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生物3-4-2.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531935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9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生物3-4-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生物3-4-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生物3-4-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生物3-4-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生物3-4-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生物3-4-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生物3-4-2.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1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能独立地进行各自的物质循环答案A解析因为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CO2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也能通过细胞呼吸直接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所以A项是正确的。消费者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向无机环境释放CO2但不能直接利用CO2;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中进行的,而比生物圈小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独立进行物质循环,故B、C、D三项均是错误的。2下列有

2、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答案C解析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但是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人类未参与的生态系统中不存在人类利用能量的问题。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存在两个关键环节,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所以A项是正确的。3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

3、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答案D解析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可知,本题的A、B、C选项都是正确的。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进行转移和变化,但不会消失。4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答案A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

4、进行循环的。首先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合成有机物进入植物体内,再通过食物链流到各级消费者体内,最后再流到分解者,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再释放到大气中,同时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也产生二氧化碳,直接回到大气中。5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答案D解析选D。解题的关键是大气中CO2只与生产者之间是双箭头,其他成分间是单向箭头。6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其能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并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其生存环境的营养结构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福寿螺属于第二营养级,它急剧增多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天敌B外来入侵

5、物种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C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有蛇和植食昆虫D图中若每只幼螺从5克长到150克,则至少要消耗水稻725克答案C解析福寿螺以水稻为食,属植食性动物,所以是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根据图中的食物链可知,其急剧增多的原因是食物(水稻)充足,或没有天敌等。根据能量传递效率,至少要消耗水稻(1505)20%725(克)。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是蛇。7(2011威海)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切断下列过程,碳循环就基本停止的是()A工厂使用煤和石油 B动物的呼吸作用C植物的光合作用 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

6、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的生物是生产者、分解者,而生产者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没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无法进行,生态系统稳定性就会被破坏。8(2011温州)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答案C解析粪便中的有机物会被分解者利用,不会流向植物,且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A、B错误;碳在生物

7、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C正确;次级消费者获得能量的多少与初级消费者数量无直接关系,D错误。9(2011常州)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ADDT是挥发性物质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D南极动物也偶尔去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答案B解析DDT是一种不易分解并能长期残存的农药。当人们施用DDT时,真正落到植物上的大约只占5%,其余95%不是落到地面,就是在大气中漂浮,以后随雨水流入地下,并顺小溪流入江河。随着大气环境作用和海水运动,DDT被运到全球各个角落,

8、然后再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在各生物体内积累和浓缩起来。可见,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故南极动物体内也会含有DDT。10(2011济宁)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以下关于“低碳”和碳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会导致生物圈的碳循环受到阻碍B现代工业迅速发展,短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导致了生物圈碳循环失衡C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量,遏制白色污染是转向“低碳生活”的途径之一D“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向“原料产品原料产品”模式转化,有助于减少废料处理的能耗,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答案A11(2010江苏高考,11)有人发起“多

9、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农民提高营养水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传递效率的问题。素食是直接食用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并贮存的有机物,肉食是食草动物或食肉动物通过捕食从植物获得的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有大量消耗,传递效率仅为10%20%,因此素食不需要经过动物的摄食、吸收转化,减少了营养级之间传递时的能量消耗,减少粮食的浪费。A错在心血管疾病与肉食的某些种类有关,并不一定,并且个体间有差异;B

10、食用低营养级食物能量消耗少;D错在节食肉食的原因是降低能耗,不是为了提高灾民生活质量。12(2011北京东城)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答案A解析丁为无机环境,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d过程为呼吸作用,b过程为光合作用;甲为生产者,生产者在食物链中所含有机物中的能量最多,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

11、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碳元素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反复流动。二、非选择题13(天津高考)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请据图回答:(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_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4)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_途径产生CO2。答案(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12、2)化能自养细菌(或硝化细菌等)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3)ca和b(4)微生物的分解解析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或某些化能自养型生物的合成作用(常见的有硝化细菌等),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另外,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等,被人们开采出来后,通过燃烧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也加入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由此可见,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在植物细胞中,二

13、氧化碳在叶绿体中被利用,又可通过呼吸作用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分解产生。14(2011郑州)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通过过程,碳由无机环境中的_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_。(2)图1过程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_。设过程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kJ。(3)过程表示_作用。参与过程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4)由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_。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

14、具有特点是_。答案(1)CO2有机物(2)高3.0107(3)分解者的分解群落(4)带有全球性的循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5(2011枣庄)下面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2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进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1)若消耗生产者60000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至少可增重_kg。(2)CA和FD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 _。(3)当牧草返青时,“绿色”为蝗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 _。(4)图2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维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_ _和_。(5)联系当前倡导的“低碳生活”,结合生物学知识,谈谈如何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