运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这里主要按照资本营运所涉及的范围大小,分为内部资本营运和外部资本营运。1、企业内部资本营运,其范围一般只涉及到企业内部资产的变化,其目的也只是实现本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内部资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或者为本企业筹措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目标等。内部资本营运的方式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5、(1) 局部资产转让、出售或处置;(2) 向外股权投资或债权投资;(3) 租赁或融资,包括贷款、发行债券或股份、融资租赁等;(4) 出租财产或经营权;(5) 承包经营。2、外部资本营运,其范围一般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或企业,其作用和影响也超出了企业内部的变化,而与国有企业的改革、经营机制的转换、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以及整体国有资产营运效益的改善、中观和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等有关。外部资本营运的主要方式有但不限于:(1) 股份制改制,包括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改制;(2) 资产重组、分割和剥离;(3) 债务重组;(4) 兼并或企业整体资产出售;(5) 破

6、产。以上所提到的各种方式经常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二、 资本营运的运行风险和审计目的上面我们简述了资本营运是一种有目的的经济活动。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由于受到各种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影响,资本营运的目的效果不一定能够实现,有时还可能会带来完全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资本营运的运行风险。为了资本营运能够达到其目的所应有的效果,控制运行风险的发生,应该对企业的资本营运活动开展审计监督和评价,其中包括经济效益方面的审计评价。这种审计评价有时是经济效果的事后评价,有时则是对资本营运方案的事前评价。根据我国若干年资本营运的实践,资本营运的运行风险主要有但不限于如下。(一)资本营运活动并不能使企业或区域、地方的经济资

7、源配置趋于优化,反而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进一步不合理,导致财务状况的恶化或经济效益的下降,或者使部门、区域的生产力布局趋于不合理,导致生产力要素的不合理流动。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往往是不符合科学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行政指挥干预,或者资本营运的组织决策者对企业发展方向和市场状况缺乏正确的判断和理解,或者随大流跟趋势,盲目行事所致。在这样情况下,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对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的资本营运方案重点加以事前把关,内部审计机构也应该本企业的资本营运活动进行事前和事后的评价。其审计目的主要是资本营运方案和结果的合理性,审查资本营运对企业资本结构、财务状况的影响,审查资本营运对部门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审查由于

8、资本营运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的合理性。(二)资本营运不能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或者反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使部门或地区国有资产的总体营运效益有所提高,反而使之降低,这是资本营运的第二种风险。导致该种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资本营运前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方法不正确、资料来源不可靠,或者是由于资本营运的决策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和部门、单位内部审计开展资本营运审计的第二种目的应该是,资本营运决策是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的方法正确性和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以及是否符合当时的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三)资本营运活动应该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

9、与发展,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改变,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实现。但是由于资本营运的决策与参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合,或者在参与资本营运的过程中,盲目追求眼前利益,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或者由于地方政府对区域资本营运的指导和组织不力,缺乏正确的主导思想,致使上述目的效果得不到实现,这是资本营运的第三种运行风险。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和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开展资本营运的第三种目的应该是:审查资本营运方案决策与有关的企业实际情况是否相适应,方案的实施是否有利于经营机制的合理转变?组织资本营运的主导思想是否正确,是否有利于政企职能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资本营运的主体是否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改

10、制、改革的方式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等。(四)资本营运方案和效果不利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或不利于部门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资本营运的第四种运行风险。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开展资本营运审计的第四种审计目的是,在深入正确理解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审查资本营运方案和效果是否与战略目标相一致。第二节 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的效益评价一、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一)企业改制及风险控制点企业改制的基本内涵是通过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国家所有制的实现方式,即变国家垄断产权关系和直接经营,为国家参股、控股、多元产权共生、社会化经营。通过股份制改造,实

11、现国家所有权的二元分离,及法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重新界定国有资产在企业的地位和权益,变独家国有资产在企业的垄断地位为多家国有资产及多元社会资产在企业兼容共生;同时,也通过股份制改造,逐步转变国有资产的形态,使其由实物形态完成向价值形态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促使政府关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转向宏观调控。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得上述企业改制的目标效果不能实现,即产生企业改制风险。这种风险的控制和消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审计的手段,也就是说,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设置一定的关键控制点,然后通过对这些控制点的审计测试,检查它们的控制标准是否有效,从而控

12、制和消除企业改制风险。这些风险控制点包括但不限于:1、企业改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计。其中包括股份制改制的折股、募股方案的合法、合理性审计;股份制改制当时企业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和其他财务报表的审计;国家股权审计,包括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界定和资产评估、财产清查等。2、企业改制方式与企业实际情况是否适合的审计这方面审计的标准是国家有关股份制改造的范围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1)一般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尖端技术的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开采项目,以及必须由国家专卖的企业和行业,站暂不进行股份制改造;(2)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发展的能源、交通、通讯、材料、水利等垄断性较强的行业,可以改制,但国有资产要达到控股程度

13、;(3)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竞争性较强的一般行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和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鼓励股份制改制,但国家要控股;(4)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搞改制,凡禁止外商投资的行业,不得设立外商入股的股份制企业。3、企业改制程序审计国有企业改制一般要经过法定的程序和步骤,审计时需要检查法定程序被遵守的情况:(1) 发起人起草改制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合同章等各种文件;(2) 原有企业的债权债务清理及其净资产的界定;(3) 公司划分和设置的股份准确、合法性;(4) 发起人向政府授权批准部门提交改制申请和有关文件情况;(5) 政府授权批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几上述申请文件批准其改制;(6) 招募股份、创

14、立大会及改制后法人注册登记情况。4、国有股权设置审计5、资产评估审计(二)资产重组的运行风险资产重组是指企业出于特殊目的和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将企业的资产进行合理划分,采取分立、合并等方式,对企业资产和组织重新组合和设置。它涉及企业的产权、债权、资本、资产和组织机构的重组。狭义的资产重组,包括改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划分及重组,实际上,债权债务的划分也是资产重组的重要内容。资产重组的运行风险,是相对于资产重组的目的与效果而言的。企业出于特殊目的和企业发展战略而进行资产重组,但由于企业内部或外部的原因使得上述特殊目的效果和企业发展战略不能实现,就产生了资产重组的运行风险。应该说,对资产重组开展审计的

15、目的就在于控制或消除这些运行风险,保证或促使资产重组目的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资产重组的运行风险包括但不限于:1、经过资产重组以后,公司企业不能保持完整的生产经营体系。改制以后的公司企业应该具有以主营业务为核心的材料采购、生产、销售,以及科研与管理的一系列生产经营管理能力。但在改制重组过程中,由于考虑未来企业的资产利润率等问题,有可能将不能直接产生利润的科研等部门划分到改制企业以外,导致改制后企业生产经营体系的不完整。2、经过资产重组以后,改制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提高,甚至反而降低。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的目标之一是提高改制以后企业的经济效益,这里所说的经济效益,不仅指获利能力如各项利润率指标,还

16、包括资本保值、增值能力、财务状况和偿债支付能力、发展能力和经营能力等各方面。但在重组方案的设计中,可能会偏重与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些方面,导致改制以后的企业经济效益不能全面的提高。3、资产重组的结果造成同业竞争和重大关联方交易同业竞争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在资产重组中应该加以避免,但有时由于改制过程中资产的分割剥离不当,反而造成新的改制后企业与原企业未参加改制部门之间的同业竞争。关联方关系是企业与企业、法人和个人之间由于控制、被控制或共同控制、被控制所形成的关系,它们之间发生的商品购销、提供劳务或融通资金事项称为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交易可能有侵犯或欺骗中小投资者利益、转移利润、交易价格不公允及偷漏国家税金等弊端,在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中就应该尽量避免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