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曲线习题.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5291863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曲线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双曲线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双曲线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双曲线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双曲线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曲线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曲线习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曲线习题【例1】若椭圆与双曲线有相同的焦点F1,F2,P是两条曲线的一个交点,则|PF1|PF2|的值是 ( )A. B. C. D. 【解析】椭圆的长半轴为双曲线的实半轴为,故选A.【例2】已知双曲线与点M(5,3),F为右焦点,若双曲线上有一点P,使最小,则P点的坐标为【解析】双曲线的右焦点F(6,0),离心率右准线为.作于N,交双曲线右支于P,连FP,则.此时为最小.在中,令,得取.所求P点的坐标为. (2)渐近线双曲线与直线相约天涯对于二次曲线,渐近线为双曲线所独有. 双曲线的许多特性围绕着渐近线而展开.双曲线的左、右两支都无限接近其渐近线而又不能与其相交,这一特有的几何性质不仅很好

2、地界定了双曲线的范围.由于处理直线问题比处理曲线问题容易得多,所以这一性质被广泛应用于有关解题之中.【例3】过点(1,3)且渐近线为的双曲线方程是【解析】设所求双曲线为点(1,3)代入:.代入(1):即为所求.【评注】在双曲线中,令即为其渐近线.根据这一点,可以简洁地设待求双曲线为,而无须考虑其实、虚轴的位置.(3)共轭双曲线 虚、实易位的孪生弟兄将双曲线的实、虚轴互易,所得双曲线方程为:.这两个双曲线就是互相共轭的双曲线.它们有相同的焦距而焦点的位置不同;它们又有共同的渐近线而为渐近线所界定的范围不一样;它们的许多奇妙性质在解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4】两共轭双曲线的离心率分别为,证明:=1

3、.【证明】双曲线的离心率;双曲线的离心率. (4)等轴双曲线和谐对称 与圆同美实、虚轴相等的双曲线称为等轴双曲线,等轴双曲线的对称性可以与圆为伴.【例5】设CD是等轴双曲线的平行于实轴的任一弦,求证它的两端点与实轴任一顶点的连线成直角.【证明】如图设等轴双曲线方程为,直线CD:y=m.代入(1):.故有:.取双曲线右顶点.那么:.即CBD=90.同理可证:CAD=90. 通法 特法 妙法(1)方程法为解析几何正名解析法的指导思想是函数方程思想,其主要手段是列、解方程、方程组或不等式.【例6】如图,和分别是双曲线的两个焦点,和是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与该双曲线左支的两个交点,且是等边三角形,则双

4、曲线的离心率为( )(A) (B) (C) (D)【解析1】设AB交x轴于M,并设双曲线半焦距为c,是等边三角形,点代入双曲线方程:.化简得:.(e1,及舍去)故选D.【解析2】连AF1,则AF1F2为直角三角形,且斜边F1F2之长为2c.令由直角三角形性质知:.e1,取.选D.【评注】即使是解析法解题,也须不失时机地引入几何手段.(2)转换法为解题化归立意【例7】直线过双曲线的右焦点,斜率k=2.若与双曲线的两个交点分别在左右两支上,则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范围是 ( ) A.e B.1e C.1e【分析】就题论题的去解这道题,确实难以下手,那就考虑转换吧.其一,直线和双曲线的两支都有交点不好掌

5、握,但是和两条渐近线都有交点却很好掌握.其二,因为已知直线的斜率为2,所以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中,倾斜角为钝角的渐近线肯定与之相交,只须考虑倾斜角为锐角的渐近线也与之相交.故有如下妙解.【解析】如图设直线的倾斜角为,双曲线渐近线的倾斜角为.显然。当时直线与双曲线的两个交点分别在左右两支上.由. 双曲线中,故取e.选D.(3)几何法使数形结合带上灵性【例8】设为双曲线上的一点,是该双曲线的两个焦点,若,则的面积为( )A B C. D【解析】双曲线的实、虚半轴和半焦距分别是:.设;于是,故知PF1F2是直角三角形,F1P F2=90.选B.【评注】解题中发现PF1F2是直角三角形,是事前不曾想到的

6、吧?可是,这一美妙的结果不是每个考生都能临场发现的.将最美的结果隐藏在解题过程之中以鉴别考生的思维能力,这正是命题人的高明之处.(4)设而不求与借舟弃舟同理减少解析几何计算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便是设而不求.请看下例:【例9】双曲线的一弦中点为(2,1),则此弦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 )A. B. C. D. 【解析】设弦的两端分别为.则有:.弦中点为(2,1),.故直线的斜率.则所求直线方程为:,故选C.“设而不求”具体含义是:在解题中我们希望得到某种结果而必须经过某个步骤,只要有可能,可以用虚设代替而不必真地去求它.但是,“设而不求”的手段应当慎用.不问条件是否成熟就滥用,也会出漏子.请看:【例1

7、0】在双曲线上,是否存在被点M(1,1)平分的弦?如果存在,求弦所在的直线方程;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如果不问情由地利用“设而不求”的手段,会有如下解法:【错解】假定存在符合条件的弦AB,其两端分别为:A(x1,y1),B(x2,y2).那么:.M(1,1)为弦AB的中点,故存在符合条件的直线AB,其方程为:.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我们只须注意如下两点就够了:其一:将点M(1,1)代入方程,发现左式=1-1,故点M(1,1)在双曲线的外部;其二:所求直线AB的斜率,而双曲线的渐近线为.这里,说明所求直线不可能与双曲线相交,当然所得结论也是荒唐的.问题出在解题过程中忽视了直线与双曲线有公共点的条件.

8、【正解】在上述解法的基础上应当加以验证.由这里,故方程(2)无实根,也就是所求直线不合条件.此外,上述解法还疏忽了一点:只有当时才可能求出k=2.若.说明这时直线与双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仍不符合题设条件.结论;不存在符合题设条件的直线.(5)设参消参换元自如 地阔天宽一道难度较大的解析几何综合题,往往牵涉到多个变量.要从中理出头绪,不能不恰当地处理那些非主要的变量,这就要用到参数法,先设参,再消参.【例11】如图,点为双曲线的左焦点,左准线交轴于点,点P是上的一点,已知,且线段PF的中点在双曲线的左支上.()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若过点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左右两支分别交于、两点,设,当时,求直线

9、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分析】第()问中,线段PF的中点M的坐标是主要变量,其它都是辅助变量.注意到点M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所以利用中点公式是设参消参的主攻方向 第()中,直线的斜率是主要变量,其它包括都是辅助变量. 斜率的几何意义是有关直线倾斜角的正切,所以设置直线的参数方程,而后将参数用的三角式表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解析】()设所求双曲线为:.其左焦点为F(-c。0);左准线:.由,得P(,1);由FP的中点为.代入双曲线方程: 根据(1)与(2).所求双曲线方程为. ()设直线的参数方程为:.代入得:当,方程(3)总有相异二实根,设为. 已知直线与双曲线的左右两支分别交于、两点,.

10、于是:.注意到在上是增函数,(4)代入(5): 双曲线的渐近线斜率为,故直线与双曲线的左右两支分别交必须.综合得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双曲线1已知中心在原点,顶点A1、A2在x轴上,离心率e=的双曲线过点P(6,6) (1)求双曲线方程 (2)动直线l经过A1PA2的重心G,与双曲线交于不同的两点M、N,问 是否存在直线l,使G平分线段MN,证明你的结论 解 (1)如图,设双曲线方程为=1 由已知得,解得a2=9,b2=12 所以所求双曲线方程为=1 (2)P、A1、A2的坐标依次为(6,6)、(3,0)、(3,0),其重心G的坐标为(2,2)假设存在直线l,使G(2,2)平分线段MN,设M

11、(x1,y1),N(x2,y2) 则有,kl=l的方程为y= (x2)+2,由,消去y,整理得x24x+28=0 =164280,所求直线l不存在 2已知双曲线,问过点A(1,1)能否作直线,使与双曲线交于P、Q两点,并且A为线段PQ的中点?若存在,求出直线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错解 设符合题意的直线存在,并设、 则 (1)得 因为A(1,1)为线段PQ的中点, 所以 将(4)、(5)代入(3)得 若,则直线的斜率 所以符合题设条件的直线存在。 其方程为 剖析 在(3)式成立的前提下,由(4)、(5)两式可推出(6)式,但由(6)式不能推出(4)(5)两式,故应对所求直线进行检验,上述

12、错解没有做到这一点,故是错误的。 应在上述解题的基础上,再由 得 根据,说明所求直线不存在。3已知点N(1,2),过点N的直线交双曲线于A、B两点,且(1)求直线AB的方程;(2)若过N的直线l交双曲线于C、D两点,且,那么A、B、C、D四点是否共圆?为什么?解:(1)设直线AB:代入得 () 令A(x1,y1),B(x2,y2),则x1、x2是方程的两根 且 N是AB的中点 k = 1 AB方程为:y = x + 1 (2)将k = 1代入方程()得 或 由得, , CD垂直平分AB CD所在直线方程为 即代入双曲线方程整理得 令,及CD中点则, , |CD| =, ,即A、B、C、D到M距离相等 A、B、C、D四点共圆- 1 -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