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毒理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5317034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毒理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完整版)毒理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完整版)毒理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完整版)毒理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完整版)毒理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毒理名词解释.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4毒物(toxicant):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是法规管理名词,对于急性毒性规定在某个剂量下可引起机体的有害作用的物质为

2、。5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称为毒效应。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不可改变,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5.1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外源化学物的损害作用: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非损害作用中,机体发生的生物化学变化应在机体适应代偿范围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提高。6效应(ef

3、fect):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此种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来表示。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观察结果只能以“有”或“无”、“异常”或“正常”等计数资料来表示。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赖表示8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9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

4、的剂量或浓度,是经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的数值,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10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11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12观察到的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是有害作用。13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14

5、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是非损害作用。在具体实验研究中,LOAEL比NOAEL高一个剂量组。15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16未观察作用水平(NO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17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18高危人群(high ris

6、k group):指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那部分人群。19剂量-效应关系或剂量-反应关系:即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列增加。合理应用剂量-反映关系概念,有三个前提:所研究的反应是由化学物接触引起的;反应强度与剂量有关;要有定量测定毒性的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的手段。20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其结果是改变了毒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影响了它们所致毒效应的强度和性质,以及在体内的分布过程和排泄速度。21生物转运(biotranspor

7、tation): 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改变。从接触部位吸收,转运进入血液、再转运至组织与脏器、最终转运到排泄器官离开机体过程22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2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 效应标志 易感性标志2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

8、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2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应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26蓄积(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蓄积作用(accumlation):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

9、。分为物质蓄积和损伤蓄积。27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是指生物靶分子(如受体、酶、 DNA、微丝蛋白、脂质等)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启动结构(或)功能改变(其结果表现为毒性)的化学物。终毒物可以是机体接触的化学物原型或其代谢产物,也可能为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中生成的活性氧(ROS)、活性氮(RNS)或内源性分子。28增毒(toxication)或代谢活化: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为终毒物的过程称为增毒。 29解毒(detoxication):消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物生成的生物转化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解毒可能与中毒竞争同一外源化学物30急性毒性(acute

10、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31致突变物(mutagen):能够引起突变的物质。32致突变性(mutagenicity):指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在一个试验群体中突变率可以定量检测。33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突变是致突变作用的后果,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34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即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突变实际上是遗传

11、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自发突变是在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发生率低、发生过程长,与物种进化有关;诱发突变是指认为的造成突变。35半减期(half 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36遗传毒性(genetic toxicity):指对基因组的损害能力,包括对基因组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变性及其他各种不同效应。遗传毒性与致突变性的区别:遗传毒性包括致突变性。遗传毒性的效应可能转变(固定)为突变,也可能被修复。而致突变性即指引起突变的能力。37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研究

12、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38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是一个衡量遗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39基因库(gene pool):指某一物种在特定时期中能够将遗传信息传至下一代的处于生育年龄的群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40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以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41微核(micronucleus):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多个规则的次核,包

13、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比主核小,故称微核。42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类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43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44抑癌基因(anti-oncogen):指机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在DNA加合物的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激活成为癌基因而导致疾病发生。45促长阶段:是单克隆的癌细胞在一种或多种促癌物质的不断作用下,表型发生改变,恶性肿瘤细胞的各种性状得以表达的过程。涉及选择性的促使引发细胞增殖的某些遗传或

14、非遗传的改变。 46癌症的进展阶段:时指由良性肿瘤转变为恶性肿瘤,并进一步演变成更具恶性表型或具有侵袭特征的肿瘤过程,主要的表现是自主性和异质性增加、生长加速、侵袭性加强,出现浸润和转移的恶性生物学特征。47畸形(malformation):指发育生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可分为严重畸形和轻微畸形。48变异(variation):是由遗传和遗传外因素控制的外观变化,或由于分化改变引起的差异。指由同一种属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或子代的个体之间,有时出现不完全相同的现象,一般是小的或次要的结构改变。49胚胎毒性:分为胚体毒性和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胚体毒性(embryotoxicity):外源性理化因

15、子对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时的有害影响叫。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fetoxicity):对孕体器官形成期结束以后的有害影响叫。50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51出生缺陷(birth defect):是指婴儿出生前即已形成的发育障碍,包括畸形和功能缺陷。52不良妊娠结局(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指妊娠后不能产生外观和功能正常的子代,包括所有的不良结果。53致畸带:从NOAEL到胚胎死亡剂量之间的剂量范围叫。致畸带越宽的致畸物,致畸危险性越大。54母体毒性(mat

16、ernal toxicity):是指化学毒物对妊娠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在发育毒性试验中常用母体增重减缓和死亡率来表示。55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56安全性(safety):即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不引起健康有害作用的实际确定性。57安全性评价(safety evaluation):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58危险度(risk):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