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鸡兔同笼教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5321077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鸡兔同笼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苏教版鸡兔同笼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苏教版鸡兔同笼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苏教版鸡兔同笼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苏教版鸡兔同笼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鸡兔同笼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鸡兔同笼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苏教版鸡兔同笼教案 永泰县城南小学卢鸿祯 设计理念: “鸡兔同笼”作为一种经典名题,在国标新教材中,不少版本都有编排。比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尝试与猜测”中用它来让学生学会表格列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将之作为一道练习题来巩固“假设和替换”的策略;而人教版更是浓墨重彩,在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用6个页码详细介绍了“鸡兔同笼”问题的出处、多种解法及实际应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名师在不同年级用不同的方法来生动地演绎它。但我想尽管“鸡兔同笼”各年级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且有着不同的目标指向,但对于六年级而言,是否可以用来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

2、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数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模型”意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感受到一些数学问题所具有的“模型”的力量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对这节“鸡兔同笼”数学活动课作了如下尝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12117页。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用假设法和方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用假设法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具准备: 1、设

3、计导学提纲: 自学课本第112115页并思考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例1的“鸡兔同笼”问题。 、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请举例说明。 、试着完成课本第115页“做一做”第1题。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课件制作。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是什么吗? 生:幻灯片: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师:这些名著你们读过吗? 师: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建议大家去读一读。 师:这是我们的古人在文学方面的伟大成就,其实我们的古人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为我们留

4、下许多有名的著作。你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展示: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王曹算经孙子算经缉古算经等。 师:你们见过这些书吗?在哪里见过? 生:我在数学书上见过。 生:我在网络上见到过。 师:昨天要求同学们自学的“鸡兔同笼”就在这其中的一部书里,大家一起说是哪部? 生:孙子算经。 师:对了,这是一部成书于1500多年前的数学著作,书中记载着很多有趣的数学名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的一道。 师:通过昨天的自学,你们知道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吗? 生:鸡兔同笼就是鸡兔在一个笼子里。 生:鸡兔同笼就是把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告诉我们鸡兔的总头数和总脚数,求出鸡兔各几只。 师:是的,鸡兔同笼不仅仅

5、是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而是一种数学问题。 二、借助导学提纲,交流自学情况。 全班汇报、展示。 1、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师:通过自学,你们也一定找到不少“鸡兔同笼”的解决办法吧!谁先来汇报? 生汇报: 第一种:列表法。 生:我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先假设有1只鸡,7只兔子,脚就有30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6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3只鸡,5只兔子。 生:我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4只,兔子也有4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优势? 生: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容易理解。 师:除了列表法,你们还有什么方法? 第二种:假设法。 生1:我先用2

6、682=10,我是想假设全部是鸡的话,8只鸡就有16只脚,而26减去16还多出10只。也就是有些兔也当成鸡了,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会少算2只脚,再用102=3,就是兔有5只,鸡有85=3只。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笼子里的动物全假设成鸡了,还有不同的假设法吗? 生2:我是全部假设成兔,总共有8426=6脚,一只鸡当成一只兔就会多算2只脚,再用62=3,就是鸡有3只,兔有83=5只。 师:这两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都是用的假设法。 师:还有和他们的解法不一样的吗? 第三种:列方程。 生:设有x只兔,鸡就有只。列出方程4x2=26,解是x=5,即有5只兔,83=5只鸡。 师:老师想问你,这

7、里的x和2分别表示是什么? 生:4x是兔脚的总数,2是鸡脚的总数。 师:方程解完了也要注意检验,列方程的解法还有个名字也就叫代数法。 第四种:古人的解法。 生:用2628=5,这是兔子的只数,再用85=3,这就是鸡的只数。 师:看起来很复杂的“鸡兔同笼”问题,古人解起来就这么简单啊。 师:老祖宗的方法真是太简单了,其中的道理你们都听明白了吗? 师:这个方法看起来很简单,要理解它还真不容易呢。其实对这个问题,不但咱们中国人有研究,外国人对它也有关注,美国教授波利亚,他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解释了这种解法的道理。 :草地上有一群鸡兔在玩耍,突然,鸡对兔说:“我们的本领可大了,可以做金鸡独立”。说着每

8、只鸡就抬起一只脚,只用一只脚站着。兔子们见了,也不甘示弱:“这有什么了不起,看看我们兔子作揖。”说完,每只兔就把两只前脚提起来,只留下两只后脚站着。哈哈,这下有趣了,原来的双脚鸡都变成了“独脚鸡”,原来的四脚兔都变成了“双脚兔”。看着图示,你发现什么了? 生1:现在草地上鸡和兔的头数没变,站立的脚数只剩下原来的一半,也就是“脚数2”。 生2:现在草地的脚数再和头数比,只有一只兔子多出1只脚,所以,脚数2头数=兔的只数。 师:都看明白了吗?你们觉得我们老祖宗的方法怎么样? 生3:方法很简单,蕴含的道理很深刻! 师:不过,大家也要小心哦,这种看起来很简单的方法也是有局限的。 2、方法优化。 师:这

9、么多不同的解决方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呢? 生1:我喜欢方程解法,因为方程顺着题目的意思想起来比较方便。 生2:我觉得要看题目来决定,先弄清题目意思,再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师:这些解法各有各的特点,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优长也有缺陷。希望大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 3、体验感受,建立模型。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说明大家对“鸡兔同笼”的解决办法掌握的不错,只是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在生活中我们很少看到有人把鸡和兔放在一个笼子里养吧,就是放在一起养,也没谁去数头数脚做这种无聊的事。我们的老祖宗干嘛煞费苦心地研究来研究去的,一千多年过去了,还作为宝物似的流传到今?“鸡兔同笼”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吗?

10、”日常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 师:据资料显示,日本人也研究鸡兔同笼问题,只是他们不叫“鸡兔同笼”,而叫“龟鹤同游”。 师:日本人说的“龟、鹤”和我们说的“鸡、兔”有联系吗? 生:龟和兔一样的,有四只脚。鹤和鸡一样的,都是两只脚。 幻灯:龟-兔 鹤-鸡 师:老师昨天晚上还看到这样一首儿歌。 师:我们研究了鸡兔同笼、龟鹤同游,也来给这首儿歌取个名字? 生:人狗同行。 师:这“人狗同行”和“鸡兔同笼”有联系吗? 生:我觉得它和鸡兔同笼的问题仍然是一样的。猎人相当于鸡,狗相当于兔。 师:他的这个理解可以吗? 生:可以。 师:虽然把猎人看作鸡有些不雅,但是从研究的角度大家确实是找到了他们数量上的

11、联系。幻灯:猎人鸡狗兔 师:回想一下,从“鸡兔同笼”到“龟鹤同游”,再到“人狗同行”,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1:鸡兔同笼是多方面的。 生2:“鸡兔同笼”可以表示好多种和“鸡兔同笼”相同的情况。 师:是啊,鸡兔同笼不只是代表着鸡兔同笼的问题,它就好像是一个模型!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很多它的影子。想想看,鸡兔同笼问题还可以变化成什么问题? 生1:鸭猫问题。 生2:猪鹅问题。 生3:马鹰问题。 师:鸡、鸭行不行?牛马呢? 生:不行的,它们都是两条腿,数量没有区别。 4、质疑引思。 师:在自学过程中,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师:都没疑问了,那就看看大家能不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鸡兔同笼

12、”问题,请看题。 三、应用拓展,强化体验。 1、应用。 、六班38人去划船游玩,共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可坐6人,每条小船可坐4人。大小船各租了几条? 师:谁来汇报第一题 、盒子里有大、小钢珠共30个,共重266克,已知大钢珠每个11克,小钢珠每个7克。盒中大钢珠、小钢珠各有多少个? 师:谁来汇报第二题 2、拓展。 、小红参加数学知识竞赛,共10道题,每做对一道题得10分,做错一道题扣2分。 鸡兔同笼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12114页内容。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它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解决这类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

13、解决问题的过程。“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列方程解答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直观易懂,要加以提倡。 “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1知识与技能:经历和体验用各种巧妙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课本第112114页的内容,由小组长带领组员一起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 “鸡兔同笼”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的题材,让学生在课前展开研究、讨论,应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理论及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