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doc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0.26KB
约12页
文档ID:545298055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doc_第1页
1/12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一.知识点知识点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物质的组成从宏观上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从微观上看,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或离子等有的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如金刚石、二氧化硅等;有的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如NaCl、KOH等;有的则由分子构成,如水、氯气、氯化氢等2..元素组成的方式⑴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如硫元素形成硫单质(S),钠元素形成钠单质(Na),氢元素形成氢单质(H2)有的元素还能形成多种单质,如碳元素能形成金刚石、石墨、C60等⑵绝大多数元素都能与其他种类的元素组合成化合物,如水(H2O)、碳酸氢钠(NaHCO3)等⑶相同的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SO2与SO3、H2O与H2O2、(NH4)2CO3与NH4HCO3等所以,元素的原子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形成它的单质和形形色色的化合物3.元素的存在形态⑴游离态:元素以自身形式结合成单质时的存在形态,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种类型的单质。

⑵化合态: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成化合物时的存在状态,如元素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状态4.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是元素以一定数目的原子相结合的性质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可以确定该价态元素对应的化合物;反之,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确定有关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与其原子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知识点二:物质的分类1.物质分类的依据对物质进行科学的分类,再分门别类地研究它们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等,就容易找到有关规律,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例如,根据物质溶解性的不同可把物质分为易溶、微溶、难溶等类型;根绝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将物质进行如下分类: 溶液(如NaCl溶液) 悬浊液(如泥水混合物) 分散系 浊液 混合物 乳浊液(如油水混合物) 胶体 [如Fe(OH)3胶体] 其他 如漂白粉等 金属(如Na)物质 单质 非金属(如C) 有机化合物 酸性氧化物 (如CO2) 纯净物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如Na2O) 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如Al2O3、ZnO、BeO) 不成盐氧化物 (如NO、CO)化合物 过氧化物(如Na2O2、KO2) 强酸(如HCl、HNO3) 按电离程度 弱酸(如CH3COOH) 酸 一元酸(如HCl) 按电离出的H+数 二元酸(如H2SO4) 无机化合物 多元酸(如H3PO4) 强碱(如NaOH) 按电离程度 弱碱(如NH3·H2O) 碱 一元碱(如NaOH) 按电离出的OH-数 二元碱[如Ba(OH))2 ] 多元碱[如Fe(OH)3] 正盐 (如Na2CO3) 盐 酸式盐(如NaHCO3) 碱式盐[如Cu2(OH)2CO3]对于能与碱或酸反应的氧化物来说,又可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谁的氧化物成为酸性氧化物,如CO2、SO2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成为碱性氧化物,如Na2O、CaO等。

2.物质类别与物质性质⑴金属的化学通性①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Cu+Cl2CuCl2②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2Cu+O22CuO③活泼金属+酸(硝酸、浓硫酸除外)盐+氢气 Zn+H2SO4=ZnSO4+H2④较活泼金属+较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较不活泼金属+较活泼金属的盐溶液 Fe+CuSO4=FeSO4+Cu⑵氧化物的化学通性①可溶性酸性氧化物+水含氧酸CO2+H2O=H2CO3②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CO2+2NaOH=Na2CO3+H2O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 CO2+CaO=CaCO3④可溶性碱性氧化物+水碱 Na2O+H2O=2NaOH⑤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Na2O+2HCl=2NaCl+H2O⑶酸的化学通性①酸+酸碱指示剂: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②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Fe+2HCl=FeCl2+H2③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2HCl+CaO=CaCl2+H2O④酸+碱盐+水 HCl+NaOH=NaCl+H2O⑤酸+盐新酸+新盐 2HCl+Ca(ClO)2=CaCl2+2HClO⑷碱的化学通性①碱+酸碱指示剂: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②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Ca(OH)2+CO2=CaCO3+H2O③碱+酸盐+水 H2SO4+2NaOH=NaSO4+2H2O④碱+盐新盐+新碱 Ca(OH)2+Na2CO3=CaCO3+2NaOH⑸盐的化学通性①盐+酸新盐+新酸 BaCl2+H2SO4=BaSO4+2HCl②盐+碱新盐+新碱(反应物均可溶) CuSO4+2NaOH=Na2SO4+Cu(OH)2③盐+盐新盐+新盐(反应物皆可溶,且有难溶物生成) NaCl+AgNO3=AgCl+NaNO3④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Fe+CuCl2===FeCl2+Cu知识点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1.分散系及其组成(1)定义:分散系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分散剂)里形成的混合物。

2)组成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如NaCl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其中分散质为溶质NaCl,分散剂为溶剂H2O3)分类: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的不同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三大类2.胶体的分类及性质(1)定义: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2)分类(根据分散剂状态的不同) 气溶胶:烟、云、雾胶体 液溶胶:墨水、Fe(OH)3胶体、AgI胶体 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 (3)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③电泳:在外电场作用下,胶体微粒向阳极和阴极定向移动的现象②聚沉: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在适当的条件下相互结合成直径大于100nm的颗粒而沉积下来的现象,叫胶体的聚沉 加热或搅拌 胶体聚沉的条件 加入可溶性酸、碱、盐溶液 加入胶粒带异性电荷的胶体注意:a.丁达尔效应是物理变化b.丁达尔效应是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的物理手段c.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吸附离子而带有电荷是胶体具有稳定性的主要原因由于同种分散质微粒带同种电荷,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使它们不容易聚沉。

4)Fe(OH)3胶体的制备①分散法:将难溶固体加工研磨成超细粉末,使之达到胶体分散质粒子大小范围,加入分散剂中混匀即得胶体,如碳素墨水的制取②凝聚法:利用复分解反应或水解反应,控制难溶物形成的条件,使之达到胶体粒子大小范围,如Fe(OH)3和AgI胶体的制备a.制备Fe(OH)3胶体:应先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约20mL),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然后向烧杯中逐滴滴加1mol·L-1的FeCl3溶液,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即得Fe(OH)3胶体胶体方程式为: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注意:化学方程式不用“”和“”符号;不能过度加热,以免Fe(OH)3胶体发生聚沉b.制备AgI胶体:将0.01mol·L-1AgNO3溶液8~10滴逐滴加入10mL0.01mol·L-1KI溶液中,边滴加边用力振荡 AgNO3+KI=AgI(胶体)+KNO3但是滴加顺序不同,AgI胶粒所带电荷不同,本方法KI过量,AgI胶体粒子吸I-1,带负电荷若反向滴加,AgNO3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Ag+带正电荷c.制备硅酸胶体:将1mL水玻璃滴加到5~10mL1mol·L-1盐酸中,边滴加边振荡。

Na2SiO3+2HCl=H2SiO3+2NaCl(5)三种分散系的比较(6)胶体的分离和提纯①胶体与浊液分离胶体微粒可以透过滤纸而浊液不能透过滤纸,因此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②胶体与溶液分离胶体微粒不能通过半透膜而小分子、离子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可以用渗析的方法分离如Fe(OH)3胶体与FeCl3溶液的分离净化:将所得溶胶盛于半透膜制作的渗析袋中,置于流动的(或频繁更换的)蒸馏水里一段时间7)胶体的胶粒带电与胶体聚沉的方法①胶体胶粒带电荷的原因a.吸附作用:吸附是指物质(主要是固体物质)表面吸附住周围介质(液体或气体)中的分子或离子的现象吸附作用和物质的表面积有关,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越强由于胶体粒子细小而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因此表现出强烈的吸附作用它会选择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b.电离作用:有些胶体粒子是通过表面基团的电离而产生电荷的例如硅酸溶胶中,胶体。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