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上大学成本分析(唐洪松)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5324227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上大学成本分析(唐洪松)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上大学成本分析(唐洪松)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上大学成本分析(唐洪松)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上大学成本分析(唐洪松)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上大学成本分析(唐洪松)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上大学成本分析(唐洪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上大学成本分析(唐洪松)(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由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在衡量东西的机会成本时,必须要记住的经济学原理之一,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你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上大学,你就无法参加工作得到相应的收入,而且还要缴纳各种大学费用。当然,上完大学后,可能让你找到更好的工作,从而给你带来更多的收入噢!比较:假如不上大学:1860岁工作,共42年,平均每年收入1万元,共42万元;假如上大学:2260岁工作,共38年,平均每年收入2万元,共76万元。扣除上大学的经济学成本(如4+4=8万元?),剩下68万元,比不上大学多

2、得到26万元。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上大学的成本分析摘要:选择上大学与否这一普通的社会现象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经济学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本文从上大学机会成本的视角出发,分别评述了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笔者对这一经济学原理的理解,最后根据上大学决策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案例分析;机会成本;经济学原理0 引言所谓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即做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我们在理解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要注意,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机会成本并不是生产活动中的实际货币支出,它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在经济分析中,

3、可以采用机会成本来判断一种生产资源的使用是否经济合理,如果它的实际收益大于或等于机会成本时,资源的配置才达到最优状态。中国高等院校从2003年开始逐年扩招,每年增幅达到22%,而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约3%,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远远大于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量,从而导致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的大学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即使找到了工作,获得的相对收益也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由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与扩招的增长速度不对等,因此伴随着大学生失业率的上升至2010年高等院校不再扩招,社会与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没能达到预期收益,教育投资同时面临着机会成本问题,所以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上大学无用论”

4、,因此很多勉强供得起大学生或者供不起大学生的家庭就选择让孩子放弃上学而直接就业。这种决策是否合理呢?现在就从经济学的机会成本这一角度来分析一下。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1 案例研究的意义机会成本概念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情况下,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往往是参照它的替代品的最高价值来衡量的。1982年著名的“一年回本”化纤厂因为这一概念被标记为“不值得宣传”的工厂;摩托罗拉因为这一概念成为了全球知名企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来说,机会成本这一概念仍然适用。对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它的替代品就是不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对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对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基本既定的情况,如何通过四年

5、的努力增加不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成为了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努力追求的方向。2 专家学者观点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则是指大学教育资源在用于提供教育服务、培养学生时,所放弃的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产量的价值,它是与教育实际成本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可分为公共或学校的机会成本和个人机会成本。前者指教育资源因投入教育而损失的利益,包括房屋、建筑、土地等资源资产的租金,非资本投入的资金收益(利息、投资收益)等;后者指个人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个人为接受教育而投入的资金及所损失的其他收益。传统经济学认为,成本即是得到某物时,付出的代价。现代经济学对此持不同的观点

6、。很多人基于之前的理解,认为读大学的成本是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起来的总和,但这种总和并不真正代表你读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在这种算法中,有些费用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比如,即使不上大学,你也会需要食宿,只有当上大学的食宿费用高出的那部分才是上大学的成本,实际上,有的家庭在食宿上的开支还高于大学的费用。在大学期间节省的食宿费用,在经济学中,应该算在收益中。 真正大学生活的重要成本是时间,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不得不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这就构成了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因此,当每种可能的机会出现时,大学

7、生就会权衡。伴随着这些机会的出现,大学生们在权衡之后,所做出的各种决策,乃至极端的选择退学,也就不难理解了。3 媒体人观点3.1大学生教育的非机会成本分析3.1.1个人前期成本个人前期成本即个人为了取得大学生教育资格而支付的费用,由于教育资源短缺造成了教育市场的供给不足。从国家教育的角度来看,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给学习能力最佳的学生,只有依靠考试来检验。在人们“高学历=好工作+高薪”的思想支配下,许多学生不愿意去就读高职等技术性院校或者直接就业,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上大学上,这种盲目推崇导致了大学生教育的过度需求。据报道,2011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达975万人,虽然比去年减少了74万人,但预计高校

8、招生人数还是会超过650万人。由此可见,大学生教育市场需求严重大于供给。高中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入学资格。简言之,个人获得大学生入学资格的前期成本就是高考成本,这其中包括参加辅导班的费用(约为3000元)、参考教材资料费(约为1000元)和报名费(约为500元)等。一名高考生的高考成本大概为Q=3000+1000+500=4500元。3.1.2个人直接成本个人的直接成本即个人为接受大学教育而直接支付的费用,这部分费用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组成。固定成本中包括每年的学费、住宿费、书籍费、考试证书费;而可变成本费用包括伙食费、日用品费、电话费、杂费等。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和相关监测机构共同公布

9、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平均年消费为1万余元。调查表明,有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笔记本电脑的拥有率与同龄的工薪阶层也接近。就笔者就读的学校来看,每年的固定费用共计6100元左右,每年支出的可变成本大约在4500元左右,四年共计4万余元(见表1),这种钱要实实在在地支出,称之为会计成本。表1 2008年四川某高校学生在校花销固定成本学费住宿费书籍费考试证书费小计金额(元)450010004002006100可变成本杂费伙食费日用品费电话费小计金额(元)15040002501004500 图1 2008年四川某高校学生花销成本比重3.2 大学生教育的机会成本分析对

10、于一个应届高中毕业生而言,是工作还是读大学,其实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选择的原则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往往是许多人最易忽略的,当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写作业时,我们就不能把这些时间用于工作赚钱,因此上学所放弃的工资收入是我们受教育的最大成本。3.2.1收益成本收益成本是指所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能够获得的最大收益。对于个人而言,则指一名应届生四年读大学期间所放弃收益的最大收入,其中包括投资收益和就业收益。3.2.1.1投资收益如果大学生学费不投资于教育,而用于其他投资所得的回报或存入银行所得的收入皆构成大学生的机会成本。若以一名大学生四年的学费24000元作为主要资本进

11、行投资,其投资收益的计算要依靠行业来定。就目前市场情况而言,24000元在四年内的投资收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甚至四年内不一定能获得收益。另外,目前银行的存款利率也相对比较低,一般在2%左右波动。我们可以简单地计算出将24000万元学费存入银行扣除利息税后所获的利益收入P=1175.194(元)。由此可见,四年的学费用于投资至少能获得1000元左右的回报,虽然数量较小,但也是大学生在读期间所失去的收益,只是机会成本偏小而已。3.2.1.2就业收益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每月为1500元。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需求。如果高中应届生毕业后直接

12、就业,其月收入应大概为1500元,除去4年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约30000元,那么应届生在这4年里的收益为69000元左右,这项收益也构成应届生上大学时的机会成本。应届生接受大学教育的个人机会成本,主要是指学生因接受大学教育而放弃的工作收入。要精确地计量个人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成本是非常困难的。从理论上讲,大学生的个人机会成本,应等同于同年龄段的高中应届生在相应时期内的就业收入,乘以就业率。由此可见,一名高中应届生的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至少要五六万元。对于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应届生来说,他们的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则更高。对于国内普通家庭来说,子女上大学的教育投资成本还是挺高的,除了能计算的、会计意义上的机会成

13、本外,大学生还面临着其他隐性的教育机会成本。3.2.2 就业成本经济学鼻祖泰勒曾言:“进入工业时代后,每个人都逐渐成为了经济人与社会人”。经济,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种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成为显性,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更多的表现为隐性,不可否认的是,它一直以来都客观的存在着,它源于资源的稀缺性。80后的大学生,以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取舍自己面临的“人”与“事”,也可以理解是时代付予和要求的。从当前劳动就业市场上来看,由于大学生择业期望值偏高、择业目标短期化和择业趋向功利化,导致个人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高才低就和人才高消费现象,而一些地处

14、边远地区急需人才的用人单位又得不到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所导致教育成果的贬值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无疑加大了学生本人以及社会的机会成本。目前对大学生择业心态的不理解,主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道德约定,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道德约定乃至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冲击。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理解的加深,会在更高层次上达成共识。3.2.3 时间成本英国一位教授发明了一个公式,能够帮助人们精确地计算出自己的时间价值。这个公式是V=W(100T)/100/C。V代表一小时的价值,W是一个人的时薪,T是税率,C是当地生活花费。本科大学生学年制一般为4年,应届生上大学期间正是人生中最关键的黄金青春期,学生在这期间生活在

15、校园这个相对狭隘的社区里,很可能会丧失社会上很多人生机遇。机会成本对个人而言更多的表现为个人的时间价值。例如演艺明星,他们的每年的收入超过上千万,他们的时间价值(也就是机会成本)就比我们一般人要高得多,他们停下工作去学习所付出机会成本就远远高于我们一般人,因此对他们而言放弃深造选择工作就是明智的。而对于我们一般的高中毕业生而言,机会成本很低,选择继续深造,在大学里面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能力培养,可以提高我们的机会成本,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在以后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4 个人观点从经济学视野分析 上大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经济决策,决定是否上大学的人都需要考虑上大学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比较。接受高等教育会产生直接成本、机会成本以及心理成本,同时也会带来经济收益和心理收益。但是由于对心理成本和心理收益进行衡量比较困难,因此,在我们的这个关于上大学决策的简单模型中,暂先忽略心理因素。如下图所示:从以上决策模型可知:(1)在交点M点之前:一方面大学生需要直接支出上大学的学费以及其他与接受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成本。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生在大学四年里不仅因无法工作而损失了四年的工资性报酬,还有可能因为刚开始工作时继续接受培训等原因而导致工资性报酬在最初的一年或几年中低于已经有四年工作经验的高中毕业生。(2)在交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