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529613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湛师基础教育学院 10中文 陈金浪摘要:心理健康问题是青春期学生的“必经之路”, 中小学生的问题已成为我们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更多地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是学校教育大计中的一个“工程”,且是一个长期工程。做得好,则我们的学生遵规守纪,学校形象大好,也利于招生工作;做得不好,则我们要花大部分的精力来处理这样那样由学生心理造成的问题。那么,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或者说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哪些呢?根据以往的经验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判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或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个人

2、心理因素。下面就每一种因素分别予以探讨。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问题 原因 根源日前,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家庭教育不当、性心理问题、网络依赖成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的四大热点话题,也集中反映了目前未成年人遭遇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不同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当以百万计。现在我们从以下方面来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 家庭因素。家庭是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阵地,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调查显示,因学业负担过重引发的心理问题咨询人数最多,学习压力导致厌学、情绪反应、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导致中小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家长对教育的忧虑和困惑转化为对

3、孩子的要求,从而更增加了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发生。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巨大影响,这些不良影响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这些孩子一般都缺乏安全感,他们自卑、内向、胆小、自信心不足,这些问题在部分孩子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成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还有相当多的家庭,虽然父母尽心尽力,但由于教育方法或管理方法不当,给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是很大的伤害。有的家庭是因为父母比较忙碌,无暇管理孩子,对孩子不了解,即使发现孩子有不当行为也没有好的方法进行管理。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心理问题位列热点咨询问题的第二位,青春期教育成为其中的热点话题。专家分析,这说明当前广大家长

4、家庭教育知识较缺乏,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不顾孩子身心特点实行强压教育,使孩子出现逆反、负面情绪以及不良嗜好等心理问题。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 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 ,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使学生形成了自负心理。二、学校的因素。

5、中小学生在家庭外部接触的主要对象是同学和老师,在他们的生活中,老师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老师支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著名心理学专家秦园林教授说过: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依然是围绕考试分数的教育。就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来说,对学生心理成长的不利因素很多。小学与初中虽然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每个学校内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仍以所教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为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这样评价的必然结果是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工作,大量的作业、超快速的教学进度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完不成作业或学习成绩不好会被教师不恰当地批评或者体罚。这一过程中会有很多师生

6、间的冲突,而由于学生相对处于弱势,冲突的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形成持久的内心冲突,严重一些的话便会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一方面是学生的毫无兴趣、压抑和内心冲突,另一方面是教师安排的无休止的、大量重复的作业和随时准备让学生承受的不恰当的批评处罚,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试问,中小学生那小小的身子,我们何必把这么大的担子压在他们的身上,让他们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何来健康发展?学生成绩决定学校的命运,学校的命运决定老师的命运,老师只有严格要求学生,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才会重视学习,重视成绩。但这些学生还是孩子,他们拥有所有孩子的天性,他们好玩调皮捣蛋,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我们也同时是抹杀孩子纯真

7、的恶魔。学校的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一味地只是注重成绩,而忽略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发的将会是更大的社会问题。三、社会因素。经济的原因,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遍地开花,很多营业主为利所图,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于不顾。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这些娱乐场所;人民的生活水平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不断地往上涨,这也是促使学生有机会进入娱乐场所的原因之一。低俗文化的诱惑。当今社会上,这样一些错误的说法正在抬头:在校成绩一流的学生,将来只能在成绩二流的学生那里当打工仔,因此知识无用,读书没

8、“钱途”。加上实际工作中个别通过学习深造取得较好成绩的人,在社会上却得不到应有承认的现实,给中小学生传递着这样一种错误信息:当今社会,只要有钱就可以拥有一切,学习是一件过时的事,学习无用。而老师在教学中关于学习重要性的道理,也同时输入到他们的脑海中。在这两种相悖观点的作用下,对是非曲直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思想上难免产生困惑、迷惘,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矛盾冲突,有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养成,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此其一。其二,社会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可塑性、模仿性极强的中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他

9、们眼中所见的正不压邪、好心不得好报、做好事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等,这些不良现象与家长、老师从小向他们灌输的坚持正义、助人为乐等思想,时常发生碰撞,使他们迷惑,从而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并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症状。中小学生的心理就像一张干净的白纸,由于社会不良的文化,思想,行为等等各种浑浊的事物在这张白纸上抹上了各种各样的污点。政策的原因,虽然国家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是由于国家的执行力度不到位,让不法之人有机会穿法律的漏洞。国家对网络的管理不够紧密,对不良的社会组织打击力度不够。四、学生个人的心理因素。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 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由儿童“心理墙”向成年“心理墙”的过渡,是一 种质的过渡,包括身

10、体、生理、社会心活和心理等各方面的过渡。 这段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基本特征充满了矛盾动荡性。 正如亚里士 多德所说的:“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使而失去控制。” 又如霍尔所形容的:“人生中疾风怒涛的时期,身体蕴藏极大能量、 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不安,对外界及自身易产生怀疑、不信任 感。心理上,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逐渐增强,心理上的独立性渐趋成熟,但因社会阅历不足,他们的愿望与现实会产生矛盾。他们自我意识趋于成熟,随着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以及独立安排生活道路这一客观要求的逼近,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日渐成熟。他们倾心于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独立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并逐渐克服评价的片面

11、性,力求全面分析;初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能较好地进行自我教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既保留有儿童的某些心理待点,又具有成人的一些新的心理品质,这些新旧不同的特征,在青少年期心理发展过程中交叉重叠出现。一般来说,青少年前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而青少年后期则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个体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阶段。 心理上的成人感,由于青少年身体快速发育和性的成熟,表现为其具有了成人特征,使其心理上具有了成人感。对于成人应有的成熟有了强烈的追求和渴望。在这种情感的作用下,他们在为人处事的态度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即总是试图以自认为较成熟的方

12、式去处理,但由于他们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认识和学习能力还处在发展时期,尽管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水平,能够进行系统、全面的知识学习,但其认识或学习仍不够全面、深刻;情绪、情感强烈、丰富,富于热情,但还不稳定,并常常缺乏控制;青少年的思维逐渐趋向于成人水平,抽象思维开始占据优势地位,逐渐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这些事实说明,尽管他们主观上认为自己成熟了,但在客观上,他们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只是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过渡状态。例如,青少年处理事件时,爱充小大人,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尊重,但是他们的行为又难免流露出孩子气。 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对于成长中的青少

13、年来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他们逐渐跨越无忧无虑的、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他们会在很大程度上希望把自己的行为与儿童早期的行为区分开来,对自己的童年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不成熟的痕迹加以否定,改变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以新的姿态来面对接踵而至的许多挑战与问题。 但是在否定童年的同时,他们又眷恋着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喜欢用儿时的简单方式处事及宣泄情感,同时,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障碍时,他们仍希望把父母作为自己的保护伞,得到他们的关照。既使在平时,他们也希望像从前一样,能和父母保持亲昵的关系,每当吃完饭,他们在父母的关注之下玩他们的玩具等等。 闭锁性很容易发生,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

14、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由于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的发展,尤其是对新的自我的出现,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心理活动开始走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此外,随着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他们逐渐失去了儿童时期的外露、直率、单纯和天真,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更多地封闭自己,于是心理活动出现了闭锁性。 学生就会保守自己的秘密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意识的第二个飞速发展期,此时,青少年把注意力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到自我世界的时期。在这个世界中,他们打开了探究自己内心感受的大门,他们时刻在问自

15、己:“我的特点表现在何处?”“我有什么优点?”“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什么样?” “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思索总是不得其解,一直困扰着他们。这时,他们不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秘密,于是,他们喜欢偷偷地记日记,自己向自己倾诉内心的秘密,述说自己的体会和种种内心感受等,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一定文饰的特点,如,此时青少年内心喜悦,但其表面上看来可能是若无其事的样子。此外,他们开始愿意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抽屉要上锁、反感别人随便翻动自己的房间等。与此同时,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易做到心理上毫无保留,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对一些问题

16、总是以各种藉口拒绝回答。因此,处在青少年期的个体不仅与父母、教师之间不易沟通,就是在同龄人中也很难找到真正的知音。正因为如此,青少年常感到非常孤独寂寞。 ,反抗父母管束到了青少年期,青少年开始要求从儿童时代那种父母的保护、监督、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自己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并在家庭中要求获得平等和独立的地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林沃思(L.S. Hollingworth)曾用“心理性断乳”这一概念来描述青少年期的这一变化。具体表现为: 在情感上,他们与父母拉开了距离,不再像儿时那样与父母亲密无间,甚至有的孩子开始挑父母的毛病,并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获得真正的自由、独立。他们必然要寻找可能的“替代品”。第一种“替代品”就是他们崇敬的、模仿的英雄人物,或被社会赞许的理想人物,并常常把感情重新寄托在他们身上;第二种“替代品”就是他们身边的某位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思想汇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